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陶艺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陶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艺术学科的艺术特征。民俗陶艺是民间艺人或者从事陶艺创作的陶艺人员,以民俗文化为创作内容与题材,反映民俗文化或者体现民俗意味的陶艺作品。民俗陶艺在概念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 20世纪60年代的当代美国民俗学家认为:“‘民’这个术语可以指至少拥有一个传统因素的任何一种民众群体。这种联系的或孤立的因素是什么?它可能是一个传统的职业、一种传统的语言或者共同的宗教,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群体无论以什么理由构成,都具有能够称为它们自己的一些传统。”……“大概最另人满意的介定‘俗’的方式,就是列举民俗体裁或形式的细目。言语体裁的是:歌谣、故事、迷信、方言、神话、游戏、谚语和谜语等,一般非言语体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艺术、民间服饰、民间节目、游戏、实用的笑话(或恶作剧)和手势。民俗还包括这样一些主要的形式,如民间器乐和民歌以及一些次要的形式。⒀民俗陶艺既是借鉴上述文化的成果,也是时代文化发展的新需求与供给。
⑵ 民俗陶艺是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和现代陶艺文化共同交融的艺术门类,因此民俗陶艺具有民间工艺美术的典型特征和现代陶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民俗陶瓷到民俗陶艺创作,体系上有一系列的变化,也是“文化有传统向现代变迁的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技术动力领先于社会动力,并将自己的动力强加给社会,造成社会变迁的加速化。”⒁民俗陶艺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的必然文化产物之一。
⑶ 民俗陶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凡以民俗(民间)文化为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具有区别于传统陶瓷创作理念的陶艺作品均为民俗陶艺。它具有借鉴民间一切美术创作内容与形式,在陶瓷载体上来加以重新表现的内涵;狭义的概念就是具体到各个陶瓷艺术门类的艺术,比如民俗青花陶艺、民俗雕塑陶艺、民俗装饰陶艺、民俗生活陶艺等;
⑷ 民俗陶艺是一种特殊的陶艺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特殊时期的一种产物。作为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外来陶艺文化影响下的一种发展,其具有特殊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民间陶瓷以“实用主义”一直在民间行使自己的特殊职能,当这类职能逐渐被工业文明下的其他制品与工业陶瓷产品所取代时,它也必须依靠民俗文化的个性化魅力重新寻求出路。这种文化现象是民俗陶艺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草根文化”得以保存继承的有效路径。
⑸ 民俗陶艺作为手工艺时期的产物,与传统的手工技艺相比,在文化观念上、加工技艺上、创作主题上都需要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加工。不仅如此,在政策引导与经济护持上都要区别于传统的民间陶瓷手工作坊。
⑹ 民俗陶艺作为现代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现代艺术观念的导入与艺术家的引导。完全依靠民间力量与民间意识的自主创新依然成功,在这里艺术观念和艺术家的指导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材料、烧成、装饰的构图等方面严格把关,而民间创作的表现手法与主题选择依然保持地方特色与特殊化语言。因此如何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底蕴,如何结合“新农村新意识”与“城市文化乡土意识”的沟通与交流是民俗陶艺创作新的表现特征。
⑺ 民俗陶艺的创作形式除了民间陶瓷以外,许多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都可以在民俗陶艺中加以创新与利用。另外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比如城市化表现语言也可以通过民间的一种表现思维进行新加工。也就是民俗陶艺不仅关注民间的“草根文化”,“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学术文化”等均可以运用民间的表现形式再创作,丰富民俗陶艺的创作词汇。也就是“大文化”下的“新主题”创作。
民间艺术在社会的巨大变革过程中逐渐的瓦解,每年均有成匹的民间艺术门类在消亡。某种民间艺术的消亡作为一种生存规律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某一类民间美术的消失是可怕的。它不在是某一个地域性的问题,而是大量的非常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一时的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物质利益的巨大满足而非正常的消灭。这是让人痛心的事情。因为许多民间艺术的消失不是暂时的,可能一种民间美术的丧失使得很多与此交融的艺术形式同样的消失。艺术领域同样有一个“生态链”,当这条生态链的某些环节断裂时,相关的链条不是在自动的“愈合”,而是在“萎缩”,渐渐的离开人们的视野。这里有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层递性”或者“阶梯性”效应所带来的非物质化遗产的转化,也就是说,城市文化的提高是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逐步转化的,而乡村的文化观念是在伴随城市文化的变革过程中“跨越式”前进的,城市在发展中作为主流区域在发展上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以寻找,而民间在接受这类文化时远比城市更加“囫囵吞枣”。有一些原因是文化素质的差异所带来的判别能力的差异,还有一些原因是本身无法抗拒的社会经济效应。因此建立应有的民俗文化保留机制,培育民间艺术发展的市场,在推广经济浪潮化的同时加强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是一条“经济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发展的正确之路。提倡“没有开发的就不要破坏,没有把握的就不要轻易改革”的原则,尽可能多的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否则破坏的文化再也无法寻回来。
民间艺术的“生态链”如同自然界的“生态链”一样,科技在一个方面再抵御自然的破坏的时候,同时人为的创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也在新的程度上加大某种文化的丧失力度。人类总想尽力的将最大的物质利益放在最高的发展地位,而精神上的生活家园在一步步的所谓的“新家园的规划”下,逐步变得愈加的不和谐与自然。民俗陶艺的发展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新的发展,就是本着一种原有文化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格局,将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工作者甚至在这种文化下生存的人带来原有的、即将失落的家园里去。民间刺绣、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等都是那些普通民众的精神寄托,当他们的文化消化和接受观念发生改变的时候,也是许多优秀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创作丧失的时刻。也许我们不该一切都是按照某种样板化的模式发展我们的经济,改善我们的生活,介定我们的文化发展思路。我想如同56个民族的血统和生活习俗一样,丰富的不仅是这个大家庭的既有历史,更多的是在保持各自的生活艺术空间之内,还在相互的分享彼此文化的给养与抚慰。“生态链”在不同时期都需要链接,有时候在同一个链条上会存在多个链条,有时候只有一个,正是这一个的链条如果断裂,也许需要很多时间才可以重新的将这个线索续接下去。也正是这个“链条”才需要我们更多的去珍惜。所以可以多方向的发展传文化,如同一个链条重新延续了几个发展思路一样,前面也许是多个文化思路并行的一种发展模式,也许会有一条最好的在启示着新时期该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延伸,但不管怎样鼓励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总比盲目的破坏要科学一千倍。
伽达默尔曾说过其著述《真理与方法》中谈到:“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对于民间美术、民间陶瓷的发展,我想一个是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主观无法抗拒的发展之路,自生自灭,当切先称为其“文化的自闭”,同时还有一种是人们可以在实践上与主观意识上都可以克服的现象,就是通过开发,创造新价值来体现它的功用与文化魅力,当切先称为其“文化的自放”,“自闭”与“自放”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人类自己,在艺术这个范畴则应该主要是艺术家们。正如余秋雨的“延续传统,不是靠已有文化的拥堆,也不是从艺术遗产中抽绎精华拼接,而只能靠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艺术家的个人创造。文化的梳理、堆垒、普及,都不能直接酿发创造,只能依仗天才。”〔21〕这个天才我理解的就是参与创作与复兴规划的全体人员,在民俗陶艺这里就是上述的客观主体,包括他们的精神意识上的创造观念在内。
民俗陶艺研究是对传统民间陶瓷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广泛研究,是对当代人类生活整体架构的重新认识与分析。艺术之于社会的价值功用是公共的,是集体的,是“生态链”在物质与精神范畴各领域之中或者之外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