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家博物馆能与大英博物馆的“世界第一”匹敌。它是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它所收藏的世界级文物范围之广堪称世界第一;它的收藏和研究涵盖了古埃及、苏丹、古近东、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和欧洲,在当今世界文化与文明指南方面不愧为世界第一。同时,由于许多珍品来自大英帝国时期的掠夺,因而在引发世界各国追讨文物之争方面,也属世界第一。
走进大英博物馆,首先有两个奇特的感觉:一是亲眼目睹世界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文物宝藏却不用买门票;二是绝大部分文物可以自由拍照。于是,历史与现实、世界与英国立即变得如此亲近,毫无隔膜。这对6000万英国人来说是个“福分”,对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参观者来说也是最好的馈赠。
大英博物馆的第一批收藏来自汉斯·斯罗恩爵士,他于1753年去世时,将7.9万多件收藏品捐给国家。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对象是“好学与好奇之士”,参观免费。之后通过捐赠、购买,博物馆馆藏不断扩大,几经扩建、分流,先后将自然历史收藏分离为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书籍、手稿收藏分离为大英图书馆。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主要承担人类文明史的考古、收藏、研究和教育。馆藏文物约700万件,其中不乏世界级珍品。据说,博物馆的价值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财富。
一进门的伊丽莎白二世大厅,是改建后于2000年12月开放的,玻璃与钢材结构的网状穹顶将中心的图书馆与周围展厅连为一体,简洁敞亮的现代气息扫去了历史的压抑。中国人熟悉的马克思使用过的大英图书馆已经有了新址,那座穹顶建筑现在是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参观者可以从电脑上浏览5000件精选的展品。
馆内最大的展厅是国王图书馆,从其“探索18世纪世界”的启蒙时期展览中,可以感受到英国大多数图书馆非常熟悉的气息。这个展览展示的是1753年至19世纪初,对自然和人类创造的研究如何奠定了现代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展览开放于2003年大英博物馆250周年纪念时,并成为永久性的展览。
古代近东馆不算太大,但却集合了远古文明的精华。一只彩绘的宽口陶罐,来自伊朗西南部的苏萨,让我们看到了6000多年前那里高超的制陶工艺;双眼嵌有贝壳的石膏头骨,已有9000年历史,来自死海以北的耶利哥;两件来自4600年前乌尔地区(伊拉克南部)的工艺品“灌木丛中的公羊”和“乌尔之旗”,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精致与生动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圆柱形封印、安纳托利亚的赫梯神小金像、巴比伦王国的世界地图、亚述王的带翼狮身人面守护神石像等,使那些过去只在历史书里读到的古王国名字在眼前活了起来。
埃及馆是大英博物馆的“馆中之王”,其中有两件镇馆之宝,近日正在北京展出的罗塞塔石碑,被称为“博物馆最伟大的藏品之一”。这块公元前196年的石碑,以希腊、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书写体记述了同一件事,为解释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钥匙。另一件是公元前1270年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巨大塑像的上半身。因为它的巨大,1834年运进埃及雕塑馆时,颇费了一番周折。阿拜多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神殿中石刻的国王名单也有一部分,历任法老的名字用象形文字刻在一个个椭圆的框内。非常完好的拉美西斯时期的女祭司亨努特梅希特的镀金内棺与许多精致的木乃伊及壁画,即使在埃及的博物馆也难觅见。
希腊、罗马是拥有展厅最多的部分,从史前的欧洲到希腊世界、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近代欧洲,直到现代欧洲。其中最具有价值的当然是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雕像。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帕特农神庙是古代雅典最重要的神庙,为雅典守护女神雅典娜而建,拥有许多著名雕刻家栩栩如生的雕塑。但在英国,这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埃尔金是英国的一名勋爵,1799年被任命为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时值希腊国势衰败、文物被毁,而大英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收藏世界文物是当时贵族的时尚。埃尔金召集艺术家和建筑师对遗址的幸存部分予以记录,并获当局准许,将其中的石雕运抵伦敦,据为己有。十几年后,1816年,经济拮据的埃尔金将石雕卖给了政府。今天,在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博物馆,这部分石雕的缺失成为一大遗憾。希腊政府多次与英国交涉,要求索回文物,成为近年追讨文物最典型的案例。
实际上,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来自中国、希腊、埃及和中东许多国家的人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赞叹大英博物馆收藏之精、研究之细、将世界文明精华保护和荟萃于一堂,另一方面又深为当年国弱、国宝被列强所掠夺而悲愤交加。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的中国敦煌的壁画、经书就是许多中国人的刺心之痛。
参观大英博物馆,犹如观赏一幅精美绝伦的历史画卷,每个人都会为人类文明之伟大而感动,同时也都会有一份自己的心得。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