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美术》杂志发表余志强的文章,题为:《漫谈雕塑教学改革》,文章说:近年来,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随着对外开放,多年来被拒之门外的各种流派、风格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从后印象派到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从波普艺术、概念艺术、新表现主义直到后现代派,在第六届美展前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青年艺术家和青年学生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这一切表现方式和手段。中国的现代艺术开始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这对现存的教育模式显然是一个尖锐的挑战。
美术教育的改革是刻不容缓了。
过去的雕塑教学理论是建筑在单一狭隘的反映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再现自然:罗丹曾一再告诫他的学生"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但愿'自然'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雕塑教学是以研究人体,训练造型能力为目的的。课堂上模特儿就是尺子,造型准确就是打分的标准。表现手法之单一到了全国性展览也被外国人误认为是个展的地步。因此很多人不在艺术形式上下功夫,而是看风向,选题材,找点子,以展览会的得奖名次来衡量艺术水平的高下。
现在,借助于外来艺术的冲击,再现的观念已完全动摇。代之而起的是表现--取代的观念。无论是在创作活动还是欣赏活动中,人都不再是自然的奴隶,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接受,而是希望参与,希望同自然,同艺术作品进行对话。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要启发学生表达自己主观的内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人类所共有的。模特儿在低年级是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熟悉工具材料的对象,在中高年级就只能作为启发学生各自内在感觉的一个借题。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作业的评分不应以是否忠实于模特儿为标准,而应以是否传达出某种独特的感受,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为标准。
雕塑语言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以往的雕塑教学中并不是没有涉及这一点。在现代美术的潮流中,传统的雕塑语言仍然是用得最多最广的一种表现手段。而传统雕塑语言中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体积"。体积语言并不是完全依附于表现对象的,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构成规律和原则。现在,有些美术学院的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在原有的教学大纲中加进了诸如人体变形作业之类的重在研究形体结构的课堂练习,还有的在尝试纯抽象的立体造型训练。进行的结果证明这对增强学生的形体观念,掌握体积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近几十年来,新的雕塑语言层出不穷。运动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