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在北京寻觅“达芬奇密码”

更新时间:2006-04-25 09:17:39 来源:世艺网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2681

有病的男人肖像

  倾斜的油画外框竖立在锃亮的玻璃大门前,古典与现代、冲撞与交融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给了参观者一种别样感觉。就像有观众在留言簿上写的,这次展览让人感觉“即便是去一次意大利,也未必能看到这么多艺术珍品”。作为首次在中国全面展示意大利文艺复兴及其前后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展览,“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无论在艺术品、投入高昂费用、参与博物馆的强大阵容以及运输、布展的奢华程度,都刷新了中国美术展览的历史纪录。

    时间跨越6个世纪

    交织的光束从头顶投射下来,追随光明的脚步,走进一条“只能远望不能行走的走廊”。设计师将地面颜色加深,利用投影仪在最远处放映一幅画作,一眼望去,“透视”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人发现并使用的艺术手段,让观众有了最直观的体验。

    与前不久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突出“城市风景、世俗风情”“意大利绘画400年”作品展相比,北京本次“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大部分展品主题为人物肖像,涵盖了文艺复兴酝酿期、早期、鼎盛期、“风格主义”和巴洛克阶段,时间跨越近6个世纪。

    展览中云集了文艺复兴各时期的名家名作,诸如马萨乔、达·芬奇、拉斐尔、丁托雷托、波提切利、提香、卡拉瓦乔等20余位艺术家的绘画、雕塑、工艺品等作品。展品分别来自佛罗伦萨乌斐济美术馆、莫齐·巴迪尼宫画廊、比蒂宫等博物馆珍贵收藏,82件展品全部为真品,总价值高达3亿欧元。

    众星捧月“达·芬奇”

    细如毛发的笔触在纸上泛出一层浅浅的白,朴实清雅的色调让肖像画上那名女子周身散发出一种安静恬美的感觉。凑近看,才发现这幅画与以往见到的作品都不相同:在纸上用银针尖刺出画面,再用碳酸铅白处理。眼前这幅小小的画被称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女性头像代表作之一,出自跨世纪的天才画家奥纳尔多·达·芬奇之手。

    “文艺复兴初期艺术家们向人文主义转变,将伟大神灵在人间的肖像画推上了顶峰。”带着几分骄傲,展览意方总策划、文艺复兴专家马里奥·斯卡利尼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起这幅画。

    该作品相传是达·芬奇的离师之作,目前收藏于佛罗伦萨乌斐济美术馆。画中,达·芬奇极力刻画那双极难刻画的下垂的眼睑——那是圣母向自己的儿子(超出自然法则之外孕育的,是上帝创造的奇迹)耶稣基督表示敬意的典型姿态。

    1477年,著名艺术家韦罗奇奥接到来自皮斯托亚城的订单。对方希望他们为皮斯托亚大教堂祭坛创作一幅描绘圣母和圣婴的祭坛画。身为韦罗奇奥的首席助手,达·芬奇答应老师为祭坛画创作底稿。他极力刻画了圣母下垂的眼睑和拳曲的头发,“头顶典型的罗马风格的发髻,有着许多拳曲发辫,仿佛一层层波浪形花边,宛若下泻的瀑布或散开的祥云……这正是达·芬奇极力要在人物形象中再现自然界其他现象中的那些和谐因素。”

    马里奥告诉记者,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视的“画面和谐感”就在这散发着上帝气息的共性与个性中得到体现。不过最终,没等这幅祭坛画定稿,达·芬奇就彻底告别了韦罗奇奥画室。据悉,该作品是由专人乘坐飞机随身携带而来。展览中,该画位于艺术馆椭圆形展厅正中央,紧邻同为达·芬奇所作的《维特鲁威人》复制品,形成一片达·芬奇展区,而拉斐尔、索多马、马萨乔等大师的作品都众星捧月般由此向两边伸展开去。

    解读“文艺复兴时代”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色彩丰富的《弗朗切斯科·马里亚·德拉罗韦雷肖像》能给观众更有力的视觉冲击。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中的最后一位大师,拉斐尔25岁即受邀画罗马梵蒂冈教堂的壁画,那时的他已经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齐名。

    画中的少年戴着大红色的帽子,手捧着传说中用来“送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无限向往地注视着远方——这幅蛋彩画是拉斐尔·桑齐奥在1504年完成的作品。画家把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完全融入到这幅《弗朗切斯科·马里亚·德拉罗韦雷肖像》中,让整个画面洋溢着青春的热情。

    该次展览总策划和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告诉记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西方古典绘画的根源和起点,曾对中国20世纪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其造型、色彩、素描、构图等给了中国艺术家很多借鉴。

    “黑暗被冲破,未来的人们才可以找到回归清澈的古代辉煌的道路”。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佩特拉克的诗,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次艺术展给予参观者艺术享受与视觉震撼的双重效果。(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厉苒苒)

罗韦雷的肖像

圣方济各接受圣痕

手持经书的少女肖像

梅迪奇的肖像

女性肖像

女人头像达·芬奇作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