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向阿曼致敬—上海春季沙龙阿曼回顾展

更新时间:2006-05-17 09:05:08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李晓君 编辑:小路 浏览量:2044

  对于法国当代雕塑大师阿曼来说,上海是他心目中永远不变的一个情结;近几年来他的作品不仅高频率地在上海展出,成为最令人注目的主题,同时也迅猛地在上海许多知名地点留下精彩的印迹,令人心潮澎湃。上海大剧院、音乐厅、友谊会堂等处,阿曼的“吟游诗人”、“弦乐的律动”、“飞跃的马”等大型雕塑相继耸立。从此,艺术与音乐辉映,生活与艺术融合。尤其是2004年于上海南京西路友谊会堂前竖立起高6公尺的“飞跃的马”,两年来,已真正融入上海市积极蓬勃的脉动,不仅成为城市象征性的地标,亦是上海居民碰面、交际、约会的重要据点,一只只向上堆积起的骏马,反应上海求新求变、步步高升的精神,阿曼,以他对上海前景的赞颂及厚实的美感,构筑了无可比拟的艺术磁场,并由此产生的巨大回响及震撼,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中无法忽视的视觉空气,同时也成为上海市民和收藏家耳熟能详的世界雕塑艺术大师。

  但令人遗憾的是阿曼于2005年10月23日在纽约过世,享年76岁,在世即被写入美术史的艺术家阿曼,为新写实主义的领导者,大胆的创意与手法,让他在当代艺术占有一席之地。法国文化部将于2006年4月底至6月底在巴黎皇家宫殿举办大型阿曼作品回顾展,此展览内容包括阿曼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而其最后大型遗作—4公尺高的"胜利女神"也将在巴黎四月时第一次展出;“胜利女神”原是阿曼生前为受上海浦东机场之托,以文化、时代、转变为主轴,并强调历史意义、速度感和未来性而特别设计的大型景观雕塑作品,作品将用罗浮宫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像 (Victoire de Samonda) 为原模进行铸造,将古典女神维纳斯从中间以单一的纵向切割,并与大提琴做结合,这种重新排列组合所产生的变化不仅赋予古典艺术现代性的新意,也为作品增添新的美感,加上展开欲飞的翅膀,流利的线条使作品充满动感,象征飞翔带来的速度感,也将作品的时空指向未来,这不仅象征着上海近年来快速且长足的发展,也预言了这座城市充满希望及无可限量的未来。经营阿曼作品15年的台湾画廊施力仁先生决定配合法国政府此次展览,以「向阿曼致敬」为主题,为上海春季沙龙策划阿曼的回顾展,尽管在阿曼过世后,欧美争相抢购其作品,使之身价水涨船高,变的稀有而珍贵,筹办他的展览也变得格外艰巨,但有鉴于上海与阿曼深厚的关系,施先生还是尽其所能收集阿曼的作品,希望能将展览办的有声有色,让上海民众欣赏到大师精采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大师的尊敬与怀念,也是献给上海的礼物。[JH:PAGE] 

  阿曼Arman生于1928年法国尼斯,乃是少数仍在世即被写入西洋艺术史的艺术家之一。1991年十一月密特朗总统于巴黎爱丽斯宫(Palais de l’Elysée)颁骑士勋章给阿曼,1993年阿曼更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他以切割对象后再堆积组合为其创作风格,而其切割的对象则从乐器、希腊神话之雕像、家俱、汽机车、工具与钟表零件到生活用品。经由艺术创作阿曼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消费性的物品,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下来,更将原有的事物赋于新的面貌与意义,进而发掘物体潜在的功能。阿曼将这些经分割、拆解与集积(Accumulation)后的物品,以重复、复制的手法呈现出量的感觉,所以阿曼的作品常是人类生活与情感的集积。此次将于春季沙龙展出的作品,皆为阿曼一生的重要选作,首先登场的是阿曼的两件精采遗作:「希望乐章」和「胜利女神的诗篇」。

  「希望乐章」(Promesse du Bonheur, 2005, H:190cm)涵盖了切割、集合、堆积等阿曼重要的创作风格,阿曼将生动的乐器融入丰润的人体生命中,仿佛将其化身音乐的旋律,缓缓释放出乐曲的灵魂,不仅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含蓄地表现出精神生活的富足与喜悦,同时也充满着人文味的寓意。

  「胜利女神的诗篇」(Victoire en Chantant, 2005, 136x95x60cm)融合着动感与时代感,是阿曼以罗浮宫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像模型做原模进行建造,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阿曼将女神与大提琴进行了重新组合,女神的双翼在振翅高飞,衣襟因风而飘扬,那缕缕的褶痕,羽毛上流畅的线条,酣畅淋漓地表现出胜利在握的自信、美好的现况、胜利的远景,以及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量。

