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梵登广场从未展示过在世艺术家及欧洲以外艺术家的作品,1997年,朱铭的“太极”打破了这一惯例。“太极”是朱铭最受瞩目的作品,为朱铭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叹。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将朱铭的系列作品“太极”中的《拱门》送给胡锦涛总书记。
从仅有小学学历的放羊娃到享誉世界的雕塑家,朱铭走过的每一步都很辛苦。朱铭至今已度过了50多年的雕刻时光。对于自己的成功,朱铭说:“大部分人都不够耐心。如果你想在某一行‘称王’,就一定要专心、耐心、‘贪心’。”
2006年4月1日,朱铭“太极”雕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朱铭,本名朱川泰,1938年生人。家中兄妹11个,他排行最末。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铭被送去跟雕刻师傅学手艺。学了3年传统的庙宇雕刻,朱铭练就了扎实的刀功。但他很快发现,自己不想做一个雕刻工匠,而是想走进艺术的殿堂,尤其想拜雕塑大师杨英风为师。
朱铭:学了一段时间,我就想做艺术家。我参加的展览不下几十次,作品都被退了回来。后来我就刻母亲的像,得奖之后,又刻我太太的像,也得了奖。之后,我觉得,要名次没有用,我要的是进步,所以一直想找老师。杨英风是个大教授,我的学历、经历跟他都不“配”,他的朋友、学生,没人敢帮我介绍,我就径直找上门去。
许戈辉:直接就去按门铃?
朱铭:按门铃。那天他正在工作,我就告诉他说:“我找你,好多年都找不到,托人家介绍,人家都不敢。”他听了很感动,就答应让我试试看。
杨英风给这个爱徒取了“朱铭”这个名字,希望后人能记住这个雕刻天才。杨英风曾说,艺术是一种灵性的培养,与学历高低无关。他在朱铭身上看到了潜力与特质——诚恳、认真和善良。
朱铭:刻了差不多3年之后,老师告诉我说,我的东西可以去展览了。他一直想让我一炮而红,就推荐我去台湾的“历史博物馆”。很多教授想在那里办展览都很难,所以老师就用了一个计策。
许戈辉:他怎么办?
朱铭:本来是老师要去那里办展览,他就一直拖拖拖,拖到展览日期快到了,他对馆长说:“我的东西准备得不够,我推荐我学生的作品参加展览。”
经过多位专家的审查和推荐,馆长才答应给朱铭5天的展览时间。那时,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展览档期至少是3个星期,而馆长只给朱铭5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文化追求“贵族”、“西方”式的艺术,欠缺“乡土气息”。朱铭的这个展览,让大家重新重视乡土艺术,打开了一扇乡土艺术的“自信之窗”。
朱铭:5天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反应不好,就赶快结束展览。没想到,展览轰动了,很多媒体都在大篇幅地报道。如果展览5天就结束了,馆长反而会被骂——这么好的东西,你为什么只展5天?所以他就来找我,很紧张地问:“我们展1个月,好不好?”我说“好”。1个月展下来,反应越来越好,馆长又来找我,要求我展1年。我的运气不错。那段时间,乡土文学炒得很热,而我是标准的“乡土”,所以很多人愿意帮我吹牛。
跟朱铭合作了多年的伙伴说,朱铭既谦虚,又有“野心”,所以才能从作坊走向艺术圣殿,走向世界。
朱铭不愿重复,喜欢创新。1968年,30岁的朱铭曾放弃殷实的生活,只身赴台北拜杨英风为师。1981年,43岁的朱铭已经成了“台湾著名雕塑家”,可他再度抛弃一切,去了世界前卫艺术的“心脏”——陌生的纽约。
许戈辉:您好像不断地要改变一些什么?
朱铭:其实就是贪心。我那时在台湾是很有名,但我觉得这样不够,我还想在国际上有名。大家都说我去纽约有点儿傻。我不会说几句英文,就跟着一个画家去了纽约。他在纽约大学有个朋友,他的朋友说让我们到他的学校去,每个学生可以留客3天。3天也比没有好,我们就去了,这里住3天,那里住3天。一共住了18天,才找到了可以长住的地方。然后就想办法去找木头,刻了一大堆之后,拍成幻灯片,拿出去“推销”。SOHO的周围住了十几万人,都是来自各国的高手,很多人已经在那里住了一二十年,或者二三十年,都没能成功把作品推销出去。
许戈辉:你谈了多少家画廊?
朱铭:可能有10多家,最后才找到了MAX HUTCHINSON,它在SOHO很有名,是那里的三大画廊之一。画廊方面说,可能要展览3次以上才可能卖作品。两年展1次,就是说,要到6年后才可能有收入。我说“没关系,我不急”。想不到第一次展览时就卖出了作品,画廊说:这是个奇迹。 |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