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 思考未来雕塑的发展

更新时间:2006-06-13 10:12:29 来源:国际艺术网 作者:孙婕 编辑:木子 浏览量:2359
    雕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向前发展、延伸的。千百年来,它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艺术遗产,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人类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遗产。但是,有些文明古国历经沧桑,出现了文化历史的断层与失落;甚至由于无尽的战争,使一些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遗产遭到惨痛破坏,给人类留下种种历史遗憾。
  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光辉灿烂。遍布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宫苑、陵墓、石窟、寺庙和民居建筑上的雕刻艺术遗产,成为人类优秀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阿兰• 佩雷非于1992年谈到:“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是世界上惟一长达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明的持久现象和永恒的规律,是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的,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著名画家赵无极自信地认为:“现在世界的艺术潮流,其实是在走近中国的古典精神,中国人会不断证明自己的艺术天分的。”
  新中国建立已五十余年,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二十年来,雕塑艺术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增设了雕塑专业的院、系和创作机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雕塑艺术人才,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多种多样的艺术观念、艺术思维和艺术流派的优秀作品。体现了雕塑艺术繁荣局面。
  我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成为城市文化的主体。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例如牡丹江市的《八女投江》,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厦门市的《郑成功》纪念像,北京市的《孙中山像》、《抗战纪念园》,重庆市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上海市的《五卅运动纪念碑》、《龙华烈士陵园》系列纪念雕塑,《井冈山烈士陵园》,沈阳市的《九一八残历》等。主题性雕塑有北京市的《和平少女》、兰州市的《黄河母亲》等等。我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雕塑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民族英烈,作品内涵深邃,形式多样,展现了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漫主义相结合和多种多样的艺术思维、观念、流派与风格。它是各城市的重点项目,全国雕塑家投入设计创作,形成了我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的主体。
  我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二,是中国的城市雕塑艺术飘洋过海开始走向世界。中国雕塑家的精湛公共艺术雕塑作品,已屹立在联合国驻地和加拿大、日本、埃及、瓦努阿图、吉布提、菲律宾、汤加等30多个国家的城市中,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好评。这些雕塑闪烁着东方艺术的神韵与光辉,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艺术的交流,为世界和平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三,是逐步形成的多处雕塑公园和各种类型的雕塑群。这些雕塑公园既是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相互交汇的生动体现,又是中国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一座座集雕塑、园林、自然环境为一体的艺术综合体,它多空间、多视觉、造型多样、色彩丰富,是具像、抽象、意象多风格汇集一园的露天艺术馆。哈尔滨市的《松花江畔的雕塑长廊》,兰州市的《黄河文化雕塑长廊》,北京玉泉路的雕塑公园、《现代文学馆的系列雕塑》,武汉市寓言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青岛市东海岸二十五华里的雕塑长廊;特别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现在已有世界五大洲百余个国家的二百多位优秀雕塑家创作的三百余尊雕塑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的学术涵盖面广阔。包括北冰洋的爱斯基摩人雕塑家、大洋洲的毛利人雕塑家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还有的作品展现了南美的玛雅人、北美印地安人的文化风貌。雕塑艺术的主题“友谊•和平•春天”,既与长春沧桑历史形成鲜明对照,又体现了人类的崇高理想。
 
  人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原始文化艺术来源于自然,随着宇宙思维、巫术礼仪的图腾和抽象艺术思维的出现,原始文化艺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随着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儒家、道家和禅宗三股江水汇集而成的华夏文化长河。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对华夏美学做了概括,认为儒家“自然的人化”、道家“人的自然化”与“儒道互补”是华夏美学的特征。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说,认为“自然优于人为天地长于人世”。而孔子则认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人始终是自然的主人。这些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古典美学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者们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认识和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广泛流行的永恒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神韵和浪漫精神气质。“自然无限美,人生何渺茫”。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天地人三为一体”,渗透在古代的雕刻艺术中。例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立马》,这是用马象征霍去病将军西征的功绩,是人的自然化思维的纪念碑式雕塑。20世纪末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儒子牛》青铜主题雕塑,屹立在深圳的市政府广场上。这尊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简洁的构图,他以写实的象征艺术手法塑造了“开荒”、“儒子牛”,发人深省。这种艺术思维体现了“人的自然化”,成为深圳市城市的精神灵魂。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的《李大钊像》,雕刻的尺度与体量和人物的精神,展现了李大钊顶天立地、伟大壮烈的气概,人物巍然屹立,像一座雄伟的山,给人们留下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正是华夏美学的思维和“天地人”浑然一体的现代中国纪念碑雕塑精品之一。
  历史已进入新的世纪,人类正处在信息的时代。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极其频繁,世界上任何角落所出现的雕塑艺术新作的影像,会飞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中国,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交融与撞击的两种现象。撞击的火花往往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是非常珍贵的!

