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孔子标准像发布被疑炒作 中国孔子基金会否认

更新时间:2006-09-25 08:40: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1026

中国孔子基金会有关负责人24日表示,向全球发布孔子标准像仅是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统一载体,不是商业行为。

中国孔子基金会从今年1月以来发起制订孔子标准像,6月份向全球发布孔子标准像初稿。此举在国内引起不少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发布标准像缺乏历史依据;还有人认为,这一活动是出于商业目的。

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孔子长什么模样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发布孔子标准像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让全世界对孔子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

据中国孔子基金会介绍,台湾地区“中华孔孟学会”早在1986年就已制订出了台湾的“统一孔子像”。

张树骅说,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争论和反对意见是不现实的,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其设计也并非完全没有历史根据。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基础上,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家任继愈、文怀沙、“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锠及孔子后裔等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创作而成。

访谈

“标准像”难言“标准”

记者:您觉得孔子可能有一个“标准像”吗?

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记》研究专家):当然不可能。说真的,我对画像一直不“感冒”。我不太清楚他们所谓“标准像”的出台过程。古人又不照相,任何一个版本的“孔子”画像都是后人勾勒出来的,你凭什么就说你的版本是“标准”的呢?

作为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最初我听说“孔子热”特别高兴,但我后来发现,许多所谓“孔子学院”,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汉语推广班,“孔子学院”这四个字无非一个名头而已。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一“孔子标准像”?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在我看来,这个孔子“标准像”的出现,还是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它对增强公众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不是毫无作用的。但是,我得强调的是,应该允许“百家争鸣”。

首先,孔子是否有一个固定的形象,这已难以考证。那么,何为“标准像”,原本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站在学术的角度,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标准。

其次,就其做法本身,是否真只有制订个“标准像”这一条路可走,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认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扎扎实实、慢慢走,不能单靠“孔子标准像”这一个途径。

再说了,人对文化的需求,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大家不仅需要经典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现实文化。

记者:您从多角度论证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但这个机构偏出此招,是否有点当下颇为流行的“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意思?

张颐武:在“商业”二字上,我们的确应该谨慎为是。但在我看来,即便“文化搭了台”,“商业唱个戏”倒也无妨,对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有其积极意义存在。对此,没必要一味批评。

记者:但是,如果有一天,商业“唱戏唱过了头”,破坏了“孔子”本身的文化意味呢?

张颐武:作为一个民间机构,他们现在还没有什么太过之举。况且,就目前看,他们也就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眼光而已,不会也不可能就此把“标准”固定下来。但是,在对待“孔子”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上,文化“搭个台”,商业“唱戏唱过头”,绝对是值得警惕的趋势。

背景

新孔子像具山东人相貌

孔子形象最早在汉画石像中出现,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家出于对孔子的不同理解,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孔子形象,其种类难以计数。

今年1月起,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孔子标准像形象研究审定工作,制订孔子标准像,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

6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这个标准像是在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基础上,吸收其他众多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设计而成。

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经过修改的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据介绍,这个标准像的设计以尊重历史依据、尊重约定俗成形象为准则,以唐代吴道子所绘的行教像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吸收历代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力求形神统一。

声音

有关商业无关文化

眼下,之所以有人要给孔子制定标准的衣冠和相貌,不是为了什么文化传播,其真实的目的恐怕与旅游经济这张牌有关。可以断言:一旦孔子的标准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那么今后凡是涉及孔子相貌的图片和雕塑都将采用这个所谓的标准。这其中的油水,想来是绝对不在少数的。

孔子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学者,今人对孔子的研究,应该仅仅止于学术而绝对不应涉及其他,否则,未免就不是文化的灾难。

子像能否“无为而治”

中国孔子基金会所谓的“孔子标准像”中的“标准”是指什么呢?事实上,由于历史久远等种种原因,任何的所谓“标准像”都无法客观地还原孔子的“真人像”,而不“真”又如何标榜“标准”呢?

在笔者看来,反正无法寻求“真人像”,还不如学学道家的“无为而治”,即让人们凭自己的感觉去认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毕竟,树立“孔子标准像”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传承儒家文化,传承孔子思想等传统的精髓东西———而想象不正是文化与思想的翅膀吗?在某种程度上讲,孔子像就是形式上的儒家文化、孔子思想,而对于这些形式上的文化与思想,难道我们就不应给予想象的翅膀吗?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