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吴为山:文心铸魂

更新时间:2006-07-03 08:4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斯敏 编辑:木子 浏览量:3479

■人物小传  

吴为山,1962年生,江苏东台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曾研修于北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特邀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文化讲座教授、韩国仁济大学资深教授。获香港“包玉刚杰出艺术家”、“龚雪因杰出学人”等荣誉称号。

■成果解读

  吴为山从事雕塑、绘画创作二十多年,在雕塑上力主融渗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在美术理论方面首次提出“写意雕塑论”和“中国传统雕塑的八大风格论”,并创中国写意雕塑之风。在绘画上倡导对远古造型风格的研究与继承,形成了清逸、灵明的画风。

  自1998年始,吴为山先后在美国瑞曼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联合国澳门教科文中心、台湾中央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酉福画廊举办过个人雕塑绘画展,并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第三届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最高奖(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多次赴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参展并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等重要展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理论专著《视觉艺术心理》(26万字),《雕琢者说》(20万字)及画册十五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上、下集报道。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美国檀香山博物馆、巴黎第四大学等。南京博物院设有永久性“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澳门理工学院设有“吴为山教授雕塑工作室”。

    在自己的雕塑王国里,他是傲睨一切的主宰者,纵情挥洒间,赋予泥土温润高洁的灵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他是孜孜矻矻的淘金人,洗去沙砾,俯拾精魂,以一柄塑刀镌刻出一个民族的精神。

  文心铸魂。这是吴为山艺术生命里永恒的追求。

  在底蕴深厚的百年南大,吴为山领军的美术研究院被称为“校园里最美的地方”。钱伟长先生参观后,抚着一尊尊名人雕像久久感慨:“这地方外面看起来很小,里面却很‘深’”。吴为山却称之为校园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虽然屹立如林的人像巍然无语,他却总是对着他们倾心呢喃。他执著地相信,他们是能够对话的,因为他们有至纯至美的灵魂。[JH:PAGE]

 

逗你玩——相声大师马三立

    选择的智慧与勇气

  吴为山与文化名人雕塑结缘,是偶然,亦是必然。

  这份缘,始于1991年的一个夏日。

  那天,“当代草圣”林散之的长子林昌午找到吴为山,请他为林老做雕像。

  初闻此言,29岁的吴为山多少有些忐忑:虽然自己出身于艺术世家,伯祖父高二适与林老相交甚笃;虽然年少时曾受业于民间泥塑大师高标、喻香莲,后又接受了专业的油画训练,但是,这双在画布上挥洒惯了的手,能借一捧泥土还原出老人的风骨吗?

  一贯的自信和莫名的兴奋很快战胜了忐忑,吴为山接受了任务。

  一连几个晚上,吴为山静静地坐在灯下,品读大师的诗作、文章,追思记忆中大师的言行。他在用心与大师神交,倾听那来自历史深处悠远的回响。终于,灵感的闪光照亮了心房,他迫不及待地抓起塑刀,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

  “父亲活了!”雕塑送给林昌午,林昌午激动得连连赞叹;“林老先生活了!”雕塑放进林散之纪念馆,参观者们啧啧有声,叹为观止。

  牛刀小试就一鸣惊人,吴为山是喜悦的。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如此享受创作的过程。由林散之,他联想到了太多自小崇敬的往圣先贤,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一种温容刚强的力量,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要用手中的泥土,去留住哲学家的思考、科学家的思维、教育家的思想,以表达我对祖国泱泱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找到了新的艺术方向,吴为山兴奋难抑。朋友们却有些担心:当时抽象风盛行,随心所欲就能成件作品,还有的所谓艺术家专做美女像出售,轻松又赚钱。而吴为山此举,无异于逆水行舟。

  对此,吴为山一笑了之:“艺术家要有选择的智慧和勇气,不要一味赶潮流。潮流总会消逝,时代的洪流才是永恒的。选择之后,坚定地做下去。”

