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赝品:割不断的艺术市场毒瘤

更新时间:2006-07-24 09:07:3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书麟 编辑:木子 浏览量:787
    一直潜心作画的老画家高士尊先生,被告知某著名拍卖网站上举办了他的个人作品专场,有20余幅署名作品以无底价方式拍卖,并附有艺术评论。高先生告诉记者,这二十张作品全为赝品。本次网上个人专场拍卖于7月15日结束,作品以200到1100元的价格成交,此前,高先生的作品很少见于市场,一般的作品成交价格在每平尺3000元至5000元。对这些赝品,高先生致电网站,得到的答复是供货人是可信的供货商,其后又有6幅作品 在“中青年画家专场”上拍。事实上,高先生碰到的烦心事,是艺术界大多数艺术家都有的心病。

  赝品乱人心

  艺术圈里传统上就有防名家作品、造假之风。传统的收藏行业认为收藏是 考眼力的,买到假货也不能声张。随着近几年艺术市场热,赝品开始大规模泛滥,甚至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10%到40%的赝品,有些艺术品拍卖会甚至满场假画。赝品有极其拙劣的作品,也有造得几乎乱真的作品,有些名家仿制、临摹作品也有一定收藏价值。如张大千、约翰·迈亚特等大师级制假高手的作品也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但无论什么样的赝品上市销售,都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

  赝品在艺术市场大量出现,不但损害艺术家的利益,更打击了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一方面,大量赝品导致卖家不敢轻易购买,如齐白石作品的价格就因赝品过多,市场价格难以上升,卖家对这类艺术家的兴趣减弱;另一方面,买家作为消费者,购买假画后,蒙受经济损失。对于买家,此类造假案件在普通产品消费中很好解决,但在艺术品市场就显得麻烦重重。另外一些卖家不愿暴露买到假画,甚至将假画再次设法卖出,成为假画转真过程中的环节。大量赝品成为艺术市场投资的一大风险,导致市场信任度低,收藏投资者望而止步。

  法规待健全

  我国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对艺术市场的管理还不完善。关于制假售假,在相关法律条文中有明确规定,但在艺术品市场中却没有相应的细节规定和明确的司法解释。国内法律上的空隙使造假者有机可乘,各种拍卖会更成为销假的温床。据《拍卖法》规定,如拍卖公司事先声明不保证拍品真伪,则不承担由于出售伪作造成的法律后果;同时,《拍卖法》还规定拍卖公司要对委托人身份保密,只有司法机关才能调查委托人。这些规定,使艺术家作品权益受到损害时难以找到被告人,无法主张权利。根据规定,作为消费者购买到赝品后,要经至少三名国家级鉴定师书面鉴定才能退赔。但据记者调查,国内艺术收藏鉴定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鉴定师一般不会出具赝品鉴定证明,这使拍卖后的退赔面临极大困难。

  业内人士呼吁,杜绝赝品要从严打造假售假源头抓起。90年代,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曾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美国著名现代雕塑家卡特尔·阿列克山德罗的运动雕塑,一年多以后,被证实是赝品,经FBI侦破,赝品制造者被判刑数年,其房产被充公抵债,作为赔款。被称作假画大师的英国画家约翰·迈亚特也曾因此被判监禁1年。

  据悉,文化部最近在着手订立针对艺术品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条例,这些条例的出台,将极大促进艺术市场打假工作。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