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们就会想起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名家,就会想起蓝色的多瑙河,那里是有名的“音乐城”。
来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像进了一座艺术迷宫,四处散发着艺术气息,乃至每座建筑都有特色,西班牙宫廷的华丽,法国的浪漫情调,意大利的古典风格……无不展现了建筑师的匠心独具,让人流连忘返。
法国巴黎更是一座富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大都会,有人说这里除了艺术还是艺术,你可能随时与罗丹、梵高、米勒等大师的作品相遇,哪怕只做短暂的逗留,也会感觉进行了一次艺术的洗礼……
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美誉:艺术都市。
近日,从媒体上传出的这样一则不起眼的信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郑州市将以城市雕塑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成为以中原文化为特色的“中部艺术都市”。郑州也要成为艺术都市?这一梦想能否变成现实?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黄河风景区的大禹塑像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图腾
深厚文化底蕴 让国外艺术家倾倒
郑州与艺术,似乎很难让人将二者联系起来。然而,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参加了中国·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有关活动后,记者却不由得重新审视我们这座城市。
中国·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是郑州市政府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学会等发起创办的,旨在通过国际性雕塑艺术展赛和交流活动,融合国内外先进城市文化发展理念,促使国内外雕塑精品落户郑州,推进中部艺术都市建设。
艺术年活动期间,应邀与会的国际著名雕塑家、以肖像雕塑著称的英国雕塑家安东尼·司顿斯先生在发言中,这样讲述他眼中的郑州:“郑州是重要的历史古城,曾是中国商代的都城,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古迹和遗产,历史远比罗马要悠久的多!我非常荣幸地被邀请,感谢郑州给了我们这个搭建东、西方文化桥梁的机会。在我看来,郑州正在开展一项宏伟的历史计划———力图用美化的景观、新颖的建筑和百花齐放的精品雕塑,三维立体地完善城市的魅力!”
让司顿斯先生大为赞赏的“郑州正在开展的一项宏伟计划”,就是打造中部艺术都市的计划。
离别晚宴上,这位满头华发的老艺术家又无限感慨地说:“请允许我代表来自28个国家的40多位雕塑家们,对贵市具有远见的邀请,表示我们由衷的谢意!我认为很有必要表达出我这几天来对郑州的感受———
“郑州的‘古’:我生活在古老的牛津大学城,60年来多次访问和考察过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博物馆,可谓是见多识广的学者型艺术家,但是我还是被你们的博物馆馆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大地震惊了!
“郑州的‘绿’:我来自英国的英格兰,居住在牛津的郊区,那里是历史和现代大艺术家的积聚地,是英国最古老、美丽的地方,没有一寸裸露的土地,但是我还是被郑州的绿给感动了,我对位于北方地域的郑州市的整洁和无边的绿色,表示由衷的钦佩和祝贺。
“郑州的‘独’:当我游览了黄河风景区之后、在与黄帝和炎帝‘神交’之后、在握过毛泽东的‘金手’之后、在领略了黄河的雄伟之后……我感到,郑州将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城市,对此,我毫无疑义!我的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如果我的雕塑作品能站在郑州,我将不胜荣幸!”
来自新加坡的著名公共艺术家林祥雄先生在致词中,对郑州的历史地位给予了这样的评价:“5000年的华夏文明,有近4000年是在这片辽旷无垠的黄河冲积地面上铸造与编写的。黄河流域哺育了炎黄子孙,华夏文明滥觞于黄河文明。”
对于郑州打造中部艺术都市的行动,林祥雄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说:“如今,我们正在这3000多年前独一无二的商都遗址上,重塑华夏文明的魅力,重兴黄河文明的震撼,重扬汉唐盛世的威势,重建商朝在历史上的建都辉煌成就———以雕塑艺术筑建郑州市的空间城貌,赋城市以生命力,为人民居住提供充满艺术气氛与感染的人文空间,营造相互关怀的亲和力,凝聚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社会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则盛赞郑州开展国际城市雕塑年活动,体现了代表中原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着力于文化建设、艺术建设的宏伟气魄。通过城市雕塑树立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个性,探索一种用文化艺术手段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方法,梳理出一条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郑州向现代化艺术都市迈进的通道,这一创意是十分可贵的!
