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消失的外滩老雕塑

更新时间:2006-09-11 08:54:46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1195

  上海外滩,镌刻着城市一个半世纪历史风貌的一湾新月形江岸,久为世界所瞩目。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外滩原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东临黄浦江,北抵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临滇池路,占地17.06公顷,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这里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现存有14幢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和一批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中外经典建筑。本文所介绍的是一批曾经出现在外滩的老雕塑,这批绝大部分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雕塑,见证了近代上海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殖民统治的耻辱。

  赫德铜像

  赫德铜像,位于海关大楼前,低头背手,面北站立(后改为面西),1913年建立。赫德于1854年来华,最初在宁波领事馆充任翻译,后调任广东海关做税务司,1861年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至1908年告老还乡,1911年死于英国。上海中外人士为了纪念他过去的功劳,于海关前建立了他的铜像。铭文为:

  “前清太子太保尚书衔总税务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鹭宾,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统辛亥,享遐龄者七十七年,综关权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恳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舆,爰铸铜像以志不忘。”

  1941年铜像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常胜军”纪念碑

  常胜军纪念碑,原位于外滩公园南端围墙外,后移入公园内东北角,系一石质方锥体,上刻有人名。系美国人为纪念1862-1864年由华尔组成的所谓“常胜军”在江苏攻打太平军时战死的军官和士兵而立,由李鸿章出资。1941年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所谓的“常胜军”纪念碑见证的是近代中国被欺凌被践踏的屈辱历史。

  巴夏礼铜像

  巴夏礼铜像位于南京路外滩,面西站立,1890年4月8日建立。1841年,13岁的巴夏礼随英军远征中国,成为进入中国年龄最小的外交官。后在英国公使馆做参赞,1864年任驻上海领事。1883年调任驻华公使,1885年死于北京,终年57岁。他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让中国司法主权受到损害的租界会审制度也是他一手炮制的。1这一雕像与其说是纪念他为大英帝国作出的所谓“政绩”,不如说记录了英国在华侵略的累累罪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铜像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1984年在南苏州河路河滨公园发现的铜像基座,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马加礼纪念碑

  马加礼纪念碑,原位于外滩和苏州河转弯处,外白渡桥南端,1909年道路拓宽时移进外滩公园北面入口处,系用大理石雕凿而成。马加礼出生于印度,1867年来华,1874年调往上海英领事馆,同年奉令赴云南迎接由缅甸入滇的柏郎探路队。1875年2月21日在云南境内被人杀死,上海英侨为纪念他的冒险精神,乃集资为他建立纪念碑。1941年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位于爱多亚路外滩,面朝西,1924年2月16日落成,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的战争纪念碑。顶部是一组青铜铸像,主体人物为胜利女神,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以使他不再遭受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作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涵义赋予这组雕像,因而很快被旅居上海所有国籍的人所接受,无论原协约国还是同盟国的人士无一例外地都献上了鲜花。可惜这件优秀的艺术品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1941年日本占领当局将其拆毁,熔铸成炮弹重新去屠杀人类。

  伊尔底斯纪念碑

  伊尔底斯纪念碑,位于北京路外滩,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侨社团建立。此事源于1896年夏,德国炮舰伊尔底斯号遇暴风雨沉没于黄海,造成77名船员丧生的海难。雕塑家奥尔木•米勒创意地将一根长6米从沉船上取来的断桅耸立在大理石基座上,桅杆的下端围放着青铜铸造的花环、绘有十字架的军旗和似乎仍被海风吹得微微鼓起的帆布。纪念碑基座的正面是一幅表现伊尔底斯号乘风破浪扬帆前进的浮雕,后面是“纪念1896年7月23日在中国黄海风暴中遇难的伊尔底斯号炮舰全体船员”的碑文和殉难官兵的名字。整座雕塑给人留下不胜怆然的印象。1918年12月2日晚,纪念碑被一批未明身份的欧洲人推倒,时值德国战败。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