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采石英州画不如

更新时间:2006-06-21 09:56:52 来源:中国网 作者:许国 编辑:小路 浏览量:1567


采石英州画不如———《中国英石传世收藏名录》序



  一英德,古称英州。英石因产于古英州而得名。我国最早有关英石的记载出现在宋代。一是几种有关赏石专著,如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佚名氏《渔阳公石谱》,特别是杜绾《云林石谱》记载甚详。二是几种宋代地理学专著。如王象之《舆地纪胜》引《真阳志》“英之山石,擅名天下”,“其贫无为生者,则采山之奇石以为贷焉”。三是散见于宋代各种诗文。《全宋诗》中有大量宋人咏英石诗句。如曾丰《余得英州石山》、曾几《沈朋远教授有东坡仇池石韵赋予所蓄英石次其韵》、徐经孙《小英石峰》、王十朋《李伯时赠英石》、范成大《天柱峰》等。当然,最有名的是苏轼取杜甫“万古仇池穴”句为其英石仇池石作诗《仆所藏仇池石》,陆游《老学庵笔记》也专有纪述。
  分析有关宋代英石资料,可发现宋人开发与收藏英石已“成行成市”。产地明确在“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陆游更指出“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祯)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石种有颜色之分,分微清、微灰黑、淡绿、白色数种;有声音分,分金玉、铜声、枯槁声、微声等。出现了“专以取石为生”的“采人”,即今之“石农”。这类人须有专业技术,要“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开采量虽不是很大,但极受人推戴,市场售价很高,常常作为珍贵礼品赠友。宋曾有诗人感叹“久闻英石空流涎,意欲得之无力致”。黄庭坚做广西象州太守时,得英石佳品“云溪石”,“费万金载归”,还留下“醉梦江湖一叶中”诗句。

  如果说唐代赏石文化承魏晋之风已经成熟,那么宋代英石欣赏与收藏的出现则标志着这种传统石文化掀起了一个发展高潮。

  二为何英石在宋代“横空出世”?当与朝庭上层推动及文化名人追求、把玩直接相关。

  宋代“花石纲”之征世所仅有。“上有好者,下必甚之”。徽宗建“寿山艮岳”征全国奇花异草美石,统治者对全国老百姓而言是一种刮取掠夺,于赏石文化恐怕是一次全国性的挖掘与汇粹。金攻北宋,江南运送花石纲船队停杨州,花石纲遗物开始散落民间。于是杭州名石苑之绉云峰,开封大相国寺之覆云峰,便成为可考传世古英石最早大件精品,由此也带出后世关于这些花石纲遗石的传奇故事。

  宋代文人赏石之甚其他朝代难出其右。米芾曾任英德浛洸县尉,是否“拜石”英州史无明证,但他提出的瘦、皱、漏、透相石标准应该与宋代英石开发很有渊源。苏轼二过英德,访隐者石汝励,谒太守何智茂,题词南山,作《何公桥铭》,是否于英州找寻英石已不可知。但世代相传其三大玩石,一曰仇池,一曰九华,一曰雪浪。雪浪石几代均有膺品,真假莫辨。仇池石与九华石绝对是英石。东坡特别喜欢仇池石,“以高丽所饷大铜盆贮之,又以登州海石如碎玉者附其足”,视之为“希代之宝”。最后也因为这块石头,引起当朝附马都尉王春卿嫉妒,提出用唐代著名画家韩干《二马图》相交换。苏东坡不干,与之打了一场弄得朝野沸沸扬扬的石画“官司”。无疑这种官司打下来,更推动了宋代的“英石”热。

  很有趣,到了南宋英石更“热”。杨万里诗云“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支与浈阳数石峰”。此时英石是不是到了一种可以“当饭吃”的地步呢?

