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当代艺术品的“阴谋与爱情”

更新时间:2006-07-26 09:21:13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王健慧 编辑:小路 浏览量:785


  随着上周西泠印社春拍的结束,2006中国艺术品春拍也在7月落幕。相比去年,“天价”、“飙升”这类词语已经淡出今年春拍,而“近现代书画”与“当代艺术”则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成为今年春拍关注的焦点。“近现代书画”在去年的拍台上可以说“独领风骚”,成交率几乎场场超过90%,并且屡屡创下新纪录,而今年,这一部分成交率每场均在70%左右,形成鲜明的落差。反观“当代艺术”,却是势头不减去年,成交率均在90%以上。在这红与黑的背后,藏家与拍场共同上演了一幕幕当代艺术品的“阴谋与爱情”戏剧。

  虽然成交率的上升和下跌并不能直接表明书画价值的起伏,但从中也不难发现拍卖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越来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进行反思。

  反思一

  被偷换概念的“当代”


  就像每家艺术拍卖行必须有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名家作品压阵一样,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王广义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今也成为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的主打明星。

  今年3月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以809.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位居整场拍卖的第一位,并刷新了张晓刚个人作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方力钧的《无题》成交价为226.27万元人民币,岳敏君的《狮子》成交价为467.0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纽约苏富比取得的惊人成绩,被许多人认为是今年国际春拍的一个风向标,继而有人将此作为今年春拍中当代艺术成为大赢家的一个重要例证。

  此后,在4月的苏富比香港春拍中,岳敏君的《关系系列-2》成交价为202.67万元,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成交价为156万港元,这刷新了其个人作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5月,荣宝春拍中,岳敏君的雕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6》以154万元成交;华辰春拍中,曾梵志的《面具》以27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个人作品拍卖纪录;6月,北京保利春拍中,王广义的《大批判—耐克》以330万元成交。

  从以上列出的数据表明,纽约苏富比的那场拍卖的确拉升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但是它却不能代表当代艺术在中国,尤其是在内地拍场上的地位,甚至其是否能作为未来艺术收藏的风向标都值得商榷。

  首先,此“当代艺术”非彼“当代艺术”。佳士得、苏富比力推的“当代艺术”是前卫的艺术,而内地许多拍卖行所标榜的“当代艺术”却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它广义地指向当下在世艺术家的艺术作品。

  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的作品在这些拍场上可谓是“点睛之笔”,但他们却不是构筑所谓当代艺术专场的真正主体。可以这么说,拍卖行借纽约苏富比的那场“东风”,打了一个“擦边球”,以这些人的作品作为宣传攻势,而事实上撑起整个当代艺术专场的还是以新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古典主义等为代表的传统绘画为主。

  其次,这些拍台上的“当代艺术”作品几乎被海外藏家一网打尽,而国内相关专家、买家对此却一直处于旁观态度。他们认为,在佳士得、苏富比拍场所呈现的现象,是有其特殊的收藏背景,这和国内的拍卖行情不能相提并论。

  视点———

  “我个人就并不看好‘当代艺术’的收藏。”艺术评论家徐建融说,“所谓‘当代艺术’,本身就提倡‘只要曾经拥有,不必天长地久’,他们重过程,轻结果,也就没有我们收藏一直以来所看重的传世性。而西方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有自身的特殊背景,那就是娱乐化。如果将西方收藏界的一掷千金比作‘戏说乾隆’,那么中国收藏就是‘二十四史’。”

  研究艺术品市场多年,在圈内颇有名望的艺术评论家赵榆则表示,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他至今没看懂,更没摸透。“我就不相信一个30来岁的画家一张画能卖出几百万,那么他到了90岁,一幅画又该几何?”赵榆指出,“海外藏家,尤其是欧美国家肯为这些作品动用百万美金来购买,原因在于这些作品的观点接近他们的观点。然而,他们的艺术功力在哪里?本土画家丢失了自己的传统,还会有生命力吗?”

