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蜡像艺术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和理论确立了中国蜡像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对蜡像艺术和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在创作理念和工艺技术上重新加以整合,成功地独创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蜡像工艺技术,使其蜡像在表现皮肤的质感、人物的生命感上刷新了英国蜡像维持了200年的标准,达到了超级写实主义的艺术效果。
高度神似,在表现人物的风采和复杂的人格特征上,在刻画他们独具的性格魅力上,尔宝瑞的蜡像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在揭示最难以表现的东方人的含蓄、内在的精神气质上和那些仅凭遗存照片创作而不能靠测量被创作对象身体以及头部尺寸制作的蜡像方面,达到了西方艺术家难以企及的高度,被西方艺术家誉为“中国可以为之骄傲的艺术家”。
蜡像艺术诞生在西方,虽然有200年的历史,仍属于一门年轻的艺术。由于发达国家对其制作技术的保密,致使一些艺术家错误地以为蜡像主要是一种工艺上的不同,以为蜡像的难度在技术上,以为它除了有一层皮肤、毛发、质感以及技术上的神秘面纱之外,只要把创作对象雕塑出来就可以了。可是当中国的一些很有建树的艺术家一接触蜡像制作便发现,其实它并不那么简单,它要求人物酷肖,但把一般认为已经酷肖的雕塑翻制成蜡像,却仍然不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矛盾?怎样将隐藏在蜡像与雕塑中的这个矛盾揭示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呢?还有一些人虽然较早地介入了蜡像工艺,但其作品除了基本的材料是蜡以外,其形象不要说神似,就是连最简单的形似
也谈不上。而人类在蜡像中要求的“像”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刻而复杂的人性内容,包含了人的感觉和美学的种种问题。
坎坷经历铸就一双慧眼
经历颇为坎坷的尔宝瑞出生在西北黄河岸边,童年时代,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而辗转于西安和天津两个城市之间。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惊喜的同时,也经历了许多一般少年难得经历的变故。在上小学的时候,其绘画天赋被一位从中央美院下放过来的美术老师所发现,并加以精心全面的培养,从那时起尔宝瑞就进行了写实素描的训练。尔宝瑞在少年时代便生活在素描里,而在11岁时,他已经通晓透视问题,这为今天他的艺术理论中的三维———二维转换问题的论述打下了基础,他的三维———二维转换理论也成为他的蜡像创作基础理论的一块基石。尔宝瑞17岁所画的素描可以说极具大师门采尔的风采,不仅笔调和光影的转换,对于动态结构和造型韵律的敏感,对于
自我内心情感的传达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可惜,尔宝瑞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没有机会进入美术院校深造,他只能在生活中,在更广阔的大课堂中,以每日相处并深有体会的活生生的人为模特,以他们灿烂多彩的情感为表现对象,以传达自己的丰富感受为目标,去磨砺自己的艺术。这反而使他得以深入到人的性格中去,深入到人的内心中去,深入到一般美术院校不可能提供和触及的层面上去。
是什么促使尔宝瑞爱上蜡像这门艺术?除了偶然的客观原因,最重要的是以他复杂的艺术经历所铸就的一双慧眼,他看到了隐藏在蜡像和超级写实艺术的表现形式中的尚未被人认识和发展的巨大的表现潜能,作为艺术家内在地需要这种艺术,“人令我痴迷,蜡像能把我对人的种种感悟和痴迷更深、更多重、更立体也更超我地表现出来。”蜡像看起来是在永无休止地追求诸如皮肤、毛发、毛孔之类的皮相之似,但它一旦超越了皮相之似而表达了精神,就会由俗的艺术而蜕变为脱俗的艺术,尔宝瑞说:“没有人能规定蜡像是什么样子,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彻悟和对一种被人忽视的、然而却可能在自己手中变得辉煌的艺术
的顿悟,也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狂想的气概和豪情,“在我心目中,真正的蜡像不是像英国蜡像那样(英国的蜡像已经是世界最好的蜡像),我的直觉和内在需要使我要把蜡像提升到超级写实主义雕塑水平并在表现人的血肉之躯与无比深广的感情方面刷新世界现有的标准,让世界的蜡像以中国为标准。”[JH:PAGE]
蜡像的秘密在蜡外
但是,在尔宝瑞眼里,做蜡像比别人看起来更难。有些人以为难点在技术上,但在尔宝瑞看来,蜡像制作的难点不在技术,“由于蜡像表现的是人,而人是一切社会学、文艺学、人文科学的中心课题,所以蜡像的难度首先是关于‘人’的课题的难度。”如果超级写实主义仅仅是对人的表皮的高度写实,而不能达到人的精神和内心的真实,那么,超级写实主义就可能变成最无聊的艺术。“蜡像的秘密在蜡外”,这是尔宝瑞对于蜡像真正秘密的揭示,他引用歌德的话说:“这是一种精神创作,其中的细节和整体都弥漫着某种精神,弥漫着某种生活的广度,没有秘方,也不能靠拼凑,而要完完全全地处于其天才的超凡的精神的控制之下,照其命令行事。”
在尔宝瑞的艺术中,他打通了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之间的壁垒,消解了正统艺术、民间艺术之间的隔阂,使现代艺术的手段和理念与传统艺术的精神在更高的领域上得以综合。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超过以往作品的对人的外部形态的深究,也包含了更多的对人的内心以及精神表现的探索。他的作品真切而充盈地表现出只有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国人才特有的情韵,也传达着这样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身处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处,对中国人有着特别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人才有。
伟人蜡像蜚声海内外
尔宝瑞创作的一组伟人的蜡像使他蜚声海内外,“当我着手创作某个伟人的形象时,无数个不同走向的、相关和不相关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画面交叉着、叠映着向我涌来,各种矛盾的、冲突的力量发出不同的声音,时代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性格、经历、才能、感情……无数种信息交织着、变幻着出现在这些伟人无数个刹那间的表情中。真正的伟人一定是有大气象者,要传达出伟人的气度,就要表现他们的万千气象。以为只要抓住了主要特征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有大气象的作品,乃集人所见,仁智俱汇,方可能使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东西。”
尔宝瑞说,100个艺术家同塑一个毛泽东,可以塑造出100个来,其中或许有一两个毛泽东,或许一个也没有;他又说每个人都有100张面孔,而这100张面孔最终又要归于一张面孔,就在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有着严格规定性的一张面孔之中,又有着艺术家驰骋的广阔天地。大艺术家就是在常人看来很窄的,类似缝隙一般的空间中创造出无比宽广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师对世界的阐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总结性的。就是在非常‘平常’的,也是非常不自由的造型中,显露出艺术家不同的自我:崇高与猥亵、宽广与狭隘、深远与短浅……就在看似平静的风格下面,透露着艺术家的生命激情。”
按照尔宝瑞艺术所达到的高度而言,他的作品应当有高于英国蜡像的价格,但他并非为了挣钱而从事艺术,“我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去做蜡像,我想通过蜡像讴歌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十多年夜以继日的工作,集全部幻想、感情、心血的高度投入,以他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以超常的速度,创作的百余尊蜡像,写下几十万字的笔记。
在交谈结束之际,尔宝瑞透露,为了迎接即将举办的民博会,他本想为郭德纲创作一尊蜡像,但终究因为自己的工作太忙作罢,“虽然我对相声不是内行,但我挺佩服郭德纲的,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天津人,都把一门不被人看好的艺术做大做强,等我有了时间,一定完成这个愿望。”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