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学成很难,每一步都是精工细作。
开篇语
今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牙雕、广绣(粤绣)占据了两席。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作为具有鲜明西关特色的五种民间工艺,历史均至少在百年以上,堪称“西关五宝”。
然而,近年来,“西关五宝”却面临着传承乏人、市场萎缩、精品展示无门等诸多困境。本报将从今天起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关注“西关五宝”的辉煌与困境。
在上个月亮相广州的象牙雕刻精品展上,一颗直径18.8厘米、内藏60层的象牙球最是夺目。这颗目前所知世界上层数最多、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象牙球的出现,似乎意味着,经历了十多年的低潮后,广州牙雕正在迎来复苏。
难难难,高峰之时“无牙可雕”
据介绍,广州牙雕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西汉南越王墓的挖掘过程中就曾出土过牙雕文物。经过匠人代代钻研创新,广州牙雕逐渐凭借镶嵌、雕刻、编织三大类技法称雄全国。
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内有三层且层层可转动的象牙球,被冠以“鬼工球”的美名。清代以来,无论出口贸易、进贡宫廷或民间消费,广州牙雕都居全国之首,上个世纪初以来更是名扬海外。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广州牙雕艺人翁昭创作的25层象牙球一举夺金,上世纪30年代冯公侠在一粒象牙米上精刻了孙中山先生遗嘱全文,更是蜚声海内外。解放后,国家组织集体大规模生产牙雕工艺品,当时规模最大的广州大新牙雕厂,靠精湛的技艺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然而,1989年,在广州牙雕行业的技术、艺术发展至最高峰之时,却因联合国禁止象牙贸易,面临“无牙可雕”的生存危机。十多年的时间内,各牙雕厂只能利用库存象牙和国家定点供给的极少量象牙进行加工,导致象牙价格飙升。一公斤象牙在上个世纪80年代要价200美元,而现在已经翻了几番,一些小厂不堪重负而破产。牙雕从业人数也随之锐减,仅以当时规模最大的大新厂为例,员工从高峰时的1000多人降到了现在的几十人。
变变变,将牙雕技法用于骨雕
在持续十多年的低潮期内,广州工匠困中求变,为了保存这门古老的绝活,竟然“逼”出了不少创新之举。
在一根剖成一半的象牙上,四只小象鼻尾相连缓缓而行。“这是我实在没办法时想出的‘办法’。”李定宁大师苦笑着解释,原本这一类型的作品应在一整根象牙上雕刻,但为了节约象牙,他琢磨了许久,最终做出了这个。另一位大师张民辉则转向探索骨雕技艺,将牙雕的技艺用于猛犸象牙(一种已经灭绝的古象)、河马牙上。目前,大新厂和广州民营的牙雕厂已开发出了猛犸象牙雕、河马牙雕等系列新品。
据介绍,最近几年,随着非洲大象休养生息,非洲国家出现了象牙贸易适度解禁的呼声,我国也允许有限度地开发象牙,牙雕业渐渐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然而,原料断档仍是悬挂在牙雕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位从业者表示,如何尽可能争取政策扶持,并且利用现有资源精工细作,是牙雕业生存的关键。
惑惑惑,良徒难觅“绝艺”难传
在曾经见证了大新厂乃至整个广州牙雕行业的辉煌和失落的李定宁大师看来,牙雕的未来不容乐观,良徒难觅是最大的忧患。“牙雕学成很难,没有十几年的苦功夫,别说自己设计作品,连雕刻技法都未必能掌握全。”李定宁说,“传技术容易,传艺术难。”制作者需要有很好的美感和美术功底,否则只能成为匠人,而非“大师”。现在大新厂有3个政府认定的“大师”,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再没有新人入行,这门千年绝技就真的快要“绝”了。
目击:12层象牙球 由内而外“活”起来
作为广州牙雕的重要象征,象牙球的制作工艺一直被视为行业秘密。近日,在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记者有幸目睹了一个12层牙球的制作片断。牙雕世家翁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将表面打出十几个孔眼的象牙球抵在高速旋转的钻头上,眼睛专注地盯着内层,手指巧妙用劲转动球体,细腻洁白的粉末顿时弥漫在空气中。他从最里层的小球开始勾勒,手时推时拉,一点点地分离内层。记者睁大了眼睛盯了10分钟,发现他的手指似乎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原地打转。
“要让一个20层的牙球‘活’起来,至少花费一年时间,每一步都是精工细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定宁告诉记者,内层分离后,还要由另一名工匠在牙球的外层和每一内页上雕出细腻的花纹,再对成形作品进行抛光。
在大新厂的藏品中,多达数十层的牙球并不算稀奇。一座“五羊仙子贺八景”的大型牙雕,集人物雕刻和以牙球为代表的通雕技艺之大成,越秀山上、英雄树下,顽童寿星等人物栩栩如生,含笑仰望云端。52层的大牙球上,还巧妙嵌入了“羊城新八景”。这座集全厂大师、工匠之力雕成的精品,堪称近年来广州牙雕的代表作之一,其市场价已被估到了173万元人民币!
象牙球的制作一直是行业秘密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