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塔尔寺酥油花,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之后,如今已从原始、简单的寺院供品装饰物演变为一门高雅经典的雕塑艺术。如今,随着其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尔寺酥油花犹如一朵盛开在藏族儿女心头圣洁的“雪莲花”,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从古老走向现代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黄油,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称之为酥油,以之为原料塑造而成的艺术形象就叫酥油花,实际上属于雕塑艺术,是塔尔寺“艺术三绝”(即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也是藏民族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
相传公元641年,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当地佛教徒为了表示尊敬,便在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去的一尊佛像前敬献了供物。按照佛教的规矩,佛像前的供物必须有鲜花、净水、果品、熏香、佛灯等6种,但因时值冬天,“六供”之一鲜花无处寻找,于是吐蕃人就用草原上最纯洁的酥油塑花供奉。从此,酥油花献佛便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应用,视为礼佛珍品,并将其作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酥油花的雕塑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工艺技巧等都有了大大的改进。至公元1409年,僧人们开始用酥油塑造大型故事人物立体群像,并将这些搬上舞台供人们观赏。之后,这项礼俗迅速在我省塔尔寺扎根开花,并成为其中一绝。
塑造技术炉火纯青
6月20日,记者专门采访了青海省艺术研究所《青海文化》杂志的编辑青措老师,她介绍说,由于酥油花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环境之下,因此它的雕刻制作全部在藏传佛教寺院里,完全由寺内僧人制作,它所表现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有宗教方面的,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有藏戏方面的《诺桑王子》、《赤美更登》等;有神话传说方面的,如《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等;有历史人物方面的,如《文成公主进藏》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等,也有大量的动物、植物、风景及花卉盆景,如《艳梅迎春》、《牡丹向阳》等。酥油花每年展出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内容年年换新,不搞重复,所以几百年来,反映的题材包罗万象。
青措告诉记者,完成一套酥油花作品需要6道工序,即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由于酥油花的内容以反映佛教为主,所以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佛像。凡是不牵扯佛像的部分,则可充分发挥艺人的想像力,但总体形象要协调一致。她说,塔尔寺酥油花艺术在青海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经数百年的钻研和传承,其塑造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另外,为了使酥油花这项宗教活动成功举办,塔尔寺还设立了两个专门的机构雕塑酥油花,一个叫“上花院”,一个叫“下花院”,每院有艺僧20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从十五六岁入寺,一生从艺。此外,酥油花在展示时,还有由10多名小僧人组成的乐队伴奏,增强展示的效果。
极具研究价值
青措介绍说,酥油花是一种雕塑艺术,是用灵巧的手指刻画形象的艺术,它集浮雕、镂雕、立体雕和绘画于一体,构图严谨,人物众多,景物繁密、比例协调、造型准确、场面宏大、色彩艳丽、景象美观、在构图学、比例学、色彩学、装饰学、塑造学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酥油花还具有很高的历史学价值,它自诞生至今的四五百年历史中,每年展会除塑造佛像之外,还忠实地记载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进藏》、《开国大典》等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再现历史,用宗教的角度观察历史,是我国学者、专家研究历史所需的很有价值的资料。它的制作方法来自民间,是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孕育了酥油花这朵奇葩。
人才断层困扰发展
据了解,酥油花虽然作为藏传佛教的艺术珍品,每年“绽放”在佛教圣地塔尔寺,但随着这门艺术在历史中的不断演变和流传,它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一个困难就是从业艺僧的严重断层。青措说,大部分著名艺僧相继去世,而现在这一代人对于酥油花的制作艺术还没有完全领悟,新的艺僧也没有那么多老师傅可以请教。
另外,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黄油,这种特殊的材料导致精心雕刻出来的艺术作品———酥油花却不能长久存放,一方面怕温度太高酥油会融化,而且稍有温度酥油花就会变形;另一方面,酥油一遇热就融化的特性,使年年酥油花的雕塑和展示活动只能集中在冬季。因此,艺人们为了便于将酥油雕塑成型,就不断地把双手放在冰水中浸泡,直等双手冰凉之后,才用几近麻木的手指,捧起酥油开始艰难的雕塑。这个过程让很多僧人望而生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僧人的参与和学习。
青措表示,如今塔尔寺酥油花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说明这门古老的艺术已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希望由此能吸引更多专家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找到酥油花雕塑的更多神奇之处,让这朵“鲜花”永开不败。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