  继承与叛逆 继承与创新
  哲学、美学的演变和争论,促使文化艺术的深化与发展。在我们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实践中,继承与叛逆、继承与创新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往往会出现“势不两立”或“水乳交融”两种矛盾对立统一的现象,也往往会出现艺术创作中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美学思维实践的结果。
  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艺术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为了寻找艺术的个性与独特性,他们在形象思维时,往往出现思想方法的偏激与绝对,舍弃逻辑思维面面俱到的做法,集中注意人的生命、宇宙、自然的同构呼应。艺术家在获得艺术的灵感时,即刻迸发艺术的激情,无羁的浪漫想象,狂放的意绪,“语不动人死不休”,倾泻而出,一气呵成。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玄学的阴阳太极,“传神”、“气韵生动”、注重时空的情感与想象。讲究艺术的“意境”情景交融,方圆相济、柔中含钢、拙中藏巧等等。在室外雕塑的创作实践中讲究雕塑与环境,整体与细部,尺度与体量,实体与空透,仰观与俯视,动与静,疏与密,紧与松,远与近,含与露等等都是创作实践中的美学对立和谐,都是万物内在精神之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天安门广场树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即熔铸了许多老雕塑家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精神。曾竹韶创作的浮雕《焚烧鸦片》,采用了传统雕塑构图法,浓缩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前后呼应、上下连贯,展示开阔丰富的空间和叱咤风云的气势,结构严谨,气势磅礴。滑田友创作的浮雕《五四运动》,是他从法国归来后在艺术探索中的又一次升华。他运用中国古代迂回多视点构图法,在严谨形体中强调神韵、线条、气势的连贯,突出中心,活跃深沉,汹涌澎湃,充满浓郁的现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气派。刘开渠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农工之家》,在浮雕的构图和人物高低比例、浮雕的薄厚层次上采用大胆的创新,展现了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变化丰富、气氛和谐,展现了一幅幽雅质朴的田园风光,又是“世界和平”的赞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尊作品是座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纪念碑。特别是滑田友在法国十五年的雕塑艺术探索中,将六朝谢赫的绘画法运用到雕塑创作中,使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受到广泛的好评。刘开渠、曾竹韶、滑田友等这些雕塑界前辈大师们,他们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传统的精华与欧洲写实主义艺术的完美融合,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中,中国的老、中、青艺术家在多元思维的艺术发展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探索空前活跃。“继承与创新”,甚至走入西方现代艺术新潮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统和民族精神,正在继承与创新。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事业仍处于探索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广泛交流。交流中出现了交融与撞击两种现象,既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两者都有利于我国和世界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与深化。目前,我国的雕塑艺术事业,正处在创作上硕果累累,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又向新目标不断探索的时期。
  回顾以往的20年,根据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的实践,我们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全国城市雕塑的建设要“积极稳步”、“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宁缺毋滥、多出精品”。我们还于1997年1月向中央提出建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事业由建设部主管,文化部参加。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任一职由建设部副部长担任。”现在,我们又建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各个城市的城市雕塑领导管理体制要规范化;每个城市的城市雕塑文化定位要个性化;每个城市的城市雕塑市场管理要法制化;城市雕塑是永久性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城市雕塑的创作与设计要精品化。”“走自己的路”,创立中国独特的现代艺术观、审美观和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在21世纪创作自由的大潮中,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吸收各国艺术的精华“为我所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寻找传统艺术历史的积淀,思考未来雕塑艺术的发展,将中国雕塑带入光辉灿烂的新天地。中国雕塑艺术的复兴必将到来!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