  三考之古人赏玩英石,从宋代开始便以峰峦起伏、嵌空穿眼为上品,作为“几案奇观”焚香供置。如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诗:“几净窗明大室间,炷香危坐不开关”。还普遍用作文房四宝用途,取有山峰形状之石,置于砚之一端置笔,称之砚山,俗称“笔格”或“笔峰”。《洞天清绿集》说英石砚山“自然成山形者可用,于石下作小漆木座,高半寸许,奇雅可爱”。

  元明两代把英石列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把玩略有变化。《园冶》记载供置英石“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看来作为“窗几之玩”的英石盆景很盛行。文震亨《长物志》说英石“起峰高有至三尺及寸余者,小斋之前叠一小山最为清贵”。“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小者忌架于朱几,大者忌置于官砖,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这可看作此时期制赏英石的《指南》。

  清代对英石的认识、开发与收藏达到了高峰。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英德有“大英石”与“小英石”之分,“英德之峰,其高大者皆石,故曰‘大英石’”,“无根者散布”为“小英石”。这很有近代地貌学味道。屈氏还说英石“其出土者曰阳石,受雨雪多,质坚而苍润,扣之清越。入土者曰阴石,则反是”。谢堃《金玉琐碎》认为英石“其石皱而多纹,透而玲珑,瘦而耸削,故以皱、透、瘦三者全美为佳。”这些认识最终都成为现代评品英石的主要标准。

  清代英石的专业化商品化程度较之前代为高。英德设有多家专门经营英石商店,并有造假。吴绮《岭南杂记》记英德“入城列肆多卖石者,然无一中玩,必求之收藏专家,方可得米(芾)袖中物。”因“误传”缘故,“市估所售皆膺物也”。清代还出口英石到西欧一些国家营造园林或缀景。出产英石望埠的建制专门叫“英石乡”。广州也有经营英石商肆。徐珂《清稗类钞》记“广州归德门某肆见一卧石,长可丈许,皱纹极细,皆具峰峦形,盖设肆者将以渐凿取之,为假山、砚山以售于人也”。

  清人赏玩英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推崇“千峰万嶂”。徐珂记乾隆岭南三大英石:“一为盐商吴某家几上之石,高尺有五六,长三尺余,千峰万嶂,长亘连绵,其下坡轮,若临水际,宛然衡岳排空而湘江九曲环迴于下也。右道边际石壁上镌八分书“南岳真形”四字,朱文印章一,曰‘沈漪字文澜’,大如豆,苍老工致。一为两淮运使赵之璧之石峰,盖其祖勇略将军良栋所遗也。高三尺余,上巨下削,根具三足,嵌入紫檀座,绝似奇峰插天,初无造作痕,峰半篆书曰‘一柱擎天’。河北韩世彦书数字。一为梧州太守永常之砚山,长五寸,高二寸余,峰峦挺拔,岩洞幽深,面无反正之别,五岭、九嶷不足奇矣”。按照描述,这三块英石一为横峰,一为竖峰,一为笔架峰,正反四面皆可观,名人题款、世家传承、名贵几座俱全,确为英石收藏中稀有精品。徐珂另记一砚山英石:“上有白脉,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脉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点划波折耳。谛视之,非雕非嵌,亦非渍染,真天成也”。这块笔架峰形英石,带有罕见文字石特点,绝对是一件国宝。清代花石纲遗石绉云峰还由吴六奇演绎成了一段新的传奇。

  清人室内供设英石讲究中空如洞,这以过桥形英石最典型。供存于苏州园林网师园万卷堂中供案上的清代过桥英石,现仍秀骨毕现,神气逸人。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云:“英石高三尺五寸,下阔二尺,形瘦细而致蹁跹,名之曰舞袖。横置则蜿蜒叉枒,又名卧龙。予竖之斋前以为舞袖可也”。这种英石摆设可多种角度,真是奇妙无比。

  难怪清诗人朱彝尊咏英石:“曲江门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画不如。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好伴玉蟾蜍。”古人这种“采石英州”心满意足神态真令我们这些现代人羡慕不已。

  四清道光似乎是英石大放异彩时期。首先进士梁福草由湖南乘船归佛山,精心在英德选购十二块奇石安置宅园,取名“十二石斋”。今佛山梁园中供置的“苏武牧羊”为当年最具神韵的遗石。另有进士陈介祺赶赴岭南,钟情于英石,专门挑选了一批英石入京收藏。其中一石皱深褶明,透漏兼备,形同虎豹仰天长啸,取名“吼天”。百多年过去了,不想这块英石辗转由天津奇石名家刘杰先生收藏,由此“吼天”成为古英石的代表作。

