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娃梦》(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景观大赛国际巡回展优秀作品。作者:俞畅)
![]() |
《晚娘》(作者:钟志源)
![]() |
《同一个梦》(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景观大赛国际巡回展优秀作品。作者:王卫宁)
![]() |
《演进》(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景观大赛国际巡回展优秀作品。作者:陆增康)
前天,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广州雕塑院和香港“艺术公社”及香港
艺术发展局共同主办的首届香港、广州、澳门现代雕塑交流展在香港“牛棚”举行,广州雕塑院艺术家的47件作品与港澳两地一共127件展品一起展出,吸引了不少香港本地的艺术团体来交流和观摩。广州雕塑院院长俞畅、副院长钟志源、许鸿飞率领广州雕塑院的雕塑艺术家也在当天抵达香港,与港澳两地的艺术家进行了交流。三地雕塑界 首次交流展览
本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香港艺术公社董事会主席朱达诚先生在跟广州雕塑院的俞畅院长谈到办这样一个交流展的初衷时,朱达诚先生说,自己原是中央美术学院78届的研究生,去香港之前曾是湖北美术院雕塑创作室的主任,因此对内地的雕塑界非常熟悉,也一直保持着联系。而港、澳和广州在文化上有差异也有相同,因此有了举办这样一个交流展的念头。经过两年的筹备,展览终于如期举行,这是三地雕塑界的首次交流展览,汇聚了50多位艺术家的127件作品,这样的规模,在香港是绝无仅有的,因为香港空间小、资金少,雕塑家也少,而且根本就没有美术学院,因此,这个展览的意义非常深远。
谈起三地作品在艺术上的差异,朱达诚先生说,广州雕塑院是雕塑界的“老大哥”,有着近50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像、越秀山上的五羊石雕,上世纪90年代雕塑公园的《华夏柱》和昆明世博园的《携手》等作品,都已经成为城市著名的文化艺术景观。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崭露头角的雕塑家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了著名雕塑家俞畅、钟志源、许鸿飞等。朱达诚为参加本次展览的广州雕塑院的作品总结了两个特点,一是功夫好,基础扎实;二是观念上有很多突破,不仅停留在从前“做谁像谁”上,在主题和材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
而对港澳两地作品的评价,朱达诚先生说,由于香港和澳门曾分别受到英国和葡萄牙文化的直接影响,而且两地艺术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上的便捷,使得他们在观念上更为国际化,因此,尽管港澳的艺术家不像内地的雕塑家们那样有着扎实的学院教育基础,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特点。
港澳作品前卫 广州作品扎实
本次展览,广州雕塑院一共送展47幅作品,其中,广州雕塑院院长俞畅先生的《福娃梦》和《风流人物》,副院长钟志源的《晚娘》和副院长许鸿飞的《骑单车》、《肥乐》都得到了高度评价。俞畅先生的《福娃梦》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景观大赛国际巡回展的优秀作品,以福娃的梦境代表了中国人民申奥成功伟大理想的达成;钟志源的《晚娘》则以混合材质、流畅的线条和明亮的绿色,塑造了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女性形象;许鸿飞的《肥乐》则以广东话所说的“肥婆”为模型,抓住了生活中的场面,并因人物体重上的特别而造成了寻常生活场景的幽默感和紧张感。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俞畅说穗、港、澳三地虽然文化背景不一,但其实有着共同的渊源,港、澳两地本来就在西方文化的熏染之下,珠三角地区则经由这两地的传播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这样一个三地交流展览,在艺术和观念上都是一次大的碰撞,而他相信碰撞会产生绚丽的火花。在本次展览上,记者看到港澳的作品在观念上非常前卫,比如带有“行为艺术”特点的作品《蛙玩》,就是照片、尼龙袋和纸盒的堆积;而以竹制成名为《鸟笼》的作品高达8米,在视觉上实现了将普通生活物件升华为艺术的效果,在材质上也打破了石、铜等传统材质。而广州雕塑家的作品仍以人物雕塑居多,材质上也多取传统材质。对于三地展品的不同,俞畅说由于文化制度、艺术观念和信息来源的不一,直接面对国际的港、澳两地和广州都带有不同的地区特征,但现在做艺术不是从前的单一模式,也并非以前的非此即彼,非白即黑,港、澳两地的作品更前卫一些,艺术家们在艺术观念和材质的敏感和理解上都有值得广州雕塑家学习之处。
钟志源也说,港、澳两地的艺术家由于相对处于更为开放的文化环境,受到的约束比较少,接触的雕塑语言多,思维和表现更为丰富,超越了传统的“雕”与“塑”的概念,在观念上是与世界同步的,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广州雕塑家的作品人物居多,材质相对传统,但是作品的厚重感和耐看度则强于港、澳两地的一些作品。
上个月刚刚从法国参展回来的许鸿飞说,这次展览在场地上没有选取正规展览馆,而是类似于北京798工厂的“牛棚”,这带有浓厚的艺术家们的随意性,让作为三地的交流会有一种更和谐的感觉。而50多位艺术家、一百多件展品的规模在香港来说也非常难得,因此会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来参与,文化气氛很好,是圈内人非常难得的一次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三地作品的差异,许鸿飞说,港、澳两地的艺术家们更为开放和更为前卫的观念是值得参考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要有人去做,才会形成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但有些作品不具有可复制性,也不便于收藏,仅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找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定位更为重要。而作为内地雕塑界的广州雕塑院几十年来的进步也是不小的,这一代的艺术家与上一代艺术家相比,有明显的个人追求,开始形成个人的艺术倾向,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
据悉,本次展览在香港将一直持续到9月20日,而自9月28日至10月7日,所有展品将移至广州,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