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洞窟上百平方米的壁画已被成功临摹复制

麦积山地处高山林区,气候多雨阴湿,加之千年时间以来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坏,部分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被自然界无情地摧残。如今,由于历朝历代的重视与维护,现石窟内仍保存有后秦、北魏至明清各代壁画1000多平方米。1995年以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借鉴敦煌的成功经验,对壁画进行长期细致的研究性临摹,目前,部分洞窟上百平方米的壁画已被成功复制了下来,等临摹工作结束后,这些不可移动的文化瑰宝将有望“走”出国门。
借鉴敦煌经验保护壁画
据壁画临摹师杨晓东介绍,尽管敦煌壁画在数量上要比麦积山壁画多得多,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麦积山壁画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壁画,麦积山壁画的艺术价值远在敦煌壁画之上。但是,残破斑驳的麦积山石窟壁画,给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省著名摄影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花平宁先生借鉴敦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通过对壁画进行长期细致的研究性临摹,才能解决一系列问题。
临摹工作得到专家肯定 1995年后半年,杨晓东开始投身到临摹壁画这项艰巨的工作当中。他说,记得当时,他第一次临摹的是135窟的北魏时期的《一佛二菩萨》。这一干就是10年。采访时,记者从一份资料上看到,杨晓东自1995年至今,先后参与临摹的洞窟有第135窟、第4窟、第76窟、第127窟等,数量之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这期间他共临摹壁画上百平方米。
据了解,去年,由敦煌艺术研究所前任所长关友惠先生、敦煌壁画专家范兴儒先生、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王宏恩先生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风尘仆仆,应邀赶往天水,对麦积山壁画临品进行验收和鉴定。当他们对陈列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展室的《西方净土变》、《七佛图》等临品观看之后,都显得异常激动,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赞叹到:能从残破的壁画中整理出如此完美的线描图,实在不易啊,这简直是对中国美术史的一次巨大贡献。
临摹后整体“搬”下山崖 8月13日,记者采访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时,他说,这些壁画是不可再生的艺术瑰宝,如何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是值得每位文物专家深思的问题。忠实临摹的壁画,可以作为文物的副本永久性保存下来,使得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尤其像127窟这种极为珍贵却又出现风化等现象的石窟,如不及时整理临摹,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的色彩、造型将会越来越模糊,再加上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坏,这些国宝将会变得更加残破不堪或不复存在,给抢救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通过对壁画的整理临摹,完成准确清晰的线描图,将会为考古研究提供最为可靠的图像资料,也为壁画的宣传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展品,同时也为麦积山壁画“走”出国门,让国内外游客近距离参观提供了实物资料。8月13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花平宁说,目前,多年从事石窟艺术保护的工作人员正在对部分石窟进行整窟临摹复制,完成后将整体“搬”下山崖,陈列在山下的瑞应寺内,供游客近距离欣赏或赴世界各地展览。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