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雕塑家有时也反对雕塑

更新时间:2006-07-12 14:47:49 来源:天府早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1120
    谭云,52岁,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代表作品:《五丁开山》、《擦肩而过》
  7月6日上午,一场暴雨降临成都,位于三环路边上的一个院子里,安静得只听得见哗哗的雨声。推开铁门,一个拿着斧头劈山的“大汉”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五丁开山》。
  这个小院,就是它的作者: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的工作室。
  沙发、茶几、长桌,一楼装饰成了会客厅,木头长桌的背后,一排形态各异的雕塑静静地“打量”着每一个来访者。衬衣、长裤,一身朴素,眼神笃定,52岁的谭云坐在雕塑前,和记者谈及他钟爱的雕塑事业,声音爽朗有力。

  以后,城市拼的就是文化

  气势磅礴的《五丁开山》、亲切的《巴金青铜像》、带有强烈时空交错感的《擦肩而过》……雕塑家谭云给成都留下了很多“记忆”。
   在谭云的眼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有些东西在消逝。把“老的东西”留下来,又可以表现现代,城市雕塑恰好可以作为这样一个载体。鸟巢、央视大楼……城市里,真正好的建筑都是“城市雕塑”———在雕塑家眼里看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一个城市,如果原来状态没有改变,有了雕塑,‘气质’就不一样。”谭云笑着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从事城市雕塑至今,他感觉比较真切,“公共环境里所有的雕塑,更能强调城市的现代性。”其次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看电影、听音乐会得买票,进博物馆、展览馆,你都得‘专门’去看是不是?可城市雕塑不一样,散步、回家,随意就可以看到。”
  “城市以前都是工程,现在就是文化建设,以后拼的就是文化。”谭云抛出这样一个观点,“城市,它应该是个艺术品。”他这样形容城市:协调、有亲和力、有文化的延续。而城市雕塑作为公众艺术,正在完成这个任务。

  城市雕塑不能到处放

  这么多作品,到底哪个是成都“标志性”的城市雕塑?成都到底有没有“标志性”雕塑?“老是有人问我这个。”谭云摇摇头,声调有些提高:“其实我比较反对‘标志性’雕塑。为了‘标志’而‘建标志’,反而成不了‘标志’。”“关键是‘标志性’影响度有多大?成都的群众觉得好,那放在全中国,放在全世界有没有影响力?”
  “作为雕塑家,我们有时候也反对雕塑。”他有些调侃地说,城市里的雕塑也不能到处放,要精。“有重大主题的城市雕塑很有必要。”
  进入新世纪来,成都的城市雕塑基本是配合重大工程进行的,基本依附工程,独立的雕塑项目少了。利弊明显:功能性工程中,有了雕塑有美化作用,满足审美;资金投入大了,作品出来的社会效果反而不如从前。这也引起了谭云等一些雕塑家注意。“正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谭云可以肯定的是,要强调雕塑的独立性,应该为主题雕塑专门选择位置,让环境适合它,而不是它来将就环境。“城市雕塑有功能性美化、装饰功能,所以不能当成普通的工程,像修建筑物一样,完全没有艺术含量。”

  作品要好,责任不小

  在与谭云交谈过程中,他的电话不时响起。“我们正在申报国家重大主题雕塑,一个单位可以申请3个,我们正在努力。”
  从最初毕业选择去处、到成都雕塑工作室的成立、再到开始为城市制作雕塑……谭云说,自己比别人考虑得更多,是因为一路走来,感受颇多。
  “我们这代雕塑家除了自己做作品,最大的责任是:通过我们了解、实践、尽量让这个行业规范、有序。”谭云说,用更好的作品来为成都说话,这是他们的期待。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