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亚心”———包家槽子

更新时间:2006-06-16 09:02:23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娜拉 编辑:小路 浏览量:657

亚心村路口的亚洲中心指示标志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测定是1992年中国科学院和新疆地理研究所会同其他专家,依据彭纳投影技术的亚洲地图为基础进行的,测定出东经87°19′52″北纬43°40′37″就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其地在乌鲁木齐市西南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亚洲地理中心就位于市西南30公里处。从乌鲁木齐出发,乘上发往永丰乡方向的客运车就可前往“亚心”。客车一路上走走停停,不远的路程显得漫长无期,终于抵达了途中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人口略密集的地方———西山农牧场。路左侧出现的一个小小加油站令我兴奋不已,它的名字叫“亚心加油站”。

  西山农牧场距亚心村9公里。我们在路边一个醒目的金属标志牌前下了车,标志牌做成亚洲大陆的形状,上面用中英文标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向远处眺望,西南方向约三五公里处的山坡上一处金属建筑顶部耀眼的蓝色跃入眼帘,那是“亚心”景区新修的飞鹰造型大门,它是一只金属立柱和钢条架构的飞鹰,体形巨大、气势雄伟。


  亚心塔

  从这个角度看,亚心标志塔还不知身居何处。为缩短路程,我们没有走上那条通往景区的大路,而是向着“雄鹰”栖落的方向踏上了冻得坚硬的坡地。这下却有了意外发现。听说亚心塔所在地与清乾隆年间修建的永丰烽火台相距不远,走了不近的一段路后,果然与一个像是烽火台的土建筑迎面遇上了。它是一座就地堆土夯筑的烽火台,基部直接筑在自然沙石上,为黄土夯筑,夯打得非常规整。只是这个烽火台修葺一新的样子,土坯里的麦草光鲜洁净,完全领略不到它曾经历过几百年的风霜。
  
  一个移民村

  包家槽子村坐落在一条槽形宽冲沟右岸上,因第一个选择在这里定居的是一户包姓人家而得名。这里海拔1280米,南倚天山群岭,东有博格达冰峰,西依头屯河激流,北接准噶尔盆地。

  包家槽子村是一个移民村。水源稀少,较大的盐碱,使这里总是种不好庄稼。第一户迁来此处的包姓人家,后来因为生存环境太差,举家迁走了,那还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1970年,当时的北大梁永丰五队到这里垦荒,后来又来了一些外地没有户口的人(包括“亚心老人”吴廷德都是外来人),这才有了现在的永丰乡永新四队———包家槽子村。这里原本没有水源,他们建起了一个涝坝,靠雨水和雪水度日。直到1993年,他们才喝上了自来水。

  这是一个只有数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民生活过得不富裕,但怡然自得,有一种自足的平静。

  1992年夏天的一天,平静被打破了。那天,几辆越野车在离村子百十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几个人拿着仪器捣鼓了一会儿,乒乒乓乓钉下一根木桩。村民们好生奇怪,围过去问个究竟。来人是中科院新疆地理所的,他们告诉村民,这里是“亚心”———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钉下木桩是为亚心做标志。经过他们多年的研究和精心测定,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就在包家槽子村这块微微隆起的台地上。村里的人都不禁重新打量起这块原本毫不起眼的土地,此时,除了内心里的疑惑和油然而生的一份庄重和自豪外,他们还无法预料“亚心”的命名会给村子带来怎样的命运和未来。

  “亚心”这个名词,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常用词。随着“亚心”位置的确定,包家槽子出现了一位传奇老人———吴廷德。乌鲁木齐市政府曾正式委派他为“亚心”建筑设施的责任看护员。这位被命名为“亚心老人”、“亚心守护神”的老牧羊人的故事,和“亚心”一样吸引着我。

    吴廷德的遗孀仍保留着亚心的旧标志牌

  吴廷德本是包家槽子村一位普通的农家老人。老人自己除了放养一群羊,还种着土豆。如果没有那块亚心标志牌,老人也许会像村里人一样,平静地度过下半生。1992年“亚心”坐标点位测定出来后,中科院即竖立起“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木牌标志。为使标志牌不受损害,多年如一日,他铲除周围的荒草,擦拭木牌子上的泥土,修补木牌子上的裂缝,用石头加固木牌子,精心看护着“亚心”,就像看护着自己的土地,一块甚至比庄稼地还重要得多的土地。他经受了贫困,经受了癌症的折磨,经受了周围人的冷漠,矢志不移。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老人抱病刻下了四只石狮子,代替他守护在亚心标志下。

  几年前,某公司为发展亚心旅游,在亚心景区大门左侧盖了一个新村子,用以房换房的方法将整个包家槽子村向后迁移了两三公里,取名“亚心村”。1992年在亚心钉下的木桩和标志牌,已被一座高达14米的“亚心标志塔”所取代。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