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的奴隶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多刻画了男性,突出体现了男性的强壮威武、坚毅不屈的一面,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令人观后深感震撼。
这一切都是米开朗琪罗本人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的投射。
米开朗琪罗是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他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当中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成就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37岁时,世人就把他尊为“神圣的米开朗琪罗”。但罗曼·罗兰曾将米开朗琪罗比作“哈姆雷特”似悲剧人物。
米开朗琪罗是与达·芬奇齐名的艺术大师,但两人的创作内容与艺术风格却有着极大的不同。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大多刻画了女性,突出体现了女性的秀美温柔、和蔼亲切,给人以强烈的静感,令人观后心旷神怡。而米开朗琪罗的绘画/雕刻作品大多刻画了男性,突出体现了男性的强壮威武、坚毅不屈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令人观后深感震撼。
补偿心理让米开朗琪罗渴望塑造完美男子
从米开朗琪罗的自画像中,人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十分消瘦的人。有趣的是,他所创造的男性,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无论是圣人贤徒,还是平民百姓,甚至是罪人囚犯,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肌肉发达、威武有力。以他的代表作品《大卫》雕塑为例,米开朗琪罗就赋予了大卫健美的体格与完美的身材,深邃的目光与坚毅的神情,而全身饱满紧绷的肌肉更令人物充满了坚定、昂扬、顽强的气质,具有强烈的英雄气概。他这种艺术造型模式其实是他在潜意识中对完美男性的投射,这显然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可以说大卫是米开朗琪罗本人的理想状态。因为在米开朗琪罗的心里,他觉得自己是“最高贵的世裔”。
米开朗琪罗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他的父亲曾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的市长,他的家族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贵族———博纳洛蒂家族,其先祖可以追溯到12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妹妹,比特斯公主。米开朗琪罗对这一点十分自豪,他曾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中产阶级,是最高贵的世裔”。但米开朗琪罗成长经历并非高贵,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一直到10岁。塞提雷诺镇盛产大理石。米开朗琪罗小时候整天与石匠们混在一起,观看他砸石头。他曾回忆说:“正是奶妈乳汁的哺育,使我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制作雕像。”
高贵家族出身的米开朗琪罗的童年却在这样低微的环境中度过,这一落差让童年米开朗琪对自己的身份无法准确的认同。这让米开朗琪罗一生都在这种内心的挣扎中度过。[JH:PAGE]
米开朗琪罗的画像
米开朗琪罗反抗权威,是他对父亲权威反抗的延伸
米开朗琪罗在为尤利乌斯二世教皇建造陵墓时,专门创造了两尊奴隶的雕像(《垂死》和《反叛》),以表现他们被束缚、被奴役的心灵及祈求得解脱的欲望。特别是《反叛》的雕像,虽躯体壮实,却呈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束缚,可又不能施展,只得举头祈望。
其实,这种状态是米开朗琪罗心态的真实写照,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生平遭遇呐喊!这些作品表现了米开朗琪罗对权威的反抗,可以说这也是米开朗琪罗潜意识中对父亲权威反抗的延伸与升华,因为从小米开朗琪罗就受到父亲这个一家之长的歧视,早年饱受父辈的压制。
10多岁的时候,米开朗琪罗才回到父亲身边,而那时母亲已去世,而父亲续了弦。13岁时开始学画,14岁时正式雕塑作品。但这在很长时间内令他的父亲极为不满,他以自己的家族出现一个艺术家为耻,并为此痛打过儿子。虽然父亲最后还是屈服于儿子的意愿,但米开朗琪罗一生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我从来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雕塑家,我是做艺术商业的人。我永远保留着我家世的光荣。” [JH:PAGE]
《约拿》
米开朗琪罗的才华引起了佛罗伦萨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美第奇的注意。他邀请米开朗琪罗到自己的宫殿居住了三年,直至他去世为止。他不得不搬回家中,再次面对父亲的歧视。25岁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品轰动一时。父亲开始彻底改变态度,这到不是因为他认可了儿子的才华,而是因为他要不断向儿子索取金钱。米开朗琪罗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所受的一切痛苦,都是为你们受的。”后来,米开朗琪罗不仅要接济自己的父兄(弟),还要接济侄辈们!
米开朗琪罗的成长经历使他内向、偏执、我行我素
米开朗琪罗内向、沉静、偏执、我行我素,在旁人眼里,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与世俗格格不入。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就是亲戚们,也总令他不满意。而这一切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都在追逐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一个高贵的、无忧无虑的、被尊重的生活状态,但他一直生活在被压制的、被奴役的、被误解的状态中。米开朗琪罗的理想自我是《大卫》,但他的现实自我是《奴隶》,这两者永远不能结合,可他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着其结合。这既是他的悲哀,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