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叶知秋,收藏家们在典藏作品时的表现和特征为我们把握艺术品市场动态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不管对于一级市场画廊业还是二级市场拍卖业,藏家都是消费者。传统的商业需要对消费者做行为学、心理学等等方面的研究;在艺术品市场,关注藏家变化也同样重要。而近期藏家们的变化更是让人感到艺术市场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调整。
藏家的购买方式
在“后非典时期”,艺术品市场储备的“能量”与藏家手中的资金是一拍即合。不断涌入的资金量加热艺术市场行情,大大小小的拍卖行在各个城市开花结果。以投资赚钱为主要心态的藏家们,在拍场上“气度非凡”,一买就是几十张。他们将作品攥在手中,期望着能够赚到下一个刚迈进艺术品市场的新手的钱。不过现在的拍卖会上这样的藏家少了很多:很多藏家都在更加谨慎地挑选作品,特别钟爱那些已经成名的画家;一次购入的作品量也在减少,有的藏家从过去的几十张变成现在的一两张。这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品的价格相比2003年已经增长很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市场中难以征集到艺术家们质量上乘的作品,资源有枯竭的迹象。加之已具备了一些收藏经验的藏家也更加理性,少了些盲目,所以在某些市场板块中藏家的胃口变小了。
藏家购买的艺术品种类
近期藏家们购进的艺术品种类也是大不一样了:以前买中国画的人,有的开始买油画了;以前买近现代书画的人,有的开始买当代水墨了;以前买写实油画的人,有的开始买当代作品、摄影和雕塑了……这些变化让拍卖行里的近现代拍场上的成交率低落,而当代艺术似乎仍然温度不减。由于近现代的作品主要在拍卖行,当代艺术则画廊居多,所以拍卖会不再像前两年那样独占风头,画廊在各种博览会的整合下也更具竞争力。
由于有更多的藏家能够了解并接受当代艺术,其升值潜力也被进一步认识,藏家的这种转向并不难理解。目前拍卖会上价格的虚高,也促使了藏家转向价格上更易接受的一级市场。藏家胃口的转变,表明艺术品市场份额发生了改变,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藏家的多重身份
最近,出现了一些本土的收藏家开办的画廊。在日本及西方,这种多重身份的藏家出现较早,而在中国却还是新现象。目前中国本土有实力的大藏家并不多,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实业,因此有充分的资金进行收藏。选择开画廊,也许是他们的一种乐趣,但同时也为调整管理自己的藏品提供了一个空间。这样的一个平台也为他们结识更多的艺术家,深化完善自己的藏品提供了方便。不管怎样,他们开办画廊心态不同,因为他们始终是收藏家。
藏家兼卖家,这实际上是一种信号。首先它标志着中国本土的收藏家愈加成熟了,其次也表明整个艺术市场在逐渐分化,市场逐渐朝日趋理性化的方向发展。藏家卖掉自己以往的藏品,用来继续购入新的藏品,这说明本土藏家已经具备清晰的收藏理念和收藏策略。所以艺术品市场在藏家的成长当中也逐渐地分化和调整。而这些成熟的较早的藏家,无疑对后来的藏家起到一种带动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