  他果真“坚定地做下去”了,并且以智慧指挥技艺,走出了一条开创性的雕塑之路——融

  合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在不可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人物内在的精神。迥立向苍穹的徐悲鸿、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独立苍茫的高二适……一尊尊个性鲜明的铜像,就是他艺术道路向前延伸的一个个路标。[JH:PAGE]

 

似与不似之魂——齐白石

    荷兰女王送他上国际舞台

  1996年,吴为山应邀前往荷兰做访问学者。一天,他接到了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造像的邀请。

  欣喜之余,吴为山深感责任重大。在异国,一件作品就代表一个国家,他绝不能在艺术之邦荷兰给中国人丢脸。更何况,女王本人也精通雕塑,对雕像的要求专业得近乎苛刻。他听说,女王曾邀请过一些雕塑大师为她塑像,面对一些作品,她委婉的批评令雕塑家羞愧:很漂亮,更像我的妹妹。

  他开始翻看女王的资料照片。威严的女王、怡然的女王、果敢的女王……选取什么神态呢?他的目光定格在了一张摄于中国的照片上——正进行友好访问的女王,在牧场上和牧民交谈,笑得温和友善。这是蒙娜丽莎式的充满人文魅力的笑,也是为两国播下友谊种子的笑。

  塑刀飞舞,吴为山用自己特有的写意手法,使女王的笑凝成永恒。

  不久,女王塑像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第二天,荷兰主流媒体刊出醒目的消息:中国的“贝娅特丽克丝”交给了荷兰人民。

  看到雕塑,女王赞赏有加——“这是中国高水平的表征,证实了中国雕塑大师级水平的存在。”几天之后,她要求接见这位年轻的雕塑家,却因吴为山身在法国而未能如愿。1999年初春,女王访问中国,再次要求接见吴为山。吴为山把当年给女王塑像的石膏小稿赠送给她,女王爱不释手地捧过小稿,欣喜地扬了一下脖子,做出塑像的姿态:“这就是我,女王!”

  吴为山欣慰地笑了。这是西方艺术界对东方文化的肯定,也是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带给西方艺术界的一次震动。从此,吴为山捧着他的雕塑,一步步走上国际舞台。 探索文明的源头和人性的本真

  吴为山人像雕塑中最宏伟的力作,当数这尊高达16米的老子像——艺术家匠心独运,将智者的胸腔设计成篆书体的“空”字,似无边苍穹般包罗万象、吐故纳新,蕴涵着无穷的文化力量。观者步入洞中,身高只及老子脚踝,不禁油然生出“无,名天地之始”之感。

  这只是吴为山“老子系列”其中之一。近年来,吴为山对老子这一文化巨峰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有山般耸立的老子,全身衣纹如瀑布依山泻下,恰似老子之“上善若水”;有美髯飘飞的老子,柔韧的须丝在风中张扬,巧妙地诠释着“柔弱胜刚强”……

  与老子一样令吴为山醉心不已的,还有孔子等古代文化名人。

  “过去我注重塑造现当代人物,现在开始转向古代。因为,我从近距离接触到的文化人身上,感受到了古代大师的存在。这些巨人站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通过塑造“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像,吴为山日益捕捉到人性的本真。他喜欢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性,那种深蕴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最伟大的精神——“温良、灵敏、坚毅”。

  但是,吴为山最近遇到的一个课题,却是对人性之美的一个挑战——江苏省寄来委托书,邀请他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主题群雕。

  这是吴为山在雕塑领域的一次重大拓展,他突破人像雕塑的局限,开始了社会现实题材的深入探索。吴为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不但要做,而且必须做好。否则,该怎样去面对整个民族、整个历史?”他意识到,大屠杀的残酷是人性的另一个极端,这次的创作会成为自己反思人性、深刻认识人性的全新起点。

  “为了这个使命,我会长时间地沉寂下来,全心投入,无愧于民族的嘱托,也无愧于人性的探索。”艺术家的眉宇间写满了凝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促成他艺术生命中一次新的飞跃。 要灵感,也要积淀

  看吴为山造像,是件酣畅淋漓的快事。 [JH:PAGE]

