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與土」為雕塑吶喊新聲 | ||||
| ||||
圖﹕梁慧儀以玻璃和陶瓷創作的《生命之水》系列作品 (本報攝) 雕塑給人感覺是需要較大型的空間和設施創作,在香港要製作雕塑並不容易。不過,在「雕塑的吶喊」展覽中的雕塑作品,其實只在一個僅七百多平方呎的工作室內進行,雕塑物料混合玻璃、金屬、陶泥、塑料等不同塑材,卻其實是在同一個窰爐裡燒造的。 余衛萍製「雞泡魚」 「金與土」工作室是雕塑家文庭於一九六七年成立,前身為「文庭工作室」,工作室現設於火炭,他又開班教授雕塑的製作。文庭所用的一些技巧如電鑄金屬、窰爐金屬鑄造、模鑄熔接法等,令到原本需要特殊設施的玻璃工藝和金屬雕塑等,都變得輕型和容易,令雕塑創作更添樂趣。 文庭盼望返璞歸真 學生之一余衛萍說,跟文庭老師學習雕塑,令她可以同時接觸不同的物料,按著作品主題的特質,選取合適的素材。她喜歡養魚,所以創作了一系列雞泡魚的作品,當中有用玻璃混合塑膠和木件製作的作品,她用魚缸用的浮木,以類似電鍍的「電鑄」方法,使木件鍍上一層金屬,故此,她不需要鑄造金屬物料,亦能使作品做出金屬的感覺。 文庭表示,是次展覽的作品中,不少玻璃、金屬和塑膠物料等,都是用燒陶泥的窰爐製作,這樣不單適合香港較狹小的環境,亦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他今次展出幾件題為《逃離文明》的作品,以陶泥製作成金屬的質感,表達在人類進步文明中,有些所謂法律或道德規條,實際上是枷鎖,最後,人成為這些規條的奴隸。其作品表達了創作者欲返璞歸真的願望。 梁慧儀塑水之狀態 另一位參展者梁慧儀,創作了一系列生命之水的作品,表達水在環境污染下的變化,由最初的原始、清澈,到被人類加以各種的裝飾,以至變得枯乾和扭曲。她運用了玻璃和陶瓷來表達水的不同狀態。她說,創作這作品需要不斷嘗試和實驗,重覆做多遍,那些玻璃是以倒模在窰爐裡鑄造,與傳統玻璃工藝所用的方法不同,創作過程中要待至開爐才知燒造的效果如何。 是次展覽名為「雕塑的吶喊」,也就是想告訴大家,香港雖然地方所限,但亦有屬於自己本土特色的原創雕塑。展覽由即日起至五月三十日在中環夏愨道十二號美國銀行中心二樓中大專業進修學院中環教學中心畫廊舉行。 大公報記者 鍾麗明 | ||||
|
||||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