  当然,也有持不同看法的,“当时这些作品出来后,只能到海外展出。过了一段时间,即便在内地有展出,也只是拿来作陪衬。国内美术馆为当代艺术家开个展,还是最近的事情。这20年,在艺术价值的判断上还是有问题的。”艺术家岳敏君说,“如今,在全球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在某个地域创作,同样可以和全世界进行广泛交流。人们的审美发生了改变,能够互相理解、沟通、体会了,当代艺术作品也在内容上更为成熟。创作的好坏与年龄无关,拍卖也仅仅是一种买卖方式。”

  反思二

  “跟风”引出多少假象

  尽管国内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火爆国际拍场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国内拍卖行已经借此“东风”,纷纷推出当代艺术专场,而实际上这些专场只是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专场。在中国嘉德的“中国当代书画”专场上,王明明的《醉翁亭游乐图》以330万元成为“标王”;而罗中立的油画《渡河赶场》在荣宝春拍中以209万元成交,广廷渤的《钢水•汗水》更以561万元成为荣宝春拍成交价最高的拍品……

  目前,罗中立、忻东旺、王沂东、周春芽等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场上的价格已突破百万大关。但是,在这些作品价格一路上扬的背后,也隐藏着假象。拍场上,一些老买家就嘀咕,年纪轻轻的,画也没看出来有多好,怎么比程十发、刘旦宅的价格还高呢。

  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典藏部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是否在拍卖行购买当代艺术摄影作品,他困惑地反问道:“我们收藏的都是20世纪的作品,那些作者还都活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画廊或者本人进行收藏,为何要去拍卖行呢?”而艺术评论家卢辅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画廊是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拍卖行是二级市场,但原本应该出现于一级市场的中青年画家,却纷纷“跳级”直接进入了二级市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第一在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还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其次,一些中青年画家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想如何能“三六九,捞现钞”。于是,拍场上也就出现了许多假拍。最常见的,就是由画家本人与拍卖行定出底价,画家自己拍进,由此抬升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万一流标,则交纳双倍手续费。

  当然,除了画家本人参与操作之外,企业背后的支持和拍卖行的包装也是出现假象、“跳级”的诱因。出图录、办专场,是最基本的包装推出手段。此外,该画家的作品被某某名人、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某某名人为其作品集作序,该画家在地方上是何等职位,何等权威等等,尽数成为华丽的包装纸。

  视点———

  徐建融表示,相比第一、二代油画家,这些中青年画家的艺术功力、技法运用不仅已超过前辈,而且在世界范围,他们也是一流的:“目前当代油画中颇为看好的是‘红色经典’部分。因为涉及主旋律,在创作上完全下的是真功夫,认真而精细,并且具有表现特定时代的特殊价值。”

  反思三

  "近代"落魄到何时


  与“当代艺术”相比,“近代书画”70%的成交率,让人总觉得势头不妙,然而,行内人士却纷纷表示,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近代书画拍卖最火爆的时候是在1995年至2000年。在这5年间,许多近代作品不是被收进私人腰包,就是走进了博物馆、美术馆,如今流通于市面的精品越来越少。“现在只有两种情况下精品会重回市场。”赵榆说,“一是名家后代分家产,二是藏家生意倒闭,显然这两种情况出现概率都很小。大家的精品少了,而小名头的精品是无论如何拉不动市场走势的。”

  名家精品无法填补,赝品就成了市场的主角。“在市场中,近代书画正在走向理性,它的价跌是在‘清理门户’。”艺术评论家谢春彦表示,“在拍卖行,价格浮动是正常的事。但在成交率回落的情况下,名家精品继续保持原有的势头稳步前行,而那些假货就让它跌到回老家!”

  而在拍卖场上滚爬多年的藏家柳曾泛从买家的角度指出,“近代书画”的跌涨,都在拍卖行的掌握之中:“真正引导市场的就是拍卖行。拍卖几乎是一种暴利,在利益驱使下,整个拍卖市场只会越来越好,永远向前进的。”柳曾泛表示,“如今,传统近现代书画经过十年拍卖,90%差不多卖完了,不会再有真的精品出现市场。拍卖行看到这一点,他们将目光转向当代作品。”

  此外,那些走动于各个拍卖行的文物商人,也成为扰乱市场的一大因素。去年,这批人出入各大拍卖行,这里低价收进,那里高价抛出,而今年却是只抛不进,甚至低于底价的三分之一,也愿意抛出,当没有人再愿意接手,就造成拍品流标、成交率下跌。

  视点———

  那么,近代书画的价值是否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徐建融表示:“曾经有人说西方绘画,一件拍品就是二三千万元,我们近代书画完全有升值空间。但是我算了一笔账:中国拍卖行大大小小超过300家,每家拍卖每年超过6场,一场拍品超过千件,而推出的大小书画名家也有数千人,推出其一生之作数千件——比如齐白石,一生只有三天没有作画,其升值空间又在哪里?”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