  其次是阿曼60年代愤怒系列代表作品:「芝加哥1871」(CHICAGO 1871, 75x42x19cm)。60年代阿曼曾以锯砍、燃烧的方式,将钢琴或弦乐器分解后,再和谐的集合积聚成一雕塑作品,藉以阐释他对音乐与艺术创作的独特看法。1961年时阿曼即创作以乐器为媒材的"愤怒"(Colere)系列,他甚至曾在NBC所拍摄的新闻纪录片中当着摄影机前,将一真实的低音大提琴粉碎而完成了著名的"NBC风暴"(NBC Rage)。而「芝加哥1871」的灵感来自于芝加哥1871年的大火,虽然焚毁了整个城市,造成人民财务及身心上巨大的创伤,但其后来的重建也象征这个城市的新生,阿曼以「毁坏」与「堆积」二种表现方法去呈现这个主题,将数把燃烧过的小提琴集积于一立方空间。被烧烤成焦黑色的小提琴,是某种如火舌般愤怒情绪的表现,但将其集合与堆积,经由复数性亦产生新的美感与意义,事物的机能性虽已不复存在,但平常忽略的造型美却因此而增强,此作不仅是阿曼新的尝试,也是他以艺术让历史伤痕升华、建构所谓重建美学的表现。

  而70年代以后,阿曼延续其分解与集积的风格,而集积的对象则是被肢解或切割的乐器。从这一乐器系列中可寻出一个解读阿曼作品的逻辑:分解、集积、上升与摆动。展览也将展出三件以弦乐器为主题作品:「几何提琴」、「提琴的组合」与…。「几何提琴」(Lchr(39)ODALISQUE, 1981, 100x60x12.5cm)是阿曼「分解的弦乐器」的作品之一,其结合工业文明性格的切割技法与古典提琴,大胆的横向切割,加上些微幅度的位移,使之呈现女人婀娜多姿的体态,赋予作品新的意义,也带领观者进入大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JH:PAGE] 

  「提琴的组合」(Mega, 1989, 124x94x48cm) 更是这个逻辑与乐器系列的重要代表作,阿曼透过切割与组合的程序,将乐器肢解与改造,并重新创造音乐的律动与旋律,似乎凝视着这些铜与木质碎片之时,人们的思维亦跟随着乐器上升、摆动与绽放,音符似也随之飘扬于空气间,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弦乐声,伴随着如黄莺轻啼或是如歌如泣的歌声,在我们耳边响起,美丽的乐声中,舞者翩翩的姿态亦缓缓出现于眼前。在阿曼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下,弦乐器不仅充份的展现它美丽的外形与迷人的内涵,"提琴的组合"更是歌剧音乐与视觉术美学最完美的结合。
「大力士」(H:75cm) 为阿曼80年代的思想的结晶,此时他喜爱将青铜铸造的希腊神像分解,此作品即为其将希腊神话之大力神海格拉斯(Hercules)从对角线切割,造成大力神力量的延伸;有时阿曼还会将分割后的青铜乐器与被分解的希腊神雕结合,自此切割与集积形成阿曼雕塑的另一注册商标。

  90年代中叶阿曼再次将古希腊神像解剖,并结合‘开门’与‘开窗’的概念,将被分解的部份栓上门窗边缘的旋转钮轴,使得观众面对雕塑时,得以亲自体验将希腊神像分解再组合的过程。「力量之分割」(Force Devisee, 1995, 72x34x 34 cm)与「米罗的维纳斯」(En Evantail 1995 69.5x35x35cm)为其中之代表作品,不论是大力神海格拉斯(Hercules)变幻无穷的神力,或是维纳斯丰腴的体态之美,皆经过阿曼的解剖组合得以无限延伸。当环环相扣的部份被向外拉开之后,形成了肢体相对的有趣情景。不同角度的伸张与缩合,则呈现出不同面貌的海格拉斯和维纳斯,观赏者更可从多方的角度探索、穿透与欣赏他们。透过阿曼的解析与改造,不仅形成一可向外延展 (线)及向内合并(面)的动感雕塑,而线面交错的变化,更打破传统雕塑具固定形式的观念。于现实世界中希腊神话的魅力或许已经不再,但另一种力与美却于阿曼的艺术世界中再生,这不仅是其实践"新写实主义"之诉求的最佳方式:对事物重新感觉与认识;更是展现了他丰富多元的创作理念:结合了立体派的特点、行动艺术与观念艺术的诉求;更溶入了未来主义与漩涡派的概念,进而创造出超现实情境的阿曼艺术。

