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文化包容的点睛之笔太阳岛于庆成雕塑园诞生记

更新时间:2006-05-22 09:02:24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姜雪松 编辑:木子 浏览量:745
    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中突然闯入几座土得掉渣的乡土泥塑,会是怎样的效果?在刚刚落成的太阳岛于庆成雕塑园内,“土气”的民间雕塑与“洋气”的太阳岛就这样突兀地碰撞在一起,带来一种令人忍俊不禁却又流连思索的艺术震撼。

  从天津蓟县农村走出,在太阳岛风景区落户,于庆成雕塑园在黑土地的扎根交融,不仅成为太阳岛风景区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更体现了哈尔滨对于外来文化的大气包容。近日,记者走进即将揭幕的于庆成雕塑园,了解到其落户太阳岛的幕后故事。

  土得掉渣 美得动人

  位于太阳岛风景区西南角的北方民艺精品馆原本是个游人鲜至的地方,但最近几天,这里却因于庆成雕塑园的落成而招来不少游人在此徘徊。

  “乍一看,这里的雕塑土得掉渣;再细品,却感到一种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局长丛科明这样评价于庆成的雕塑,“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夸张和变形,奇妙地转化成了艺术之美。”

  于庆成雕塑对“丑”的夸张的确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雕塑园中有一件出名的作品,是一个健硕的农村母亲,其两个乳房一个挺在胸前、一个甩到肩上,同时哺育着前后两个胖娃娃。这个作品有一个“博大”的名字———《黄河·长江》,让人顿感一种高山大川般宽广的母爱。

  大胆尝试 雕塑进岛

  于庆成出生于天津蓟县,今年62岁,是一位在农村土生土长了大半辈子的农民艺术家。从1990年起,他开始走上泥塑艺术创作之路,现为天津美协会员、中国工美协会塑雕学会会员,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于庆成的雕塑运用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打破了人们对农民、农村生活惯常的认识,以极度夸张、变形的表现形式来重新透视中国农民,阐释中国农村生活。正是这一艺术特点,使得其作品与关外粗犷酣畅的黑土地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早在太阳岛进行二期改造筹建北方民艺精品馆期间,于庆成富于民间气息的泥塑作品就开始受到太阳岛规划建设者的注意。经北方民艺精品馆馆长刘恒甫多次联络沟通,于庆成同意在太阳岛上建立一个作品展示基地。2005年1月,北方民艺精品馆落成,在其三楼专门辟建了面积200余平方米的“于庆成泥塑作品展区”,这也是于庆成在其家乡之外最大规模的作品展区。

  但受到地理位置和规模的制约,于庆成泥塑作品展一直叫好不叫座儿。为此,从今年起,在市规划局的支持协作下,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实施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在北方民艺精品馆的旁边,建一座于庆成雕塑园,让于庆成的代表作品以街头雕塑的形式进驻太阳岛。

  为此,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精心规划选址布局,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于庆成雕塑园。目前,已有8组于庆成的代表作品从天津运来,在此落户;到今年9月,还会有两组作品进驻。据介绍,该雕塑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雕塑园。

  为答谢哈尔滨人对自己作品的厚爱,于庆成不但将参加太阳岛于庆成雕塑园的开幕式,还专门为雕塑园创作了一组名为“闯关东”的雕塑作品。雕塑就立在雕塑园的入口处,作品展示了一个朴实的农家汉子推着独轮车奋力前行的形象,其夸张的大脚尤为传神,表达出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存的憧憬和坚毅。

  “土洋”结合 相得益彰

  “对我们来说,让于庆成泥塑作品走出展厅,作为街头雕塑在太阳岛展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局长丛科明说,“这些乡土气息很重的作品能否为市民所接受,能否与太阳岛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都是一个未知数。”

  建设者们担心的一个因素是,曾受过俄罗斯文化强烈影响的太阳岛素有“洋气”之称,如今,“土气”的于庆成雕塑会不会打破这种美的平衡?

  这种担心很快随着雕塑园的落成而不复存在。以绝美的太阳岛自然风光为背景,于庆成雕塑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艺术穿透力,迅速成为风景区内的旅游亮点,不仅吸引来众多游人参观留影,更为太阳岛的文化包容度赢得美誉。

  “哈尔滨市民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准,对于这种和传统欧式雕塑有着很大不同的民俗雕塑表现得宽容大度、认同欣赏。”丛科明说,“自然是美,文化也是美,经历了三期改造的太阳岛不仅重视生态的保护,更重视文化的建设。随着于庆成雕塑园的落成,如今的太阳岛上汇聚了俄罗斯文化的‘洋气’、冰雪文化的‘灵气’、北方民俗文化的‘土气’,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益彰。作为一个全新的太阳岛,吸引游人的不仅是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大气包容的文化品格。”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