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议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更新时间:2006-05-29 13:25:4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德州 编辑:冰河 浏览量:4189

    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端,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当时,随着清朝后期国门渐开,随着中国现代史上首批留美少年的负笈求学,随着西学东渐的国风之变,文坛学界一代新风乍起。身抱艺术之志而远涉欧美的学子也渐次加入振兴中国艺术事业的行列,先后有大批人员求学于西洋雕塑学科。时至二十世纪前叶,他们将所学之技带回国内,在国势衰微、战局混乱中,尽其所能地为政治领袖、为民族俊杰、为普通大众……塑造出了与中华传统手法相异的雕像。他们使国人看到了以“西洋”手法塑造当代人形象的艺术品,不仅培育了新的雕塑艺术审美心理,而且广大市民众接受并认可了“新派”雕塑艺术为现实服务的巨大作用(如各地为“国父”孙中山塑像)。同时,还引导大批后来者立志以改造国是、振兴雕塑事业为己任赴欧求学。他们深植中华传统,吸纳欧美文化,终以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与精湛的雕塑技艺,先后返国,投身于教育,投身于抗战,投身于建设,投身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整理研究,开辟出了新天地。正是由于长达百年间数代学人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完备学科,并且培养造就了大批雕塑人才。

    新中国的雕塑艺术从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开始,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雕塑艺术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记录了新中国50多年中的风风雨雨。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无论是中国原始造型艺术,还是古希腊的雕刻,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共和国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回顾这半个多世纪雕塑艺术的发展成果,展现建国以来雕塑艺术的风采,系统总结雕塑艺术的成就。通过展览的形式再现那些默默耕耘的雕塑家们创作雕塑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这不仅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梳理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而且使更广泛的人群关注雕塑艺术的发展,支持城市雕塑的建设。

    城市雕塑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密不可分;城市雕塑艺术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只算是一个分项,它永远都是从属于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其实是被城市文化所决定、所制约、所选择的。所以,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只有把它放在城市文化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城市雕塑的许多问题。

    城市雕塑是一种艺术创作,是雕塑家贴近城市文脉精神体验深刻反映。正如一个城市经历沧桑,在不断的选择中积淀、传承,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一样,雕塑家能动的把握和强烈的创造意识,使雕塑深深注入城市气息,成为城市精神与个性的物化载体。由此说,雕塑家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介入者,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创造者。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一旦被城市所共识和接纳,其作品即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城市文化,并为文化所传承,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时代的印记而流芳百世。

    谈到城市雕塑,专家们认为,一些国际性大都市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城市借鉴,譬如英国伦敦虽说早已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但在20多年前,伦敦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雕塑非常少,而经过近20年来的艺术创作,伦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艺术创造力的大都市之一,每年吸引着5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与政府倡导和扶持艺术创作的政策息息相关,尤其是伦敦街头那些富有个性化,栩栩如生的城市雕塑更让游人们流连忘返。可以说,富有个性化,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雕塑不仅是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文化珍品,也能为后世子孙留存弥足珍贵的人类文明财富。在当前城市大开发的热潮中,我们的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积极培育城市的艺术环境,让更多富有个性化,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雕塑进驻城市与今天的都市人为伴

   事实上,给公共空间进行装饰与变化是欧洲城市化过程由来已久的一个传统。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渐凸现。在拴线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对城市产生了巨大污染。例如著名的“雾都”。这就要求政府对城市重新规划、布局已减少由工业生产和消费给城市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环境随之兴起,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由此发端。作为一种公共体制的公共艺术产生于美国的60年代。二战后,在美术对抗的背景下,美国国内遇到了股市的“大崩盘”和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大风暴”,股市“大崩盘”使经济陷入萧条,龙卷风席卷的“大风暴”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面临这样的内忧外患,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公共建筑政策,由政府为失去家园的人建造民用住宅和公共住宅。一方面,大量无家可归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安置,另一方面,大量的住宅建设拉动了美国的消费,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复苏;值得注意的是,在建造这些住宅的时候,美国政府从长远的角度对这些建筑进行规划,不仅适用,而且环境美观,大量的雕塑、壁画、绿地以及树木花草北有秩序的规划在名句的房前屋后或公共空间,以及公共场所当中,这种做法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规划的模式被各州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就是人们后来所致的著名艺术百分比计划。站建筑总造价百分之几的这部分资金来源于企业,个人等纳税人的钱,以政府赞助或者国家艺术基金的形式提供给建筑的建造者和城市开发商,由政府对该笔资金的使用进行专门的监督,以保证其有效地用于艺术的目的。这些建筑不仅使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功能的新城,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地为解决居住和使用为目的的短期效果。时至今日建筑和建筑周围的雕塑、壁画、绿地街道、广场以及其他的设施环境都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我们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当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优秀城市雕塑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些雕塑之所以好,并不只是这些作品本身在说话,它们的背后还有时间。好的城市雕塑总是和背后几千年的传统在一起在说话,发出声音。单独把雕塑剥离出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只有当它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和城市的总体氛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有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强调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密切联系,强调整体性地看待城市雕塑的根本原因。

