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一群“工蜂”办起奥运雕塑展

更新时间:2006-07-04 08:45:42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杨超 编辑:小路 浏览量:1228

 

一群“工蜂”办起奥运雕塑展

  袁熙坤说,他与奥运结下的情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雕塑艺术家、义工、组委会工作人员忙碌工作

  在连日的阴雨之后,记者如约采访了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袁熙坤。6月30日,绿树青波里的金台艺术馆难得的清幽,人们三三两两地沿着湖边的绿荫漫步,摆放在绿地上的雕塑作品璀璨生辉,映入眼帘。袁熙坤帽檐朝后地戴着红色棒球帽,灰色T恤上带着斑驳墨迹,活脱脱一个不修边幅的艺术家。他说:“我目前正努力联系,争取让奥运雕塑巡展举办到台湾。”

  振臂高呼:

  政协委员全力支持申奥

  袁熙坤以获得授权的方式承担了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在北京奥运会上,他是唯一一个承接奥运项目的个人艺术家。在历届奥运会中,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袁熙坤说,可信则可行。北京奥组委把这个项目授权给他,也是非常谨慎的。“这就像过十字路口,一慢、二看、三通过。”

  因为多年来对奥运会的关注,袁熙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与奥运会及萨马兰奇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一直以来为申奥、筹办奥运会所做的努力,他曾经作为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振臂高呼:全国政协委员都要全力支持申办奥运会……袁熙坤说,他与奥运结下的情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已过花甲之年的袁熙坤很珍惜参与奥运的机会,他要借助奥运会这个盛大的节日,做一件大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奥运文化遗产,将中国的雕塑艺术带进世界艺术殿堂之门。“这件大事不是我一人完成的,一个篱笆三个桩,包括组委会秘书长邹文等很多人都做出了贡献。”

  分外感动:

  3000件雕塑作品纷至沓来

  自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启动以来,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件雕塑作品纷至沓来,令袁熙坤分外感动。“要知道,参与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就意味着要放弃著作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著作权就是他们的生命!”感动之余,他更感叹于奥运的号召力,也更感叹于国富民强的影响力。

  袁熙坤说,最初他针对雕塑征集大赛与北京奥组委签订了完整的契约,并通过奥组委官方网站向全球公布。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完备的规则,在他向各国雕塑艺术家伸出橄榄枝后,得到了热切的回应。

  国际上的艺术家如此看重这场征集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雕塑艺术的魅力。袁熙坤介绍说,雕塑是凝固的艺术,能将一刹那化为永恒。继雅典奥运会上的荣誉桂冠之后,希腊雕塑艺术把花环栩栩如生地传承给了后人。这也是让同样擅长平面画与雕塑艺术的袁熙坤,最终选择征集雕塑作品献给北京奥运会的原因之一。

  雕塑征集:

  劝儿子退出最终评选

  袁熙坤把自己比喻成工蜂,以血肉之躯为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四处奔波。同时他这个工蜂带领着一群小工蜂(其中包括金台艺术馆里60多名义工),在征集的最初阶段每天向各国的使馆、雕塑艺术家发传真、E-mail……

  袁熙坤的两个孩子也加入到工蜂的队伍中。记者采访时,他的女儿正在艺术馆另一间办公室里,进进出出地为雕塑作品全国巡展的事情忙碌着。“我儿子目前在美国,联系奥运景观雕塑到联合国总部大厦巡展的具体事宜。”说起儿子,他更是一脸的自豪:“他英语很好,还是全国2005年度15岁至17岁年龄组仰泳冠军。”记者了解到,袁熙坤的儿子创作的雕塑作品在第一次评审中入围优秀作品,但在袁熙坤的劝说下退出了最终的评选。“奥林匹克是天底下最公正、最阳光的,奥运雕塑征集同样公正、阳光。”说到奥运雕塑大赛,袁熙坤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常常挂在嘴上的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已融入家训之中。

  我的愿望:

  争取把巡展举办到台湾

  对于奥运景观雕塑征集活动的效果,袁熙坤幽默地说,现在这个征集活动就像一架波音747,安全平稳地搭载着所有的人,实施“空中加油”飞向奥运会。“目前我正努力联系,争取把巡展举办到台湾。”

  另外,袁熙坤还有一个重大的计划正在筹划当中——为故去的英烈们塑像,让他们成为永远的丰碑。袁熙坤说,萌生这个想法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翻阅人民日报时,我曾看见一位英烈残旧的照片,我想用雕塑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使之成为永恒的纪念。”袁熙坤说,雕塑所得的稿费将以全国政协书画室雕塑工作室的名义,捐助给在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求学的英烈故乡的贫困学生,让学子们以英烈为楷模,奋发图强。

  ■人物介绍

  

一群“工蜂”办起奥运雕塑展

  袁熙坤,1944年6月生于云南昆明,目前担任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自1991年起应邀为世界上160多位政要、名人写生、创作水墨肖像画,被誉为“肖像外交大使”。2002年以来,他又开始制作各国历史名人铜像。从14年前袁熙坤为日本前首相海部画像开始,包括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德国总理施罗德以及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内的众多“重量级”人物先后坐在了他的画板前。

  从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主办城市时,袁熙坤为萨马兰奇画传统水墨写生画像后,便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站在人民大会堂振臂高呼:全国政协委员都要全力支持申奥;2005年11月10日袁熙坤和103名奥运吉祥物西部小使者一起,在雕塑上按下自己的手印,主题雕塑“100+1的梦想”宣告完成。

  ■名家点评

  熙坤贤侄:很高兴看到你有那么辉煌的成就。人物雕塑抓住了人精神的深刻内涵,十分传神。我感到非常欣慰。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他用超凡的能力从平面到立体,将历史文化名人和国际风云人物作为塑造对象,为雕塑艺术开辟了一块走向世界的广阔天地。——程允贤(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以神写形,以意取情,妙趣天成,浑朴自然。

  ——王克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世代居住在云南的30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袁熙坤的朋友。袁熙坤自小便是吃多民族艺术之乳长大的。各有特色的各民族文化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袁熙坤把这种特色化的绚丽,加以自我风格化的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是颇有贡献的。

  ——娄晓琪(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