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永远的笑容

更新时间:2006-08-25 08:47: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1188

充满艺术气质的王合内


  北京东单洋溢胡同有一处种着柿子树的院落,雕塑大师王临乙和他的妻子华籍法人、雕塑家王合内曾多年居住在此。如今平房已拆建成大楼,王临乙夫妇也相继故去,但他们的艺术、人品却长在我的心里。

  生于1908年的王临乙先生是我国雕塑界一代宗师,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五卅运动”就是他的杰作。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王临乙先生认识了小他四岁的同学合内·尼凯尔。 志趣相投的两人由友谊到相恋,于1937年在法国结婚。婚后半个月,改名王合内的尼凯尔便毅然与丈夫相偕来到中国。紧接着,卢沟桥的枪声迫使夫妻二人踏上了随北平艺专向后方转移的苦难历程。

  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下午,我登门造访。二位老人讲起了那次历时两年才到达重庆的大转移。对于王合内来说,这是与丈夫共患难,也是与中国人民共患难。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使她产生了大爱,这种大爱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深厚基础。

  解放后王临乙和王合内先生受聘执教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她加入了中国国籍,这是她爱丈夫、爱中国的体现。爱是一种信念,即使在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矢志不渝。“文革”过后,作为教授的王合内先生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春天,作品像秋天的丹柿果实累累。

  王合内是一位卓越的动物雕塑家。早在抗战时的重庆,她曾养鸡养羊,悉心观察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解放后又常去动物园写生。她的动物雕塑流露出博大仁爱之心,雕塑的小羊、小鹿像孩子般惹人爱怜;而雕塑的虎、豹又表现出博大的气象。右图这件“豹”,前腿稍向后坐,后腿已准备出击,寓动于静,何等威严、刚健。在雕塑理念上,有坚实西方写实功力的王合内先生,却着意从中国古代雕塑中汲取营养。我国古代,尤其汉代方遒浑朴、像山岳般的雕塑震撼了她。这件“豹”,似受到古代辟邪的影响。为了突出“线”的意象美,就要在写实基础上进行概括、取舍、变形,从豹头到前腿的垂线和脊背的水平线形成稳定的构图。而尾巴做为脊背水平线的延长,加强了蓄势待发的动感。尾巴的回环,作为雕塑的结尾像“四弦一声如裂帛”般有力。对于我国的雕塑事业,“中而新”(梁思成先生语)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件经典之作却是法裔雕塑家王合内的作品。

  也许在金发碧眼的王合内眼中,我们的形象更有新鲜感。她雕塑的中国人的形象在我们看来非常真实、质朴、美而有韵,这也寄托着她的爱和理想。一位身着长裙、面带微笑的少女亭亭玉立,张开欢迎的双臂,左图这件名为“欢迎”的城市雕塑作于1984年,立在深圳。这是中国人民和平、进步、发展、友谊的象征,也是作为中国人的王合内发自内心的表达。曹衣出水般贴体的长裙、连贯的气韵、简约的塑造、含蓄隽永的表情,一望而知是中国作风和气派,使人想到魏晋时期的雕塑。那稳定的构图、生动的剪影准确传达出大型户外雕塑的内涵,像诗中的佳句使人过目不忘。

  有一次在洋溢胡同,雕塑家司徒兆光教授正在为王合内先生塑像,我前去造访,王先生指着自己的塑像说:“我不会死了。”那布满岁月沧桑的脸上闪着少女般天真快乐的目光。是的,王合内先生,您的艺术永留人间,您充满大爱的笑容永在我们心中。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