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2006上海双年展:明星·经典·互动性

更新时间:2006-09-14 11:08: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朱小钧 朱虹子 编辑:木子 浏览量:786



苏州香山帮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苏式古典建筑
木结构模型,其繁复精美和工巧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插画家几米专门为上海双年展创作的120幅作品与展厅内的现代雕塑相映成趣。



第6届上海双年展在蒙蒙细雨中开幕。



开幕当天展厅内人头攒动


    “很多实验艺术作品,人们会看不明白。但当代艺术的好处是,总能给你带来思考和启发——我们是为这些具有启发性的东西搭建平台。”9月5日的上海细雨霏霏,国画家、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在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上简洁明确地点出了大展的现实意义——培养普通市民的艺术欣赏习惯,推动当代艺术的前进脚步。

明星艺术家遭遇传统经典设计

    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94位(组)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在9月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大概有近70%的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占30%左右。99%是新作品。”策展人之一黄笃对本届“超设计”双年展的“国际性”和“创新性”颇为自信,他本人就推荐了3位分别来自印度、德国和日本的艺术家。双年展总协调人张晴的话却是喜中有忧:“每天都有记者问我,奈良美智、马修·巴尼会不会来,几米会不会来。”

    事实上,几米、奈良美智等明星艺术家的作品加盟确实使整个双年展看点增加不少,很多年轻观众就是冲着这些熟悉的名字而来,同时“明星效应”也占据了媒体的大量版面,“星味儿十足”这样的标题也频现报端,张晴说,其实邀请几米这样广为人知的时尚插画家也有炒作之嫌,因为担心会削弱学术探索特性,双年展组委会还有过犹豫和争议。

    除了明星的加盟赚足了人气之外,本届双年展的“中国性”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上海美术馆这座有鲜明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东北角,陡然竖起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五台山唐代佛光寺东大殿转角斗拱的复制品;走进一楼大厅,居中陈列的是40年前苏州香山帮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苏式古典建筑木结构模型,其繁复精美和工巧匠心令人叹为观止;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家李立宏以中国古典云朵纹样的青花瓷片贴成的作品《china road-云梯》,以“china”的双重含义,引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状况的浮想,而“青云直上”的蕴意,更让“爬楼梯”变得轻松愉悦;艺术家申凡的巨幅霓虹装置作品《山水——纪念黄宾虹》,古琴之声从地板下幽幽传来,伴随着拨弦声,模拟山脊水痕的无数霓虹灯管就会亮起一根,一明一暗,形成沟壑。全部霓虹灯管完全亮起,整整需要7个小时,这也正是展览每天对公众开放时间的长度。

    “我们非常注重双年展的中国元素,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品就要主打中国牌,用优秀传统元素的现代创新来体现双年展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设计同样引人入胜。”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赵绵池说,让传统艺术和明星作品齐聚一堂,也是为了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体现双年展多元的特性。

互动性作品让双年展变得“好玩”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本届双年展无疑是一次新奇而又轻松的视听体验。荷兰艺术家尼杰斯的互动装置作品《跑步机》,由一个类似跑步机的装置和一个8×4米的大银幕组成。银幕上的图像是移动的、空旷的深夜都市街景,观众在“跑步机”上的奔跑速度和方向,将决定银幕上的情节与图景。作品显然是隐喻急速运转得令人疯狂的现代生活的真实本质,其形式则更像是一段逼真好玩的电玩游戏。

    在中国艺术家丁乙的“时空邮局”里,观众可以在现场向未来寄发信件、表达心声,也可以作为“未来人”检索、查阅别人寄发的信件。

    美术馆外,美国和澳大利亚艺术家制作的“彩虹雨”,让人领略水珠和彩虹的美丽,也可以打着伞冲进去,让不同雨点洒落在雨伞或地面上,用发出的美妙乐声“谱成”你的乐曲;《失掉的一拍》则需要观众和着节奏,为电脑控制的七彩铃“补”上它缺掉的那一个“铃”,让人人熟悉的乐曲重归和谐流畅……

    与上届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相比,此次的“超设计”主题将更多轻松、有趣、贴近观众生活的作品聚集起来。观者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并不全然是艰涩难懂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强调作品互动的原因:消解距离,让观众亲身体验艺术的奇思妙想。

    事实上,今年的很多作品,目的是与观众达成一种交换:你破解我的密码,我给你愉悦。艺术家涂维政“创造”了一种古代文明,其文物质感的石碑和博物馆特展的方式很容易“欺骗观众”。在《卜湳文明》这个作品中,艺术家与观众展开一场智力游戏——当观看者用眼力、知识和想像力足以揭穿“骗局”时,艺术家被打败了。在他精心营造的以假乱真的场景背后,艺术家和观众的双重愉悦将会浮现。

十年磨一剑:打造上海文化名片

    上海双年展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十年的时间是否足够成就一个文化品牌,使其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筹办之初,众多展览单位积极要求“加盟”,在上海美术馆的本展和一系列讲座之外,主办方只组织了两个系列展:在南京西路中信泰富“时尚沙龙”举办的“行进——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利物浦作品展”,在淮海西路上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上海城市雕塑中心内举办的“国际大学生作品展”。三个地点间的跨度,正是上海市中心最繁华、也最具城市特质的地域。

    打造这个大型展事,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约600万元,“现在双年展是第六届,做了十年,政府掏钱做这件事情,主要是为了打造上海的文化形象。我觉得将来的双年展可以尝试成立民间资本进入的董事局,形成董事局融资、艺委会花钱的模式。”上海文广局艺术处副处长肖谷说,这个有着国际声望的大展目前对赞助商的吸引力还是不够,但随着双年展不断地在普通市民中深入人心,“很多重要的企业都会来看,会了解,他们认识到其中的意义,就会投入资金的。”

    9月7日,在记者采访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的间隙,他收到售票处员工的一条统计短信:“今天的参观人数是2878人。加上发出的邀请函,参观人数应该在3000人以上。”这个数字意味着5000平方米的展厅一天容纳了3000多人的观众流量,“周末应该会更多。”李磊说,“我们希望双年展成为上海这个城市文化创新的一个窗口和平台。有三条线贯穿其中,第一,双年展倡导的是当代艺术的创新,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激发观众的参与和思考;第二,通过双年展促进国际间艺术家的对话和交流;第三,通过作品的展示为上海市民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这三条线相互支撑,对构建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大都市意义深远。”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