城市雕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谈到雕塑,我们无法绕开城市的人文内涵、文化功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新斌研究员认为,现代城市要发展,关键是找出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形成特色,走出个性化的发展道路。郑州要向个性化发展,形成大气的郑州,关键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有历史文化的理念,形成体现郑州特色的城市文化。
郑州地理位置优越,中原文化积淀丰厚,这是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替代的。在郑州的四周,东有开封北宋都城的繁华记忆,南有许昌曹魏许都的争雄霸气,西有洛阳历代建都的王者大气,北有安阳晚商都城的甲骨遗韵。在这样的金色光环笼罩下,金环的中心却放射着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这是因为郑州有“郑州商城”。郑州商城的建城时间至少达3600年,是郑州悠久历史的体现,是郑州文化发达的象征,是郑州塑造城市个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郑州成为国际大都会的最大的“本钱”!
雕塑是艺术地记录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张新斌研究员建议,郑州出土的商代文物,如方鼎、甲骨、原始瓷尊等均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以此为原型创作雕塑作品,形成大气的城雕景观,形成具有城市个性、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使郑州成为文化之都。 [JH:PAGE]
动感的城市
艺术都市 要成为郑州的“名片”
近年来,城市文化建设正受到我市决策层前所未有的重视。
前不久,市委书记王文超在听取了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情况汇报后明确要求:将郑州打造成为中部艺术都市正逢其时。我市要努力聚集国内外著名雕塑艺术家,让他们了解郑州、热爱郑州,共同打造中部艺术都市,因为只有优秀的雕塑家才能做出精品和有价值的雕塑。我们要解放思想,吸纳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只要有高质量的精品雕塑,我们花些钱是值得的。
王文超强调,本届政府将坚持规模化、高质量地推进城市精品雕塑建设。雕塑建设要有高品位,形成永久性的精品。要高起点做好规划,不要张扬,要踏踏实实做事,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把厚重的中原文化彰显出来。
市长赵建才则指出,城市发展要有个性,必须找准特色,把雕塑建设作为中部艺术都市建设的突破口,思路准确,条件具备。城市雕塑建设要在以嵩山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炎黄文化为一体的中原文化资源基础上做大文章,为国内外雕塑家搭建起一个发挥智慧和才能的平台,使中部艺术都市建设成为郑州的一大名片!
在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雕塑建设可谓是好戏连台:从今年起,我市将连续3年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今年,我市还将组织“2008奥运景观雕塑征集大赛”雕塑巡展活动,编制市区雕塑总体规划和近期雕塑建设规划,启动雕塑公园建设。
明年,我市逐步在中心城区和郑东新区建设一批雕塑,全面开展雕塑公园建设。2008年,将继续在中心城区和郑东新区建设雕塑,建成主题雕塑公园,向公众开放。
社会各界 都将参与雕塑建设
得知要将郑州打造成为中部艺术都市的设想,很多市民都深表赞同,也有人提出了疑问:雕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那么多的资金从何而来呢?
“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政府绝不大包大揽。”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丁世显日前向媒体表示,政府将承 担雕塑作品的征集费用、邀请艺术家的支出及雕塑公园的选址、征地等费用,雕塑的建设费用将采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方式,社会各界人士如果愿意捐资建设雕塑,可以在基座上留下捐建人的姓名。
“城市雕塑的建设需要花很多钱,制定市场化运作政策,以公益参与认领、冠名等方式筹措建设基金,把雕塑作为中外企业历史性、永久性、公益性的企业文化形象展示载体,既可以减轻财政压力,也是加快雕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实现中部艺术都市的建设蓝图!”丁世显对资金的筹措表示乐观。
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所长李宗初认为,“雕塑建设的资金不成问题,只要方法对头了,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介绍说,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资金筹集方式,在国外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外,企业请雕塑家们创作出反映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雕塑,是很平常的事,国内的一些企业也不时捐资聘请知名的雕塑家为当地建雕塑。
李宗初说,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方式建设雕塑,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为国家规定,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可以折抵税款。“雕塑是永久的‘历史广告’、长期的文明遗产,精明的企业家会很乐意捐资参与雕塑建设,这样做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多种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JH:PAGE]
游客与“黄河老汉”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打造艺术都市 绝非“狂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位搞了20多年雕塑的老艺术家,李宗初先生是最早提出将郑州打造成为中部艺术都市设想的人士。于是,记者和他展开了促膝交谈。
记者:李老师,您为什么要提出打造中部艺术都市的设想?
