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近影
在当今国际画坛上,著名旅法华裔抽象派绘画艺术大师朱德群先生应该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业内评论认为,其作品,师从自然、发自内心,运用西方油画的色彩语言,抒发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情和意境,其创作艺术清新、蓬勃和深邃,赢得了海内外的尊敬,不仅缔造了个人成就,同时也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范例。记者日前有幸来到了位于巴黎市外的维特利小镇,采访了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抽象艺术家。“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首位华裔院士”
维特利小镇距离巴黎不远,城市幽静,朱先生的家就坐落在一条居民小街旁。踏过一条用做停车坪的白色碎石路,从左边小栅栏入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小楼前的满园花朵和一尊金属抽象派雕塑,雕塑作者阿尔贝·费侯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也是朱先生的挚友。客厅里,其自己的抽象作品和昔日同窗吴冠中的《江南水乡》格外引人注目。“艺术作品的价值不能由年龄高低而论,艺术源泉在于不断创新”,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虚怀若谷地对待外界的赞扬和景仰。穿过客厅的落地窗,来到楼后花园深处的画室里,他指着颜料未干的作品称,其现在每天仍坚持创作,并在创作中找到乐趣。
朱先生192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行医世家里,自幼喜欢习画,15岁便离开家乡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潘天寿、方干民、吴天羽等大师,走上了绘画道路。1954年,他在台湾举办首次大型个人画展获得成功,50多幅画作卖出了3000多美元,随后又带着徐悲鸿前夫人蒋碧薇资助的400美元,于1955年放弃了在台湾师大艺术系的教师职位乘船赴法,于同年5月抵达巴黎。面对原先只能在绘画专业资料上才能看到的众多名家画作,他仔细观摩,留连忘返,从西班牙的毕加索、荷兰的梵·高、俄国的夏加尔、意大利的莫迪利亚尼等名家画作中得到了无穷的创作灵感。1955年,他以热恋中的女友董景昭为模特,创作了一幅《景昭肖像》油画,参加了法国唯一官方设奖的春季沙龙,第一年获荣誉奖,次年又获银奖。1956年,他开始涉足抽象绘画。50年的探求,朱先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97年12月他荣获了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荣誉,成为该院两个世纪以来首位华裔院士。
谈到当年的缘分,年逾古稀的朱先生夫人董景昭笑着介绍,离台赴法之前,朱德群与她是师生关系,当年她乘船赶赴西班牙,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船上巧遇朱德群,并从此改变了她自己的一生。“没有她,我的今天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朱先生的幽默带着谦逊和豪爽。
“永不干涸的‘美’的追求”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朱德群先生坚持不移的是继承和发扬。他的绘画表现的是两种文化,即在将东、西方两种文化融合之后,创造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这使其卓而不群。
法兰西学院院士昂格米曾如此评价他的创作生涯:“朱德群在开创出一个只属于他自己艺术的同时,还给我们讲述了创作机制的本身;他向我们描述它、展示它;好似西斯廷教堂里米开朗琪罗著名的手指在引发出一场创世风暴,又好似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的回响向我们预告世界正随着朱德群在开放……”法国著名艺术史家和评论家莉迪娅·哈兰姆堡也这样评论道:“他绘画的是那些再造的自然元素,如水、气、火等;在这一自然里,由于出现了源自画家至尊记忆的图像,那传承于儒道画家的宇宙气概便有了回应。”
在1999年2月为其举办的院士授勋典礼上,他对自己的创作生涯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一个汉家之子的我,在此意识到有一个特殊的使命要传达:再现《易经》中富有哲理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阳’是热烈、光线的象征,‘阴’是阴暗、湿润的象征。我想要融汇西方绘画中传统的色彩和抽象画派中的自由形态,来表现此二元素配合而成的无穷尽的宇宙现象。大自然是我惟一的灵感源泉,赋予抒情及诗意为我表现之宗,创作纯粹自发而生,正如道家所谓‘吐胸中之逸气’,创作色彩及线条从不属偶然,它们相协达到同一目的——启发光源,唤起形象及韵律。”在讲演中,朱先生曾坦诚强调,唯一的理想就是永不干涸的“美”的追求。
在2003年“中法文化年”之际,朱德群先生实现了自己多年想赠送祖国一份礼物的夙愿。经过8个多月的创作,长宽分别为4.3和7.3米的巨画《复兴的气韵》摆放在上海大剧院里,该画蕴含着“华夏复兴”的主题。据了解,为了创作这张巨幅油画,朱先生定购了专用颜料,能保持百年不褪色;还专门从俄罗斯定制了无接缝的画布,重达300多公斤。谈到当时的情景,夫人董景昭称,朱先生很少创作巨幅画作,但由于画幅太大,83岁的他不得不
爬上爬下,时而观摩、时而挥笔。其实,这正反映了朱先生严谨的创作风格——对美的执著追求。
朱先生一生作画颇多,如人物画《玉簪花》和《凝妆》,风景画《溪水奏山歌》、《宁静的河山》、《小桥流水人家》等,除此之外,他还尝试石版画。他1988年获法国骑士荣誉勋章,1998年获法国一级教育勋章。法国艺术界称他为“20世纪后半叶非常显赫的艺术人士之一”,也有的评论家称之为“20世纪的宋代画家”。
观众正在欣赏巨画《复兴的气韵》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