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年-668年)
由于新罗王国地理位置偏辟、思想保守,佛教是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在这个王国被官方所接受的,但是在527年终于被接受之后,佛像的塑造很快就活跃起来。 佛教得到承认后不过二、三十年,皇龙寺内便塑造了一座高约5米的佛像。佛像雕塑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致579年新罗艺匠已开始向日本出口他们的作品。如此快的发展之所以可能实现,是由于新罗艺术家富于首创精神,也由于受到邻国百济和高句丽的文化的影响。
早期新罗雕塑的典型作品包括一座据信是来自皇龙寺的金铜佛立像、庆州断石山神仙寺磨崖佛像群、一座金铜弥勒菩萨半跏像(国立中央博物藏品)和在居昌出土的一座金铜菩萨立像(涧松美术馆藏品)。在这些作品中,断石山上的浮雕最能代表新罗早期雕塑的技巧和风格。已经不幸被毁的皇龙寺巨大佛像据记载是新罗三大国宝之一,由此可推断它一定具有伟大的艺术价值。
佛像雕塑的发展在七世纪无论质或量都突飞猛进。庆州仁旺里的石雕佛坐像、松花山上的头部已缺失的石造半跏思维像、塔谷的磨和崖雕像群、来自庆尚北道奉化郡物野面的一座石造半跏思维像(局部)和一尊磨崖佛像以及一座铜铸菩萨立像(前德寿宫博物馆藏品)是这个时期的部分例证,具有一些同样的风格特点。这些佛像中有一些使用了几何抽象雕塑,在丰满的圆脸上、姿态自然的躯体上以及衣衫的现实主义处理上,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齐朝和周朝的影响,有时候还有隋朝和唐朝的影响。
最能说明当时新罗雕塑特色的是塔谷的磨崖雕像群和三花岭的三尊佛像。在三尊佛像上,中间的如来坐在低座台上,姿势不大自然。如来头顶的“白毫”凸出不高,露着笑容的脸庞圆而丰满,薄薄袈裟下面的躯体处理有立体感,衣褶不多而且浅,褶纹在膝盖处成螺旋状,前额有如来的万字记号,腰带上有装饰性花结,头上的光轮简洁。这尊佛像显然不同于以前时期的风格。中国齐、周的影响,特别是北周的影响相当明显。这座三尊佛像据信是公元600年左右的作品,略早于庆州拜里的一座三尊佛像。据信后者造于七世纪初。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