  「飞跃的马」(Cavalleria Eroica, 2004, 90x38x21.5cm)为另一件具重要意义的作品,以切割手法来展现马在奔腾中的多面性及动感性,深深契合了未来主义(Futurism)雕塑风格,不仅赋予马儿崭新的生命力,其动感飞跃之姿,马首昂立、双蹄飞舞,散发出一股蓄势待发的凌厉锐气,最能展现雄心远大者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恰恰与中国人所谓「飞黄腾达、马到成功」之寓意不谋而合。此作品高6公尺之巨型雕塑;现矗立于南京西路「友谊会堂」前广场。

  除了以上描述的作品之外,会场将同时展出阿曼一些小而精致的小件雕塑。 [JH:PAGE] 

  正由于阿曼这种寓理于趣、形质并重的风格,使得只要他的作品一出现,便能吸引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而成为展场的焦点。2001年,他的大型雕塑《弦乐的律动》首次前来上海亮相,便引起观众人潮,轰动全场。在六年的光阴中,阿曼通过上海的舞台迅速被中国收藏家们所熟悉并喜爱。法国文化部长 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向雕塑家阿曼致敬,形容其为「当代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声称阿曼「改变了人看待物品的态度,亦对创作的方式作出新而深远的贡献」。如今阿曼虽然绝响,但他的艺术并未画下句号,他那求新求变的精神仍在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意义犹如火炬,世代传递,并永远烙印在世人的心里。

  《绽放的维纳斯》Petite Vénus Eclosion 27x17x6cm 1990

  此作品用二种表现方法去呈现,一为全裸的维纳斯,一为轻披薄纱的维纳斯。将不同风貌的雕塑做了分割和组合,观者可在一件作品中看到两种情境。不仅颠覆了传统雕塑必须具固定形式的观念,更增加了视觉想象与延展性,更为作品做了鲜活的诠释。

[JH:PAGE]
  《小提琴维纳斯》La petite Venus—Michelangelo 53x31x16cm 2001

  「维纳斯」--希腊神话中完美的象征,是阿曼惯用的题材。此作以罗浮宫三宝之一「米罗的维纳斯」的缩小原模进行制作,将公元前两百多年诞生于希腊,以均匀的比例、标准的三围及撩人的体态,象征女性美之典范的维纳斯像,与极富女性曲线美的真实小提琴相结合。观者除可探究雕塑内部空间的光影变化及线条肌理的内蕴美感之外,藉由音乐与人物的对映,也能产生对美的触动与灵感。

[JH:PAGE]

  「飞跃的马」(Cavalleria Eroica, 2004, 90x38x21.5cm)

  为另一件具重要意义的作品,以切割手法来展现马在奔腾中的多面性及动感性,深深契合了未来主义(Futurism)雕塑风格,不仅赋予马儿崭新的生命力,其动感飞跃之姿,马首昂立、双蹄飞舞,散发出一股蓄势待发的凌厉锐气,最能展现雄心远大者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恰恰与中国人所谓「飞黄腾达、马到成功」之寓意不谋而合。此作品高6公尺之巨型雕塑;现矗立于南京西路「友谊会堂」前广场。

[JH:PAGE]

  「力量之分割」(Force Devisee, 1995, 72x34x 34 cm)与「米罗的维纳斯」(En Evantail 1995 69.5x35x35cm)为其中之代表作品,不论是大力神海格拉斯(Hercules)变幻无穷的神力,或是维纳斯丰腴的体态之美,皆经过阿曼的解剖组合得以无限延伸。当环环相扣的部份被向外拉开之后,形成了肢体相对的有趣情景。不同角度的伸张与缩合,则呈现出不同面貌的海格拉斯和维纳斯,观赏者更可从多方的角度探索、穿透与欣赏他们。透过阿曼的解析与改造,不仅形成一可向外延展 (线)及向内合并(面)的动感雕塑,而线面交错的变化,更打破传统雕塑具固定形式的观念。于现实世界中希腊神话的魅力或许已经不再,但另一种力与美却于阿曼的艺术世界中再生,这不仅是其实践"新写实主义"之诉求的最佳方式:对事物重新感觉与认识;更是展现了他丰富多元的创作理念:结合了立体派的特点、行动艺术与观念艺术的诉求;更溶入了未来主义与漩涡派的概念,进而创造出超现实情境的阿曼艺术。 上图为:「力量之分割」(Force Devisee, 1995, 72x34x 34 cm)

「力量之分割」(Force Devisee, 1995, 72x34x 34 cm)


「米罗的维纳斯」(En Evantail 1995 69.5x35x35cm)[JH:PAGE] 

  「大力士」(H:75cm) 为阿曼80年代的思想的结晶,此时他喜爱将青铜铸造的希腊神像分解,此作品即为其将希腊神话之大力神海格拉斯(Hercules)从对角线切割,造成大力神力量的延伸;有时阿曼还会将分割后的青铜乐器与被分解的希腊神雕结合,自此切割与集积形成阿曼雕塑的另一注册商标。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