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亚述文明展浮雕鉴赏 3000年前的雕像如此令人赞叹

更新时间:2006-08-07 08:43:2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946
    30多块大型浮雕是“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珍品展”的亮点,这些曾经放置在宫殿周围的装饰性艺术品将征战、狩猎和祭祀等场面一一展现。上海一些艺术家和评论家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对3000年前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赞叹不已。

  “亚述的浮雕属于薄浮雕,厚的有五六厘米,薄的不过两三厘米,已经是相对‘平面’的作品,但他们却能在不破坏整体效果的情况下塑造出极强的立体感觉,这在当代恐怕也不容易做到。”

  巨型浮雕都有统一的风格和时代背景,仔细观察每块浮雕,工匠或者说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又得到充分展现,或粗犷、或细腻,或繁琐、或简洁。

  “雕塑其实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以立体来展现立体场景,要比用‘打扁’了形成平面困难很多,所以绘画是晚于雕塑的。亚述的浮雕属于薄浮雕,厚的有五六厘米,薄的不过两三厘米,已经是相对‘平面’的作品,但他们却能在不破坏整体效果的情况下塑造出极强的立体感觉,这在当代恐怕也不容易做到。”上海油画雕塑院前院长、雕塑家陈古魁说。

  浮雕作品《王室猎牛图》中,三匹马头部依次分布,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却能给人分布在三个不同空间的感觉;《庆祝猎牛图》中,虽然弓和牛也是如此的布局,但一看便知弓是在牛的前面;《守护神》中,人物的手指穿过抱着的小羊,手指和羊的前后关系也是生动展现出来。“我们往往用把背景挖去一部分的手法来突出前面的物体,造成背景和物体间的前后关系,但亚述浮雕却能用线条增减显示微妙变化,多一丝或少一毫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也在丝毫之间显示了工匠的天分和耐心。”陈古魁说。在仔细观察了这些浮雕作品后,专家们还发现,当时的工具极其简单,精心的工作和微妙的艺术处理让他们完成了令现代人惊叹的高超技术。

  从整体艺术水平来看,亚述的浮雕偏向写实,但在具体操作上,又加入了装饰性,如用波纹表现人的头发,但这种装饰性也和写实的整体风格是相关、相符的。“浮雕一定要在光线下才能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应该是被放置在王宫内最朝阳的地方,阳光直射下,哪怕是细微的起伏都会被‘检测’出来,工匠们必须做到自然的过渡。”

  “人的肌肉、骨骼在浮雕中像被‘解剖’了一样,其实是在强调这些部位。这种强化做得非常准确……我觉得亚述浮雕比古埃及要好。”

  上海市美协副主席、雕塑家朱国荣早在几年前就对亚述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上海博物馆亚述展厅门口复制了两个亚述宫殿的基座,他表示自己早发现这两个人面狮身像有五条腿的奇怪构造:“这是考虑到观众的不同方位,希望无论从侧面还是正面看时都有完美的视觉效果。侧面四条腿,正面看时有两条腿。这不仅是基于观察,更是从观众的角度进行的人性化处理。”

  “这个时期的雕塑反映出亚述人对人物面貌进行个性化刻画的极大兴趣,他们常常试着表现出因人而异的面貌特点,而减弱对肌肉的夸张表现,”朱国荣评价说,“人的肌肉、骨骼在浮雕中像被‘解剖’了一样,其实是在强调这些部位。这种强化做得非常准确,如果模糊些即使表现不对也看不出来,强调显示了工匠的独特构思和自信。”

  为了把植物刻画得更好看,亚述人把叶子和树干是分开表现的,叶子被作为背影处理,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整个树的结构。表现人物时刻画神情,描述大场面时注重气势,对于优美环境则加入更多的构思,用石刻浮雕这种“硬”的方式,能给人风吹植物时的动感,得益于细微处的巧妙构思。

  “在古埃及的艺术品中,因为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个王朝的变化并不大。缺乏创造力的工作很难有生动的表现,我觉得亚述浮雕比古埃及要好,内容丰富又不断创新。”朱国容说。

  发现亚述

  19世纪的欧美人对遥远的过去越来越感兴趣。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间的土地”的地区,以一种特别的诱惑力,使欧美人疯狂。

  最早的一位探险者是一位名叫皮托·德拉·凡勒的意大利人,他于1616年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并发现了楔形文字。1756年,丹麦国王派遣了一个6人科学考察队去中东地区,并找到了不少楔形碑文。19世纪初,研究者们开始翻译古波斯人的楔形文字。

  1845年,英国派一位喜欢探险的青年雷亚德前往莫索,发掘亚述,以保证日不落帝国在考古方面的优势。雷亚德乔装成猎人,骗过了地方酋长和法国人,把工具偷运到土丘。不久,工人们就挖掘出了两个亚述宫殿遗址,获得了象牙雕刻、楔形文字碑和浮雕刻版。

  1847年,雷亚德发掘了尼尼微、尼姆鲁德等亚述古代都城遗址,获得大量珍贵的亚述文物,包括石刻、楔形文字泥版文书、象牙、青铜、陶器、印章等等,尤其以大量摄人心魄的大型宫殿石刻浮雕最为引人注目。雷亚德的发掘成果一经出版,引起世人震惊,雷亚德发掘所得的珍贵文物现已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最近的30年里,所有亚述遗址上的发掘主要由伊拉克人负责。1990年前后,发现了一座亚述王妃的陵墓,其中有大量黄金器皿与珠宝。

  亚述学在中国

  由于历史和资金的原因,亚述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雄厚的基础。

  目前在亚洲,日本亚述学发展最快,日本有考古队常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工作。我国的亚述学实力仅次于日本。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是我国亚述学研究中心。目前所内图书资料已初具规模。由本国和外聘专家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负责博士、硕士以及本科三层学生的教学指导工作。1987年-1992年我国第一位留美亚述学博士杨炽及其丈夫杨大悟回国在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亚述学。吴宇虹教授在英国获得亚述学博士学位于1993年回国效力。

  北京大学的李政教授、吉林大学考古系杨建华教授也出版过一些两河流域史前考古的图书。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只有两件楔形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两件铭文是分别刻在两块石化马骨上,很少见,吴宇虹留英期间在Gurney教授帮助下,译出其中一块上的铭文。1994年吴宇虹发表了80万字的英文专著《古巴比伦前期马瑞、埃什嫩那、亚述三国史》,为中国出版的两本亚述学英文专著之一。该书广泛地引用前人研究的成果,翻译、编辑了国际上50年来分散发表的数百件古巴比伦时期有关三国家的出土文件,首次将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历史写成专著。该书的出版为中国亚述学创建了声誉。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