憨态可掬的睡童

  作为一位灵感式的艺术家,他时常在激情的支配之下,如暴风骤雨般肆意挥洒,将瞬间的“神启”固化为永恒的结晶。

  一天午后,吴为山应邀为好友、著名设计家速泰熙的外孙做脚模。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正睡得香甜,脑袋微微后仰,小嘴半张如含羞的花蕾。吴为山似乎触摸得到那种弥漫在婴孩呼吸中的真纯与美好,他激动地颤抖着,捧起一把温热的泥土。几下抓捏之后,一个憨态可掬的《睡童》便咿咿呀呀地“蹦”了出来。“这绝对是会进博物馆的作品!”吴为山以艺术家的自信,欣喜地说。

  果真,这个小小的娃娃不久就幸遇伯乐——200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在吴为山的工作室看到了它,惊叹不已:“太妙了,我要带它回英国参加展览”!

  几个月后,喜讯传来,《睡童》荣获英国皇家雕塑“攀格林奖”,并在展览中与法国罗丹时代达鲁的杰作《农民》比肩而立。

  好奇而羞怯的“小小少年”、眼波潋滟的“中国女孩”、饱经风霜的羌族老人……都是这样行云流水般于瞬间诞生。

  灵感神妙,却来去无踪。“我为什么能抓得住灵感?因为作品就在心里,我迫不及待地要从心里掏出这个‘成品’。”这种快速的把握能力,来自长久的思考与积淀。

  做弘一法师像,吴为山只用了短短数天,但构思与酝酿却用了将近十年;反复塑造林散之,吴为山早已驾轻就熟,但在梦里,他仍无数次地追寻大师影踪;为了铸造鲁迅凛然的“民族魂”,吴为山抛开一切参考资料,回到儿时的懵懂状态,因为他自童年就已开始品读鲁迅,最初感受到的鲁迅,才是最真实鲜活的灵魂……

  “不打好腹稿,我从不贸然动手,一旦动手总能达到预想的境界。”灵感与积淀相互支撑,吴为山在雕塑王国里充满了幸福的体验。[JH:PAGE]

 

民族魂——鲁迅

   “感谢天上的水,也要感谢地下的水”

  除了雕像,吴为山还拥有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那就是他和文化名人们真诚纯粹的忘年之交。

  顾毓琇、陈省身、钱伟长……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都以尊重和爱护艺术的心,对待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我对他们心怀感恩,他们的鼓舞、指点,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杨振宁先生是吴为山极为敬重的知音。他评价吴为山作品为“真、纯、朴的升华”,并特意题字: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这成了吴为山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指南;

  田家炳先生“谈到中国教育问题是要流眼泪的”,他坚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那种为教育而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着吴为山;

  费孝通以精神导师的姿态循循善诱: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了不起,艺术家要专心塑造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就是时代的责任感;

  熊秉明曾与吴为山“华山论剑”,互塑对方,激发了彼此无穷的灵感。熊笑言:“跟你斗法我年轻了20岁”;吴由衷地应答:“跟您在一起我也‘老’了20岁,这是宝贵的20岁,得到的是您20年的人生积淀与艺术修养”;

  吴冠中给了吴为山亲人般的爱护。6月19日,老人特意打来电话勉励他:“你潜力很大,功底很深,艺术感觉很好,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希望你尽量减少社会活动,潜心创作。”“荣誉要来得晚一点”,这睿智的忠告令吴为山感动不已。

  对身边的师友、亲人,吴为山的感念同样炽烈。他念念不忘原南大校长蒋树声的慧眼识英雄,不忘整个南大领导集体的支持与提携。1998年,是蒋校长力邀他加盟南京大学。在这所文理兼善的综合性大学里,他得到了滋养艺术的水分、土壤和阳光。“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八个字成为他提升自己艺术境界的动力和方向。而吴为山也使南大获得了成倍的丰收——他从全国各地广纳优秀艺术人才,竭力“塑人”,为百年学府艺术教育的接续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亲爱的老父亲,以八十岁高龄的瘦弱之躯,执意作他塑造鲁迅的模特,穿上特制的长衫,一次次投入地定格,直到深夜两点;他慈祥的老母亲,替儿子捶泥,捶熟了泥土,也把沉甸甸的温情捶进了儿子心里;他深明大义的妻子,不慕富贵,当有商人以“赠送土地,建美术馆赢利”来诱惑吴为山时,用质朴的幽默劝解丈夫——“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难道在上面打滚么”;他乖巧可爱的女儿,从不怨恨这个常年“冷落”她的老爸,一颦一笑激发出他无限的灵感……

