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理想的定位

更新时间:2006-04-15 00:40: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阮雍崇 编辑:阮雍崇 浏览量:1550

理想的定位

           -------雕塑与环境琐谈
 

<<雕塑>> 1996年第三期

 

    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文化定位, 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 都在不遗余力地营造优美的环境. 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了衡量文明与否的标志. 可以说,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 人们越是追求理想的﹑完美的环境. 由此, 环境艺术运应而生, 或者说, 它的魅力被重新发现.

    雕塑是环境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座好的雕塑, 不但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出环境显得更为优美, 而且能使出环境的文化内涵得到升华, 更能显示那里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 所以人们往往把一座城市的好的雕塑当成一个城市的标志.

    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是密不可分. 不容讳言, 在中国当前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中, 能够把雕塑与环境建设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并不多. 一些人以为在某个环境中放进一个或几个雕塑, 环境艺术就大功告成了. 这边当然是荒谬的. 但是持此看法的不明智的 “环境缔造者” 和急功近利的 “雕塑家”还是大有人在, 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 “雕塑垃圾”要被扫除呢? 低劣的雕塑放在某一环境中-------如某些风景旅游区, 当然会污染人们的视觉, 糟蹋环境, 这是不容置疑的. 那么, 那些塑的好的﹑甚至是历史上的著名佳作(包括外国的著名雕塑)随便放在某一环境中, 就一定合适吗? 非也! 前几年, 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中, 竞相建设欧洲城﹑外国雕塑园, 但观者寥寥, 群众并不叫好. 这其中除了急功近利﹑仿制﹑粗制滥造之外, 就是那些雕塑并没有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显得没有在它的故乡与环境那么协调.

    环境是什么? 环境原本是指大自然历经亿万年演变而成的自然景观, 是高山大海, 江河湖泊; 是森林草地﹑沙漠荒丘······. 有了人类以后, 人们把自己赖以生存的聚居地, 用自己的意志强行改造﹑或说营造成不同使用功能的环境. 大凡人类都具备着这样一种本能, 一种与生俱来的﹑永不满足的追求完美的本能. 人们在营造环境的同时, 还进行各种装饰. 设立雕塑或雕刻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 且不说建造广场宫殿, 就是一庭一院, 也要用雕刻来美化一番. 这种借助感观在知觉上追求完美事物的本能, 是人类创造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手段, 而且, 人类有史以来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手段.

    环境艺术的内涵相当丰富. 简而言之, 就是如何规划﹑处理景观. 这里面包括建筑设计﹑绿化布置﹑艺术装饰······还含有雕塑的设置. 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 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具有各种特殊意义的人文景观里, 雕塑创作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这方面大煞风景﹑令人尴尬的例子很多,教训很大, 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沉重的. 试举几例:

    在国内某大城市的著名的革命烈士陵园的一隅, 建造了一座忸怩作态的古装仕女雕塑, 它和陵园的庄严肃穆氛围根本不合拍, 使人感到不可思议.

    同样, 在某大城市的现代公元中的芳草地上, 公园主管部门找来几位工匠, 在几块天然石块旁用水泥建造了一个体积庞大的﹑五大三粗的﹑傻笑着的大弥勒佛. 顿时把一个开阔﹑宁静的环境弄得使人压抑﹑沉闷, 毫无情趣可言. 这种粗制滥造的 “雕塑”, 绝非在一个城市﹑一个公园中所仅见. 这样的 “雕塑家”是在美化环境, 还是在毁坏环境?环境的管理者和作俑者是无知还是另有所图?他们有资格谈环境艺术吗?不幸的是, 他们不但在谈,还在抢着实施他们的 “创作”呢!

    新街口广场是南京城的中心. 1989年为了庆祝建国四十周年, 让城市焕发先的面貌, 市有关部门请了几位年轻美术家, 力排众议, 耗费巨资, 在新街口广场的花坛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金钥匙>>雕塑. 雕塑从立意到构思虽说平庸了一些, 但还说的过去, 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果把这个雕塑放在别的什么地方, 如大学校园, 或者工业(科技)展览馆前, 兴许可以说是恰当的.但放在万人瞩目的市中心, 大家就接受不了了.原因很简单,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摆放这样的雕塑, 虽然体量很大,但 “分量”很轻. 南京又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地方, 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城南京应该有一座纪念孙中山的大塑像, 这里早已形成了中山文化带或中山文化景观, 在文化标志物上它已经容不下别的东西.为此, 南京市领导经过征集各方面意见, 包括在市民中展开讨论, 借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三届城市运动会之际, 果断的把<<金钥匙>>雕塑搬走. 请雕塑家创作了一尊表现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英气勃勃的塑像(暂为玻璃钢仿铜,像高5米). 至此群情平息,南京真正有了自己特色的 “中心”, 各方比较满意.

