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堂第三期,朱尚熹老师于网友互动内容节选(有网络问题,减少了大家于朱老师交流时间,请谅解)
月夜里的影子:
中国目前公共艺术制造者和公共人群的协调性矛盾怎么样?
朱尚熹 :
首先,公共艺术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就像前面讲过,它是伴随着都市化进程和人本主义理念的普遍认同而产生或者说引进而发展的。
月夜里的影子:
是否目前这种矛盾已经允许公共艺术的普及?
朱尚熹 :
从以上所谈的经济的角度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公共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是有一定的气候和条件的。尽管问题比较多,我们还是应该以西方的先进经验来促进他的健康成长。当然,公共艺术百分比法规在西方也不是完全普及的,他只是在北美地区执行得比较完美。但我认为,这种法规有他的先进意义。
污秽摇篮:
比如我们这些自觉受点艺术教育的人 怎么能去从事公共艺术?至少怎么去参与?别告诉我是去一些雕塑公司干活
朱尚熹 :
多去参与一些地方的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或者是投标活动,这不仅仅是你为社会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贡献的力量,而且也可以不断的提高你自己。
星星碎片 :
您 好 朱尚熹老师的作品网站有没有?
朱尚熹 :
我有博客.z-shangxi.blog.sohu.com欢迎大家光临
小群子:
我想问一下,中国要做到公共艺术体系的相对公平,有可能吗?
朱尚熹 :
回答是肯定的,有可能,现在在我国的一些艺术活动中评选或评比已经做到了相对公平。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的艺术品有足够的创意,能让人耳目一新是不会被埋没的。
月夜里的影子:
就目前而言,中国有没有一点标志性的开头来宣告公共艺术的中国起步呢?
朱尚熹 :
有啊,最早的90年代末,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举行过当代雕塑年度展,学术界就把他作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开端。
湎湎可可:
老师好很荣幸能在这听您讲课 公共场所和艺术那是哪个比较重要点呢?
朱尚熹 :
公共艺术必须要公共环境,而公共环境则不一定要艺术。就这么个关系
19层的爱 :
我有个问题想请问朱老师啊!我以前大学是学的雕塑,但是感觉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的手法不太适应我的表达,于是尝试做装置和多媒体,现在在网络公司做游戏设计(呵呵1是为了生活2是想用电脑作为手段做出点新的东西),于是困惑出来了,表现手段是附属性的,那么表现的实质又是什么呢??我想出作品,但是出不来。急的很啊! 现在我只是用电脑做雕塑感觉还是和以前没什么不一样的
朱尚熹 :
你可以以很多方式来从事艺术,不一定非得是雕塑。当代科技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表达方式。就公共艺术而言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它早就是多元状态和边缘状态。
支持侯哥网站:
目前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
朱尚熹 :
了解公共艺术和百分比法规,就像我现在做的,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公共艺术百分比法规,确实,在中国要为公共艺术立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的一位朋友他就是人大代表,他曾经提交过为公共艺术立法的提案,结果费了好大的劲去给代表们解释什么是公共艺术百分比立法,所以我们要让全社会知道就需要一个宣传与教育的过程。其实,宣传西方的公共艺术与百分比对我们的艺术家也有实际的帮助。因为,我们的很多艺术家正在走向国外,走向西方。我们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公共艺术生态,这样我们在参与他们的艺术活动中就会游刃有余。
雕♀心塑♂骨:
朱老师,现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雕塑系的越来越多学院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您觉的我们国家的雕塑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来做么?
朱尚熹:
与15年-20年之前相比,我们的雕塑学生招的实在太多,但是,这确实是个问题,比如就业,社会上可能不需要那么些雕塑家。不过,真正的艺术家不是靠学校直接送出的,他们是靠历史来淘汰的,更多的人从事了别的工作这也很正常。
月夜里的影子:
其实朱老师什么都说得差不多了!
在请您谈谈从业感受吧!
不知您拿着这个铁饭碗,感觉怎么样?
朱尚熹 :
感觉还行,首先,我把自己当成酿蜜的蜜蜂,不断的为社会提供创作,尽管辛苦,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天道酬勤。
曲雕阿兰:
我很喜欢朱老师的井盖系列作品,不知朱老师还在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有没有新的系列作品出来??
朱尚熹 :
想接着做,可能想换一些角度,还不很确定。
恍惚:
我来提个问题,老师刚才谈到公共艺术发展的时候,主要做了横向(东西方)的对照。您能不能做一下纵向(古今)对照呢
朱尚熹 :
其实中国的传统雕塑这一块相当发达,我们所知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世界新的杰作,从传统的意义上讲是宗教艺术,从现在的意义上讲他们已经给公众和游客开放,我认为他们已经成为我们今人的公共艺术。
19层的爱:
我想问朱老师的创作的思路。手段是其次,想法怎么办??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属于当下状态公共作品?您创作是从什么角度去诞生一个作品的??
朱尚熹 :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首先他要求作品的空间应该是开放性的,然后好的公共艺术品还应该具有地域性和环境的协调性,这包括自然环境的和人文环境的。所以我们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时首先要从环境的角度去切入,研究它,吃透它,然后才从造型语汇和形态的角度去构建具有公共性的作品。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