  “人不要只想着名人对你的帮助,也要想到关爱你的普通人。感恩,不要仅仅感谢天上的水,也要感谢地下的水。”吴为山由衷地说。[JH:PAGE]

天人合一——老子(高16米)

    塑造别人,也“塑造”自己

  在艺术的世界里跋涉多年,吴为山塑造着别人,也“塑造”着自己。谈艺术,谈人生,谈理想,他所展现的,有艺术家洒脱的外表,更有思想者精致的灵魂。

  曾经,有“同行”找上门来与他“谈生意”:“你太忙,我有大把的时间。何不利用你的声望接点活,我承包来做?”吴为山淡淡一笑:“艺术的创作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任何人都不会把自由和幸福轻易地交给别人。”

  这就是吴为山对艺术的理解。他迷醉地享受着创作的过程。

  对中国人像雕塑,吴为山有着顶礼膜拜的虔诚。有人说,“西方人轮廓清晰,天生是雕塑”,他则力争:“中国人何尝不是一尊耐人寻味的雕塑?在混沌当中,深藏着一个温良的、智慧的微笑,这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群体像。”

  的确,他塑造的人像往往是微笑的,从“温而厉”的孔子,到嘿嘿有声的费孝通,笑出国人智慧的闪光。为捕捉这种闪光,他独辟一条中西融合的蹊径,并将其喻为书法中的“行草”——既有楷书写实之工整,亦有狂草写意之灵动。“我不迎合西方人,一味用西方写实技法塑造中国人,往往很尴尬。要找到文化形式、文化创作过程和文化本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只有走出中国雕塑自己的路。”

  吴为山的雕塑为他换来了享誉业界的盛名,“大师”的帽子渐次飞来,而他却从容地推开:“什么叫大师?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世俗的帽子戴在头上,是很好看的;但往往会害了你的艺术。所以,帽子可以戴,却不能戴得太大。”

  在诱惑与反诱惑的抗争中,吴为山完成着艺术心智的成长。他把世间学者比做四种水:山间亘古飞流的瀑布、随温度冷暖而涨落的水流、不为人知的天然矿泉水,以及景观性的人造瀑布。自己的雕塑能够经受岁月的考验,成为永悬时代峰巅的不竭之水吗?答案,尚待时间来揭晓,但他清楚地知道,人造景观的浮华与喧嚣,绝不属于自己。

  文心铸魂。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生存的姿态和符号。走进吴为山的人像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知识分子投身时代的担当精神。

  他用底蕴深厚的作品,吹响了令人振奋的号角。

  他寻觅的,是雕塑艺术的中国语言;他接续的,是雕塑艺术的中国文脉。[JH:PAGE]

  ■回声

  吴先生通过塑造儿童,发现并升华了童性,体现了人类对童年的一种真实情感。

  看得出,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五千年文化中走出的。 ——贝娅特丽克丝(荷兰女王)

  天才雕塑家吴为山所作的雕像都是在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人的精神,并艺术地表现出来,这跟科学里的创新有类似的地方。最能显示吴为山天才的是他的许多模糊形象的作品。我猜想他善于在几分钟之内就捏造出来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

  为山被引进南京大学近十年来,成功地创建了集教学、创作于一体的雕塑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院,为综合大学美术学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促进了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蒋树声(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原南京大学校长)

  罗丹的雕塑融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于一体,但吴为山雕塑与罗丹不一样,他找到了中国的写意。写意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融进去,这条路是非常难走的,中国艺术的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过程,雕塑的发展需要走这一条路,吴为山走得很好,做得很好。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油画家)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