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动人神魂的雕塑艺术——走进俄罗斯之四

更新时间:2006-09-18 09:11:57 来源:清远日报 作者:杨光治 编辑:木子 浏览量:976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是文化品位很高的城市,精美的雕塑艺术品遍布街头、路角、广场、园林、桥梁、车站和房屋内外,令我们大饱眼福。

    在笔者较仔细观赏过的雕塑作品中,最巨大的是冬宫广场中央的亚历山大纪念柱,它高47.5大米、直径近4米,用整块紫红色花岗石雕成;最神奇的是夏宫水池中的参孙与狮子搏斗的塑像;印象最深的是彼得大帝骑马像和普希金夫妇合像。

    彼得大帝骑马像屹立在圣彼得堡的十二月党人广场。以前,我曾透过普希金的名作《青铜骑士》的诗行想象过它的模样,现在身临像下,才领略到它风姿的壮美。

    彼得大帝披着战袍骑着骏马,昂首眺望前方,右手向前微弯地伸出,似在下达作战命令。他胯下那正欲腾驰的骏马前双脚已凌空跃起,左后脚却踩着一条扭曲的蛇,表明它正把罪恶或敌人压在脚下。骏马下那块淡紫色的巨石线条简洁、棱角分明,赋人以坚实有力的感觉。三者完美地合成一体,将这位心怀大志的帝皇的豪迈气概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难怪普希金当年满怀激动,歌唱它“唤起俄罗斯发奋图强”。

    这座雕像是彼得大帝的外孙媳妇叶捷卡琳娜女皇建造的,设计者是法国人法尔科内。这位异国雕塑家应聘到来之后,决心塑造出“我的主人公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的作品,十二年来为此含苦茹辛;尽管经常受到由女皇派来协助工作的贵族别茨斯基的无知干预,但矢志不移,找了一位形貌酷似彼得的将军骑着骏马一次又一次跃上由人工垒成的土丘,求取人和马的生动情态,进而精雕细刻,终于取得满意的艺术效果。可是在竣工前不久,他实在再也忍受不了别茨斯基的横蛮,在铜像的一条衣褶刻下“法尔科内造,巴黎人,1778年”的笔迹,并写了一封直率的信给女皇之后就怅然离去。女皇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塑像举行隆重揭幕礼时没有邀请他参加。因此,许多后人在这座世界名雕面前,既赞叹法尔科内的超人才华,也不由同情他的遭遇。

    普希金是俄罗斯最受尊崇的诗人,人们为他树立了多座雕像。过去笔者欣赏过几幅有关的摄影图片,无论是坐着沉思或站着朗诵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这次访俄,在阿尔巴特街53号诗人故居的对面,却有幸地瞻望到富有生活气息的他俩夫妇的合像。普希金穿着燕尾服,娜塔丽亚披着婚纱,两人俊美的脸庞流露出虔诚和陶醉,携手缓步而行,不知是进入教堂举行婚礼还是婚礼结束后步出教堂。创作者将诗人的幸福感定格下来了,然而却唤发出人们的沉重叹息。六年后,来自法国的流浪汉丹尔斯疯狂地追求娜塔丽亚,社交圈里流言四起,诗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而提出决斗,不幸死于对方的枪下。这座雕像虽然与诗歌无关,但久久萦回于我的脑际。

    最集中展现雕塑艺术的场所是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这个墓园是政治家赫鲁晓夫、莫洛托夫,文学家契诃夫、果戈里、阿.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画家列维坦,卫国战争的英雄卓娅和她的弟弟舒拉,斯大林的夫人阿利卢耶娃等名人的归宿之地;中共的早期领导人王明也埋葬在这里。扶疏树影下的座座墓碑,大都是根据墓主的生平、个性的特点,采取现实或象征的手法来设计的,因而异彩纷呈,简直是雕塑艺术博物馆。

    赫鲁晓夫的墓碑最能发人思考。这并非因为墓主生前曾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重要职务,而是因为他与设计者的恩怨轶事和墓碑的高度概括力。1962年,身为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在一个展览会上看到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涅伊兹韦斯内的作品,很不满意,当场予以极其尖刻的讽刺,说“驴子尾巴也能画出这样的东西”。这位艺术家愤怒了,不顾对方是全苏最有权势的大人物,马上反驳说他不懂得艺术,但事后也没有受到什么迫害。更令人意外的是,赫鲁晓夫死前竟叮嘱家属请曾被他讽刺过的人设计墓碑。涅伊兹韦斯内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创作。墓碑是一个由四块黑色大理石和三块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框架,象征墓主既有功也有过;而上方那块是黑色的,似乎是表现最终被赶下台的结局。置于框架中的墓主的头像形貌逼真,表情似笑非笑,是否暗示墓主并不在乎人们对他的种种议论?

    阿利卢耶娃的墓碑最令我们同情。它用白色大理石来雕造,上半部是墓主的半身像。阿氏满脸忧郁地以右手掩着胸部,似乎是心怀不满却难以诉说。因它曾被破坏,所以用钢化玻璃箱子盖着,这是有碍观瞻的无奈之举。阿氏虽贵为全苏第一夫人,可是受到丈夫的严重压抑,活得很不愉快,三十一岁就自杀身亡;而某些憎恨斯大林的人竟不分青红皂白地“恨屋及乌”,致使她的遗像被粗暴对待,冤哉!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