    无独有偶,杭州城最近也因大型雕塑<<美人凤>>引发了积累的争议.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它告诉我们, 雕塑和环境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雕塑和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应该成为一体. 有些人(包括策划者)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是行不通的. 目前, 在城市雕塑建设中, 除了一些雕塑家不负责任之外, “长官意志”盛行妨碍了雕塑水平的提高. 他们不研究环境科学, 不尊重艺术规律. 从选题到艺术构思, 从艺术表现手法到尺寸大小, 从材料的使用到施工方式, 从完成时间到施工的造价, 都是他们说了算. 不让雕塑家推敲研究﹑进行协调. 更有令雕塑家哭笑不得的是, 他们顺手抛出一张照片, “ 你就照着这个改一改得了!” 这样做, 能创作出精品吗?能和环境协调一致吗?能使出雕塑作品有个理想的定位吗?这样的 “作品”不被 “请”走才怪呢!

    雕塑创作是造型艺术. 雕塑家在进行艺术劳动时不光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 在为室外环境创作雕塑时, 应该服从社会管理, 服从环境空间的要求, 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体现时代精神. 党的文艺方针和革命的优秀文化传统, 应该得到我们的遵循和继承. 雕塑创作, 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 是与其它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 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 因此, 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社会环境的强加, 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近年来, 我们国家的环境建设和雕塑创作, 从南到北刮起了一阵风, 刮起了大造佛像之风. 大大小小的佛像在各处新建的景点中比比皆是, 有的佛像甚至主宰了景点的所有视线.

    80年代, 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开荒牛>>﹑北京的<<李大钊纪念像>>﹑四川歌乐山的<<烈士群雕>>﹑南京的<<日军侵华大屠杀浮雕>>等等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 为什么到了90年代, 会兴起造佛塑神的怪现象呢? 难道我们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伟大祖国不再信奉唯物主义了吗?难道我们的雕塑家才思枯竭了吗?江苏无锡马山镇, 是太湖边上的一个小镇. 这里山清水秀, 风光绚丽. 从80年代起, 有人提出要把这个锦绣之乡开发建成旅游度假区. 为此也曾规划在马山面对太湖建一座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标志性雕塑, 使烟波浩淼的太湖更为妩媚动人, 更加壮丽. 南京﹑上海﹑杭州的雕塑家为此很是忙碌了一阵子, 出现了不少有特色的﹑艺术个性很强的构思. 未曾想到, 进入90年代以后, 当地工程的主持者改变原来的规划设想, 决定拨出近亿元的巨款在马山面对的太湖建材一座88米高﹑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铜佛像.建造工程已经开始, 笔者曾 “有幸”到现场看过佛像小稿. 此佛像的造型﹑身姿并无特殊的艺术韵味, 表现极其概念化, 塑造手法和艺术处理亦无可取之处. 看得出, 雕塑家并不象主办者那么虔诚. 他只是在例行公事, 毫无激情可言. 对此, 主办者并不在乎, 因为他们的目的只在 “高”和 “大”. 他们追求的只是能 “超纪录”, 摆阔气而已.至于艺术效果如何, 建好后对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他们不问, 也不想问.

    古代的艺术家,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血汗创造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令人回味的艺术形象. 他们在创造神佛的同时, 把世间的人情风俗揉合到形象中, 表现了古代人民嫉恶如仇﹑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 四川大足石刻中的 “养鸡女”和吹奏长笛的 “乐女” 都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 他们创造的多数形象已远远超出了佛神的本来概念. 古代佛神形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正是古代艺术家表现社会各阶层人群广泛性的证明, 所以她们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成为历史的瑰宝. 古代艺术家尚知道在艺术创造中表现世俗风情, 刻划有时代个性的人物形象, 为什么我们当代的人不站在时代的台阶上往前看, 去展望未来呢? 在当代塑佛造神已经遗迹没有什么意思了, 何况只会塑造高大的佛的躯壳.马山大佛离竣工尚有时日, 可以想见, 大佛落成以后并不会给美丽如画的太湖壮色, 不会给人们留下什么文化或艺术的启示, 更不会给时代﹑非后任留下什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弄的不好, 还会给太湖景观抹上一大笔不容易擦去的败笔!

    环境与雕塑的关系是密切的, 又是复杂的.既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行内人士就应该经常研究﹑探讨. 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求变﹑探索和继承当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 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使雕塑因环境而找到理想的定位.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