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万件民间艺术品落户深圳

更新时间:2006-07-24 09:09:03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管亚东 编辑:木子 浏览量:517
    民间艺术收藏者管祥麟全国首创自传体音画式博物馆

  万件民间艺术品落户深圳

  1983年,一个名叫管祥麟的普通中国人选择了“孤独行走”的道路,走向了对民间艺术考察的“文化苦旅”,甘心默默地做一个民间文化的守护者和记录者。20多年过去了,这个以“拯救母亲艺术,保卫精神家园”为己任的行走者途经全国612个县,寻访56个民族,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数万件。

  近日,得知他来到深圳,并且最终选择深圳作为他20年心血的存放地,在平湖的华龙市场建立自己的博物馆,记者对他落户深圳的前前后后进行了专访。

  最后5小时决定落户平湖

  记者见到管祥麟第一个疑问就是全国那么多大城市邀请他,为何选择深圳,而且是相对偏远的平湖?他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他就对全国发布了要建博物馆的消息,当时辽宁、福建、江苏、上海等地纷纷来接洽,大家都给了比较优厚的条件。

  2004年8月,深圳在新落成的少年宫举办一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展,管祥麟是受邀嘉宾,这时他遇到了深圳市平湖华龙土特产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市场董事长王瑜·吉嘎,这位藏族女企业家听了管祥麟的演讲后非常激动,当她得知管祥麟那么多珍贵的民间艺术品一直不断地在全球巡回展出,可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家”,王瑜就对他说:“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到我的华龙市场看看,我愿意拿出3000平方米来建管祥麟博物馆。”管祥麟在临走前5个小时,又驱车到平湖的华龙市场察看,当时还是一片建筑工地,也比较冷清,可是他被藏族女企业家王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感情打动了,他说:“我走过很多偏远的民族地区,和王总有共鸣,我亲眼看到少数民族兄弟们有很多好的东西运不出来,我们找到了共通点,那就是共同拯救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

  这次短暂的聚会后,管祥麟下定决心,回绝了其他城市的邀请,决定在这片正在开发的土地上圆他20多年“孤独行走”的梦。

  全国首创自传体音画式博物馆

  “很多博物馆都以静态展为主,所以很难吸引游客光顾,经常门庭冷落。而我的博物馆要建一种动态的,和多媒体声光电紧密结合的音画式博物馆。”管祥麟对记者说,经过招投标,深圳市联合旅游设计公司四易其稿,方案最终被选中。

  据设计专家介绍说,管祥麟的藏品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因为他纵跨近20年的民族文化考察活动的经历,行程14万公里,足迹踏遍了除我国台湾高山族以外的各民族居住地区,途经全国612个县,拍摄了彩色照片6万余幅、录像片6000余分种,撰写考察笔记180余万字,征集各类精美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1万余件。所以,无论声音、影响资料都齐全,完全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一种展示方式,由管祥麟带领大家的眼睛和心灵去旅行,将他20多年的风餐露宿和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大家面前。

  “乡土、质朴的东西需要以隆重的形式推出,除了展品外,我们要配合大屏幕文化背景的介绍,再加上配音配乐,就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管祥麟说,例如贵州的“短裙苗”非常有特色,只有7寸长的裙是真正“超短裙”的“鼻祖”,可她们又会穿9层,强调她们对于“丰腰肥臀”的审美观念,在展出衣物时,同时有录像和照片配合有穿戴步骤和原住民的演示。而民间山歌对唱,则有两个屏幕,还配有中文字幕的歌词解说,这样大家就可以真正地欣赏到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活态传承馆”挽救濒危艺术

  记者现场看到,一个1000多平米的“传承馆”已经在装修中,不久将投入使用。这是博物馆最特色的一个部分。管祥麟告诉记者,这里将有20多个品种在原生态当中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即将“自然消亡”的艺术形式被保护起来,他将把那些老艺术家或者他们的弟子从穷山僻壤、黄土高原上接来,以建立“小作坊”的方式活态地保护下来,并且通过一些适当的形式开拓创新。安徽的“三彩陶”、陕西剪纸、湖南滩头年画等都将进入传承馆。参观者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制作全过程,而且经过改良,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

  管祥麟将举家迁居深圳

  管祥麟对记者说:“以前主要是普查式的田野调查,而现在主要是搜集、跟踪式的调查,向纵深发展,关注一些重点的民间艺人、艺术品的进一步调查和记录。”他还透露,博物馆建成后,不光是他的20年心血—1万多件藏品要落户深圳,他和妻子也将迁居这里,全心打理博物馆。全部展品大致有15类,包括绘画(各地民间年画、版画、漆画等)、雕塑、戏剧、剪纸和刻纸、织物编织、器皿、陶瓷、风筝、食品、节日用具和饰物、服饰和首饰、玩具等珍贵展品。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