  其实,梁福草、陈介祺此举很具典型。有宋以降,许多外地官员或富商,甚至朝庭命官,奉诣或自己筹资从英德挑选英石精品供置,代代相传至今成为收藏石中的名石,价值倍增。此中当年陆续供置于北京紫禁城、颐和园、西苑等处的元、明、清三代皇家园林英石最具名气。这批英石据初步统计共二十七件以上,占三代皇家园林藏石数量八分之一。这批皇家园林收藏英石均配置以精致的汉白玉雕座,或名“龙腾”,或名“谲云”,或名“曲云”,或名“奔兔”,或名“奇峰迎宾”,或名“袖舞长风”,其优雅高绝无不显示出皇家御赏的非凡气度。

  当今古英石收藏领域,有两个人一定要提到。一位是美国雅石收藏家理查德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位先生凭籍艺术家的深厚修养,抓住了当时中国各大文物公司、博物馆对古奇石不入藏、不收购良机,以今日听来令人咋舌低价买走了许多奇石,宝中之宝是译名为“尊贵的老人”的英德峰石,高七英尺,宽、深都仅有八至九英寸,美籍藏石家胡可敏女士盛誉此石“千年难觅”,其孤峙、傲屹绝世风姿,无愧英石之冠。此石现捐给了美国博物馆,由此也带来了海外英石收藏热。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派专人来英德挑购英石,是否也受到了理查德先生的熏陶呢?一位当推天津收藏鉴赏家张传伦先生,他独具慧眼,倾注古英石收藏。将“莲峰并峙”、“秋山霜林”、“虎攀岩”、“惊螭”、“泄月”等散落民间的明清古英石“化腐朽为神奇”,重新焕发光彩。

  收藏是否传世,讲求机遇、眼光,讲求耐性、钻研。在英石千年收藏中,世人绝不可遗忘这些闪现的星光。

  五解放以来,或许是政治运动太多加上地方经济发展长期迟滞的缘故,英石的开发与收藏一度处于沉寂状态,一段时间人们甚至不知道英石、不屑说英石、不敢提英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方经济的勃兴,英石才如深埋地土之竹节,一遇春雨即迸笋尖,短短数年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方面我的前任江惠生同志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新肇之功不可磨没。

  据我所知,江惠生同志于英石开发,亲自带头撰写有关石头文化文章,一篇《千里寻石记》轰动市内外。邀请一批知名学者和赏石名家考察英石,讲解和推广英石文化。发起组织英石协会,举办了两届英石展览,在省内外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螭龙”石为代表,有意识收购和保护了一批英石精品,争取将英石列入广东省对外赠送礼品之列。1996年11月代表广东向日本神户国际和平石雕公园赠送“鸣弦石”作为“和平之珠”,曾一度引起世人对英石的关注。向启功、王朝闻等文化名人赠送英石。支持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发英石,初步形成了沿省道望埠镇30公里的英石展销长廊和一批英石专业村。江惠生同志这些工作,林林总总终于把沉寂了的英石事业承续起来,渐成燎原之势。

  我想,作为地方领导,振兴地方经济固然重要,但把一个地方延续上千年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重新振兴起来,这项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比经济工作还重要,至少是同等重要。

  六我于1992年毕业至广东工作。记得那年底第一次至英德出差,正好翻过出产英石的英山,看到路边层层叠叠堆砌的英石,心中久久涌现出一种似曾相识而亲切的感觉。到2002年来英德任职书记,其中的曲折都不曾想起,倒是十年前第一次看到英石的那种感觉又从心底层层泛起,心想这种感觉是不是意味着与英石的一种缘份呢?

  这几年,为开通英德出口,打计划生育翻身仗,做强水泥、水电工业,推进城市建设,几乎花去了我全部精力。但如何把英德英石文章做大做好?我心中始终索绕不散这个问题。2002年底我曾带人去广西柳州考察石头产业,当地领导一句“柳州不是中国四大名石的故乡,却把石头文章做得全东南亚最好”的话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英德的英石产业真正做起来。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开始走一条市场运作英石文化的道路。
  英石品牌的创立要感谢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周德田先生,经他多方努力和推荐,2005年英德终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英石之乡”,2006年初又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德是“中国红茶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砂糖桔之乡”、“中国蚕桑之乡”。英石品牌是英石搏击市场竞争的“开山斧”和“护身符”。