    雕塑家通过出国考察的方式学习西方的城市雕塑和建筑,在对样板雕塑的题材、语言进行批判倡导新题材、新语言的同时,雕塑家们愈加注重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城市雕塑资金来源看,城市室外雕塑只能通过政府单位或者其他的代表公众的机构以资金或实物的方式提供。而要想规定在所有建筑总造价中抽出一定比例用来美化和装饰,在目前要解决燃眉之急的时候,这似乎不太现实。[2]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开始城市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个体,它的产生依赖于乡村人口获得了剩余的产品,他们有愿望和能力发展城市,并进一步的支持和保护它。可在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部门很少会想到有计划的创作更多更新的艺术和雕塑作品。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城市都会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他们需要通过城市当中具有标志性的东西来相互区分。出于对城市需要开放与防御的考虑,人们把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放在表现城市文化特点的个性化风格上。也就是说,城市设计的发展取决于其区别其他城市的需要。当然这也取决于它的内部原动力。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家阶层的成长,带动了支持和收藏艺术机构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雕塑作品和她们的艺术形式既来自地区间某些共有的特征,又来自各城市所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位置。对于不时出现的同一性的需要远远大于相容性。我认为,一些人把某些风格上出现的相似性和逐渐消失的差异性,看作是一般化相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坚信这种差异,最终彼此的融会贯通将会通过不同的或特殊的雕塑的再现和延续来提高群体与个人这两者同一性的价值和心理学利益。
 
    就雕塑艺术作品本身而言,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上半期,公共雕塑的手法和题材相对单一,使得雕塑和周围环境特别是以方盒子形状为主构成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的反差,视觉效果显得不够统一、和谐,但这个时期的城雕在题材和语言上有了很大的自由性,并出现了一批具有生活化和地域化特征的城市雕塑。如1980年潘鹤等在广东省珠海市集体创作的《珠海渔女》、1984年潘鹤在深圳创作的《开荒牛》这些雕塑不仅考虑了社区的人文的特点,还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从特征上看这个时期的雕塑还没有摆脱城市雕塑的政治倾向,反映国家理想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作品仍然是主流。

    90年代以来的公共艺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1、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化的速度较先前有了飞速的提高,出现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设区。2、随着民主体制改革和民主意识的深入,出现了新市民阶层,它们之间的商业化与职业化为纽带,有别于传统下的市民阶层,城市人文主义精神随之被唤起。3、“85”美术思潮之后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一方面,传统学院写实雕塑继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抽象雕塑兴起。[3]

    近年来,北京城市雕塑发展,进步较大,出现了许多好作品,受到专家、观众的好评。在北京城市雕塑建设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涉及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取、形式的表现等因素,更应重视和强调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的艺术个性。城市的个性源于城市文脉的积淀,城市文化则正是城市个性的价值显现。北京

    作为首都形象,是国家的象征,有着3400年悠久历史,有着自身丰富的特色文化和都市文化,这是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的宽泛主题。

   时下,城市雕塑热伴随着城市大开发、大发展日趋火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品,作为现代城市和时尚的点缀,似乎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最好的“招贴画”和“名片”。然而,随着城市街头的艺术雕塑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城市建设模式的雷同,影响到各地城市的街头雕塑也大同小异。例如:两年前,某城市搞创新,在街头矗起一组拟人化的铜雕,一时好评如潮,可不出数月,类似的铜雕被大量复制,成群结队出现在国内的一些城市的街道、广场上。此种不分城市的性质定位,不分城市历史和文化背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雕塑,给人一种抄袭、剽窃和雷同之感。可以说,缺乏创造力和“个性化”,与城市环境不协调,已经成为城市雕塑的通病。劣质雕塑产生的根其主要是:某些地区、街道办等不按正常程序报批;一些雕塑生产厂家甚至一些没有雕塑造型加工能力的厂家盲目揽活、粗制滥造,个别设计者只追求名利和眼前利益,仿造、抄袭,用不成熟的作品应付市场;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的网络框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审批程序。

    难道国内缺少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城市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吗?显然不是,我们所缺乏的并不是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而是缺乏充分发挥艺术家聪明才智的环境氛围,缺乏将优秀雕塑作品从艺术展台上转移到生活空间的桥梁,缺乏激活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有效机制。可是,在久被冷落的雕塑艺术终于得到当今城市管理者宠爱的同时,由于文化审美观的差异和急功近利的驱动,不少城市在有意无意间将目光投向了假冒伪劣的雕塑垃圾,一批批经过克隆复制出来的城市雕塑,便肆无忌惮地占据了城市中本已有限的空间,成为一些名副其实的艺术垃圾。

    申奥的成功、WTO的加入,城市化的加快,国能雕塑艺术领域的加入,都将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城市视觉垃圾”;对于这种现状作出如下解决办法:1、城市雕塑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城市雕塑既是城市艺术,也是城市中的构筑物,特别是大型城市区域标志性城市雕塑必须按照城市建筑办理审批手续。2、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要求城市雕塑满足甲方的要求,满足环境的要求,满足所在区域群众的欣赏能力,同时要充分体现雕塑家的个性风格,城市雕塑的综合因素要求设计方案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批,不能强调艺术而自言自语。3、建立对加工行业的资格认证、年审工作;对生产劣质雕塑的单位取消资格,甚至吊销执照。4、打击城市雕塑“盗版”规范城市雕塑市场。5、健全城市雕塑招标体制。

    总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在建设家园融入自然的努力中,不断追寻着一种合一的最佳交流方式。文化是城市之魂,树立省市的总体形象,不但需要高标准的城市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也需要高品位的文化雕塑,在环境艺术中作为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它使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现代城市的精神气质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风景。它地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城市建设的发展为城市雕塑提供了更高的要求,详细只要法制健全、管理规范、主管部门按艺术规律办事、雕塑家加强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感;树立精品意识,中国的城市雕塑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①刘开渠《按艺术规律办事》

②刘骥林《让雕塑为美化人民生活出力》

③吴士新《对公共艺术问题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现象的分析与研究》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