李宗初:这不是拍脑袋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艺术工作者多年的心愿。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去巴黎考察,回国后朋友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在巴黎)几乎不会讲中国话了,只会连连地发出“咦”、“呀”、“哇”这些惊叹词!巴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那里可以说是三步五步见雕塑,抬头是雕塑,低头是雕塑,那种环境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我是安徽人,却对郑州这片土地迷恋不已!郑州是商都故址、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回国后我经常在思考,国外把安徒生童话做成雕塑,一座雕塑就是一本书,郑州有这么多文化资源,怎么不去做呢?如何发掘郑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城市重新定位,打造郑州的新形象呢?去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打造中部艺术都市的设想,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记者:成为艺术都市需要哪些条件呢?
李宗初:艺术都市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要具备很多条件。将郑州打造成为中部艺术都市,这绝不是“狂想”!
首先一座都市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否则要建设艺术都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就是城市的经济实力要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接近尾声,人们都强烈地渴望、呼唤文化;艺术都市还要得到权威专家学者的认同。
国内鲜有城市提出做艺术都市,因为不够资格。在中部6省里,只有郑州才最有资格做艺术都市。
记者:那么,我们打造中部艺术都市的设想是否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同?
李宗初:近两年,我市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国家级艺术科学最高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进行了《中部艺术都市》课题理论研究。正是得到了权威专家学者的认同,我市才确立了中部艺术都市发展理念。
我们搞国际雕塑年活动,近40%都是国外的作品,国内八大美术院校的名流和99%的知名雕塑家都来了,国内外的雕塑家都很关注郑州,很多国外的艺术家都为自己的作品有望在郑州落地生根感到自豪,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明郑州对他们很有吸引力,要知道有些老艺术家是很难请来的。
北京奥组委也将郑州列为首批奥运景观雕塑巡展城市,特批290件展品给郑州,授予作品优先选用权,中部其他城市都没批,也说明了郑州的魅力!
记者:为什么去年才提出中部艺术都市的设想呢?
李宗初:因为这两年,打造艺术都市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了,从领导到市民,都在呼唤雕塑。
市领导很重视雕塑建设。王文超刚调到郑州不到一个月,听说郑州有一家全省惟一的雕塑研究所,马上就来所里考察。我是老市政协委员,年年提加强雕塑建设的建议,有一次见到王书记,没等我说话,他就握着我的手说:“老李,你别着急,我会让你忙起来的!”可见,他对雕塑建设早已有了远景设想。打造中部艺术都市,可以说,市领导的意见和我们艺术工作者是不谋而合。
现在,我市储备的国内外雕塑作品方案总数已达到578件,随时可着手建设。中国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了,储备的作品方案也只有百余件,所以很多雕塑家都羡慕地称赞郑州有“大手笔”!
记者:听说有人建议郑州和巴黎结成友好城市?
李宗初:这是中国雕塑学会和一批雕塑家的提议,我们要有大气魄,要和世界艺术之都结缘,向国际标准学习。
记者:艺术包含很多门类,我们为什么要以雕塑为主打造艺术都市呢?
李宗初:艺术都市是个综合体,雕塑建设仅是一个方面,其他如音乐、戏曲、建筑风格等还有很多。但别的艺术门类大多应用于室内,只有雕塑,才能为城市注入灵魂、注入生命,使城市充满生机。
城市形象的好坏、品位的高低不仅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上,更多地表现在文化内涵上。城市发展以前靠政策,后来靠经济,现在靠文化,文化是郑州的一大“名片”!
国外的经验证明,文化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城市雕塑为起点,与文化、旅游、会展、信息、传媒等相关产业互动,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强化城市的文化形象。打造艺术都市营造的文化氛围,必然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长久动力。
记者:一些市民反映对雕塑看不懂,打造中部艺术都市,您是否听到过反对意见?遇到了哪些障碍?
李宗初: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打造中部艺术都市的设想是瞎折腾、喊口号,但这只是少数人的意见。雕塑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很多人暂时看不懂是正常的。其实,许多市民是没有机会接近雕塑,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民会对雕塑逐渐认可的。
目前最大的障碍还是观念问题,一些政府部门认识不到位,行动迟缓,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
记者:艺术都市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现实?
李宗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艺术都市的美名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打造艺术都市任重而道远,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