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报道——

更新时间:2006-08-15 14:42:28 来源:朱小钧 涂辛 作者:美术周刊 编辑:木子 浏览量:914

聚焦雕塑创作的历史和未来

    潘鹤创作于1957年的《艰苦岁月》以三角形构图,通过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战争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向往革命胜利的信念,为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之作。



雕塑创作专题研讨会现场,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雕塑专业创作研讨会”8月9日落幕,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30多位理论家和艺术家发表了各自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尤其是雕塑创作现状的观察。

    这次研讨会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曹春生以及邵大箴、盛杨、田世信、叶毓山、殷双喜、孙振华、鲁虹、曾成钢、孙伟、王少军、李向群、吴为山等30余人出席。

    油画、国画、雕塑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最终收藏作品的三大门类,前两类分别在4月和6月召开了专题研讨。与之不同的是,雕塑创作的研讨会是在8月4日工程艺术评审委员会将全国送交的草稿和申报表初选之后召开,与会的文化部有关领导、理论家和艺术家就初步评选结果和工程实施的诸多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

初选结果形势乐观

    8月8日上午,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中军向与会批评家和艺术家介绍了艺术评审委员会初选的相关情况。刘中军说,申报过程中全国各地艺术家的积极性很高。“全国申报的总项目有600多件,其中雕塑申报的项目也非常多。”实施过程充分调动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等专业美术机构的积极性。

    对于评选的公正性问题,刘中军说:“公平、公正、公开是评审工作必须做到的,通过的申报草稿必须是评委投票的半数以上。通过对各地申报材料的评审来看,我们的评审委员有20多人,完全遵循这一原则。”初选之后还有复评,“复评要比初选更细致,经过更详细的论证,不行的草稿就淘汰掉。有些在初评没有入选的后来经过复议也可能再上来。”如果复选之后仍有一些题材没有入选艺术家,艺委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再推荐。

    “采取这样的方式方法,我认为能够保证整个工程实施确定人选的科学性,准确率会很高。”刘中军说,“当最终确定了创作人选后,艺委会还将在创作具体实施上提出要求,对构思、创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意见告知创作者。”刘中军强调,到2008年作品创作完后,艺术司最终确定的创作者并不是100个题材对应100个艺术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这个数目会有所变化。

    谈到工程实施的顺利进展,刘中军表示部领导的重视、支持为此提供了保障。他说:“我们的部领导、艺术界的批评家和创作者,都是全力以赴,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研讨聚焦:雕塑创作的历史和未来

    针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征集20件左右雕塑作品的实施计划,与会的批评家和艺术家就历史题材雕塑作品的历史回顾和今天的现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系统梳理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沿革。建国以来,国家共组织了4次大型创作,主要是根据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当时的革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创作,也出了一批好的作品。而面对今天多元化的艺术取向,靳尚谊认为,艺术家们可以在社会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种角度来创作,“关键是作品不是表面地表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这个事件、人物来体现一种人的精神和情绪。这是所有作品里最根本的东西。”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创作活动产生一批好的作品,也使整个艺术家队伍的精神领悟有很大的提高。

    很多参加过国家组织的历史题材创作的老艺术家都有深刻的体会,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曹春生就雕塑家的时代责任感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这一工程艺术评审委员会的评委,曹春生认为雕塑家们应该用作品表现时代精神,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忆,也将对未来后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邵大箴先生则强调了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当紧扣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题,要让作品和普通百姓的审美要求结合在一起;盛杨先生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创作感受对青年艺术家深刻了解历史、用艺术语言记录历史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批评家孙振华以“纪念性的变迁”为题对8月8日上午的研讨作了主题性发言。他用从“英雄的颂歌”到“平凡的世界”来形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针对当今社会面向大众文化的消费转型,探讨了艺术家该如何用作品向公众讲述一个“英雄故事”。他用幻灯片的形式对比了艺术史上经典的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和我们的当代历史题材雕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数十年来历史题材雕塑作品的风格和艺术语言的变迁。孙振华说:“我们这个工程的实施,就是动员全国所有有创作能力的人,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保存记忆。”

    下午,在批评家殷双喜主持下,与会代表对于雕塑创作的艺术性和历史性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叶毓山强调艺术作品不一定要重视原型,要用艺术的手段表现历史,不能把历史概念化和公式化;陈云岗则表示艺术作品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辨识性,创作的目的是要记录和表现历史进程,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再认识的功能;顾森则从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主性、对艺术创作应当采取宽容态度的立场上对艺委会评审把关提出了期待。

    在随后展开的自由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甚至争论也相当激烈,可惜受时间所限,与会者都表示言犹未尽。

    8月9日,工程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做了会议总结,他认为,这次研讨既是围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具体主题,实际上也涉及了整个雕塑行业在当代发展的大课题。范迪安说:“这次会议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和雕塑界的创作现状,怎样才有更好的连接;第二,我们是在一个新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下讨论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大家对于把中国雕塑提升到更高的学术层面有了新的认识;第三,工程本身对雕塑发展提出的问题也是今天雕塑行业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最后创作出的作品应当有普遍的而不是局部的感染力。”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