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

更新时间:2006-07-25 21:10: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正龙 编辑:longer 浏览量:3360
    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五千年来,涌现了无数墓陵雕塑、寺观雕塑以及民间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造型,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统观物象的意念造型,注重线型色彩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东方特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二度打开,人们以开放心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和经典文化,促进了艺术的繁荣,新型风格层出不穷。从内容、形式、材料、技法等诸多角度,艺术家们寻求探索途径,希求彼此拉开距离,表明自身价值和确立艺术位置。国画、油画等艺术领域,艺术家类型化趋于明显,雕塑领域相对滞后。尽管摆脱了“文革”时代 “高、大、全” 的僵化模式,接纳了变形与装饰手法等,从总体感觉说,“我们雕塑家宛若难兄难弟,我们的雕塑作品犹如孪生姐妹。”虽言过其实,现象依然存在,同一主题表现雷同,形成一窝蜂现象,抄袭模仿并批量复制。早先是“天鹅满天飞,奔鹿遍地跑”,后来是“大江南北,牛欢马叫”,现在时兴不锈钢抽象雕塑,由此片状、球体的组合蜂拥而出,大同小异的作品遍地皆是。即使是体现典型人物的肖像雕塑,如:同为古代文人的屈原、李白、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从神态表情进至造型形式,若不看标题说明,简直难以区分。可怕的相似,个性语言丧失,引发了民众与舆论对雕塑行业的批评日益增多。

    造成如此局面,原因诸多,千百年来,封建专制统治,宗教习俗束缚,国人过多地寻求大一统的平稳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的政治化倾向,压制形式研究与探索,人们个性得不到充分张扬,造成整体文化氛围的僵化与保守,导致艺术表现直白化与概念化。较其他艺术形式,雕塑赋予更多的社会性、历史性或是纪念性,往往成为特定时代强权的产物。或许雕塑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牵涉投资决策部门,带有更多的商业化,功利性较为突出,加之从业人员复杂等都是影响因素。此外,雕塑队伍自身也有原因,长期重视基础磨练,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忽视主观情感的表达,雕塑家的共性明显增多,个性则较为模糊。雕塑家未确立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就转入环境雕塑领域,照搬室内小型基础习作的套路进行大型环境雕塑的创作。孰不知环境雕塑早已超越基础范畴,雕塑家游动于各种形式之中,迎合决策部门的喜好与要求,东一榔头西一棒,不考虑是否符合自身之长,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失却了艺术探索的独特性,艺术个性也就始终得不到培养与深化。

    静观目前雕塑界状况,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雕塑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具象手法也许很新颖;抽象形式或许更媚俗,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设计意识,从内容与形式、雕塑与环境、雕塑与民众等方面加以综合考究。设计意味着恰到好处,设计是心灵火化的碰撞,其闪烁星光在于别具一格,在于耐人品味。雕塑家个性化是设计体现之一,即使内容普通,构思也能别致;即使材料低档,作品也能出众。艺术发展史实证明,某一时代的艺术繁荣时期就是艺术家个性充分发挥的时期。

    所谓创作个性,就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主观方面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明显特征和总和。它是在一定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结晶。“它以运动的形态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又以静止的形态表现在艺术家所造成的作品上。”个性就像人之脸庞,尽管单体与他人之间可能相近或类似,在总体组合上尤其是内在气质上则决不雷同,它是个人面貌的专有符号。

    雕塑家创作个性化是人生价值的要求。人如雕塑,以实在形体占有空间,以独特精神延伸时间。人们秉承各自的宗教信仰,产生相异的世界观,不同的社会经历、教育背景、先天秉赋等,形成相应的个性特征,个性价值化唯有通过创造才能实现。创造便是超越前人、同代人和自己。在艺术创作中,没有典型化题材和独特艺术风格等个性化因素,只知机械照搬,不加取舍地摹仿传统,也就没有任何意义。雕塑家在创作中,必然体现所思所想,显示人的价值,以其个性化作品感化今人甚至后人。

    雕塑家创作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雕塑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时代拒绝雷同,求新、求变甚至求异,为当今人之天性,流于平庸、缺乏个性的雕塑作品不能激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要求创造者抛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思路和造型观念,挖掘突破常规的方面,以期与时代发展同步,以个性化方式赢得欣赏者。

    雕塑家创作个性化是美术本质的要求。从本质上说,美术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独创性是艺术的共同审美品格。就审美本质而言,任何艺术都是独特的审美创作,每一件作品都应是新颖的,艺术家只有使个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对美的事物有着独创性发现,作品才会具有价值。伟大的艺术家皆因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才能对艺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倘若雕塑家能依据时代与地域特性,分析自身所长,避其所短,发挥个性才华,在雕塑造型中,就艺术语言做出相应选择,深入持久地探索,形成个性化风貌,进而组成地理类型的“东北风”、“西北风”群体,用与众不同的作品丰富艺术宝库,使当今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中国雕塑艺术繁荣也就指日可待了。

原载《雕塑》杂志1998年第3期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