  在推介英石中,一个偶然机会,我们认识了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词作家瞿琮将军。将军来英德本不为英石,但艺术家特有的眼光,判断出英石的巨大价值,超热情为我们策划英石文化。首先提议英德必须编一本英石传世收藏名录,而且不止编一本,还要有第二本、第三本,编的水平要高,文字要美。我们本能地认为,这个建议不仅高明而且要马上实施。经他介绍,全国著名山水画家、鉴赏家及多种国家级艺术珍藏书籍主编刘人岛教授欣然同意“统筹”此书,尤其请到了中国书画院院长张汀老先生题写书名,请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点评英石。我很早就拜读贾先生关于石头的《印花布》一文,字里行间对石头的高超领悟使我惊叹不已。应该说英德能请到贾先生品评英石才不至掉英石的“价”,才不愧苏东坡、黄庭坚等古代文人大家对英石的珍爱。2006年5月,我们还与《南方日报》文艺部合作,邀请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来英德,成功举办了一次以英德、英石为主题的文学笔会。作家们对英石发表了很多很有见地的看法,认识与感悟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上发表,一时间英石又“轰动”起来。凡此种种,令我由衷感喟,一种文化能走到今天,不知要经过多少百年多少代文化名人的用心揣摩、提炼、把玩乃至推举,才能真正一脉相承延续下来,不断发扬光大。

  2005年初,在瞿将军“指挥”下,我们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挑选了一批英石精品赶赴北京,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赠送首都著名文艺家,引发了他们对英石的惊奇与喜爱,至今还与我们保持有关英石方面的联系。接着,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翟泰丰同志又出差英德,我们陪他逛石场,看藏品。没想到翟部长是大行家,题词咏石之时,郑重建议我们挑选一批英石大件“进京”。这样,又一批英石在部长“指引”之下,进入了中直机关大院,经批准英石还摆进了2008年北京奥运公园。首都毕竟是首都,京剧进京才成为国剧;歌手进京才成为国家级歌唱家。英石“进京”之举,不论将来是否成为国石,绝对是英石得到国人真正认可之必经。

  当然,这几年,我们为“光大”英石文化更多的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每年评选一批精品推向市场,筹划英石文化节、英石拍卖会、英石一条街,等等。由文化局、英石协会牵头,着力培养一支真正爱好英石收藏英石的队伍。目前,这支队伍越来越大,王炳文、徐儒尧、邓艺青、邓艺宏、李启辉、骆清发、李伟秋、邓光明、郜佩麟等成为当地英石收藏“名家”。

  七盛世出,收藏兴,英石热终成气候。今人玩赏英石,或津津乐道于象形象物,如金鸡如天鹅如神鹿,有神似形似之妙;或珍奇英石之寓意,喻示一帆风顺、花好月圆、金玉满堂、步步高升,此类英石的确值得推许。但高明者独辟蹊经,着力挖掘英石之无穷意境。有峰势恢宏,喻河山千年永固;有洞天福地,藏庄禅意韵于方寸;有柳暗花明,深遂间百鸟归巢;有百宝聚盆,游鱼戏底灵气飞动。这类英石,可以说与古人把玩一脉相承,视界更高。

  但实际上,对于地方决策者而言,发展经济与推动文化经常受到是政绩工程还是基础工程、是形象工程还是民心工程、是标志工程还是支柱工程的困惑。用小小英石做泱泱文章,是不是“小题大做”?是不是“玩物丧志”?确实也存在类似执政的“风险”。

  不过,在我看来,英石至少富民。点石成金,一块英石卖几千元,至少解决一个农民一年温饱,多一户农户经营英石便多一户农民致富。

  英石能行“教化”。我总想谈英石好过谈风水,英石村好过麻将村,多一个石场便少一个赌场,多一英石户便少一博彩户。

  英石增添雅趣。以石会友,玩石者寿。仇怨可因石而化解,关系可赠石而沟通,友谊可凭石而筑构。

  英石美化城市。英石是世界上最好的雕塑。英德不需要雕塑,英石是英德城市最美的雕塑。

  英石提升形象。英石因英德而得名,英德要因英石名扬天下。

  难怪作家刘醒龙在英德文学笔会上说:英德要以热爱英石为荣,以鄙视英石为耻。

  英石不但属于历史,还属于今天;不但属于文明,还属于经世;不但属于英德,还属于中国;不但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

  认定了便做,做一定要做大。

  以上为序,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作者系中共英德市委书记、人大主任)
  
  图:
  绉云峰,高206厘米,现置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