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画廊生存法则:艺术无间道
更新时间:2006-02-28 09:26:44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王健慧
编辑:小路
浏览量:1939
4月12日至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将在北京举办,目前招展工作已经结束,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85家知名画廊报名参加,其中包括美国的MarlboroughGallery,法国GalerieLaurentGodin等顶尖国际级画廊首次加盟。与此同时,又有消息传来,原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掌门人董梦阳“另起炉灶”,将于今秋创办“艺术北京”。
随着国内画廊的迅速发展,以画廊为参展单位的各类展会近年来层出不穷,在北京,有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中国艺博会和新创办的“艺术北京”,在上海,则有艺博会、春季艺术沙龙等,此外,出现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大小展会难以统计。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画廊展会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内画廊的踊跃,另一方面,国外画廊也正在不断涌入。去年参展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画廊中70%来自海外;而上海艺博会有16个国家的画廊参加。这些海外画廊正在通过博览会这个平台了解中国艺术市场,为进入中国做好准备。面对海外画廊的蓄势待进,国内雨后春笋般的画廊是否有能力应对?
在拍卖市场中另类生存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共举办了800多场艺术拍卖会,平均每天2.2个,拍品成交额大约在153亿元左右。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在2003年大约有23亿元,2004年上升到73亿左右,到了2005年又成倍上升,并且是2003年的近7倍。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正在上演一场火爆的牛市行情。
人们不禁担心,拍卖市场的火爆,会不会让画廊没饭吃。事实上,在牛气冲天的拍卖行情掩盖下,画廊虽然显得非常低调,但也是在悄无声息地遍地开花。在上海,且不论画廊是否有上千家,仅看莫干山路50号一处,一年之前,各家画廊的名字在大门口的标志牌上还可以罗列一清,而如今,这块牌子上已经挤不下增加出来的形形色色画廊名号,于是园区内隔一段路就会出现一个标向牌,众多画廊的标示箭头指向四面八方。
角色错位的市场
一方面是拍卖市场的牛市行情,另一方面,画廊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这火爆的背后,画廊与拍卖市场的角色错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艺术品市场通常被分为一级艺术品市场和二级艺术品市场。所谓一级市场,是经营者代理销售画家作品或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再次进入市场销售的方式,如画廊;而在二级市场,经营者不拥有艺术品的所有权,其经营方式主要是接受艺术品所有者的委托,通过中介活动进入市场,如拍卖行、艺博会。
应该说,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是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这是促进整个艺术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而目前,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业却占了上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级市场的功能,成为了“艺术品市场的操盘手”,成为一个“藏家”。对于这种现象,中央美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余丁的解释是:“一个画廊的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左右,而一个拍卖行的注册资本却在1000万元以上,依据国人的消费心理,往往更愿意信任注册资本多的拍卖行。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拍卖行情是不应该影响画廊的,但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让国内的画廊无法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体,这种特殊的现象在未来几年中不会有本质的改变。”点评
余丁:“在国内,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还刚刚起步,在并不规范的制度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他们并没能培养出真正的藏家,也没拥有优秀的作品。”
联手幕后的怪象
作为一级、二级市场的画廊和拍卖行,本应各行其职,促进艺术市场的发展。但目前在画廊和拍卖行之间却有着一些非同寻常的关系。进出画廊的,不再是单纯的买家,而是一些拍卖公司,他们向画廊购买作品,而一些画廊也愿意主动和拍卖公司联系,提供所藏作品。
按照惯例,拍卖市场一直以名家作品为拍卖主体,近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却频繁出现其中,而导致这种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一方面,火爆的拍卖市场对于画廊而言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画廊将签约画家的作品送往拍卖行,不论是否有幕后操作的嫌疑,结果是画家可以通过几场拍卖就可提高知名度,作品价格也不断抬升,此外,通过拍卖炒热画家,画廊不仅省下为画家推广宣传的种种费用,而且还可以立刻钱到手。另一方面,随着艺术投资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买家进拍卖市场,致使出现画家作品供不应求的状态,拍卖行征集的拍品远远无法满足数量猛增的买家,为此画廊也成了他们的征集对象。
香格纳画廊主持人劳伦斯,面对拍卖行向画廊征集作品,虽然觉得怪异,却表现得更为豁达,很有点“入乡随俗”的味道。“有许多拍卖公司到画廊来征集作品,但是我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他们应该向藏家征集作品。”这位在中国经营了十年画廊的瑞士人说:“也许,这样的做法对画廊可能有用,但必须选择优秀的拍卖行。”点评
艺术家丁乙:“无论什么作品,通过艺术家本人或画廊就可以直接进入拍卖行,这种现象是在艺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生的中国式方式,它导致了引导方式的错误,艺术市场的层次和界限没有了,一切都变得非常混乱。”
“非常”操作的书画
在上海,你会发现有专门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经营油画的画廊,甚至专门经营抽象画的画廊,但几乎没有一家经营国画的专业画廊,至于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在画廊中也像绝迹一般。
对于这种现象,余丁向记者解释说,自古以来,字画篆刻就成为文人之间互赠的礼品,这是一种传统的流通途径,延续至今;其次,国画、书法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一直是藏家的首选,其价格相对较高,仿冒却又相对容易,而且创作数量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要大得多,这些原因都无法使它纳入画廊经营。
而且,从事国画、书法创作的艺术家还有一个有别于进入拍卖、画廊的“生存之道”,那就是“笔会”。所谓“笔会”,就是每年各大企业邀请艺术家现场作画,大大小小几十个“笔会”下来,那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而其他艺术门类,如油画、雕塑是无法做到现场完成的,这也就促成了国画、书法市场特殊化的因素之一。点评
余丁:“国画、书法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它们无法纳入一级市场,只能出现在二级市场。”
画家藏家之间的“三夹板”
2005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牛气冲天,至于它在2006年的走势,一部分人认为,由于艺术品市场存在“虚火”,今年将进入调整期;而更多的人认为,2006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处于持续稳定发展、平稳上升的阶段。据预测,在今年的整个艺术品市场中,拍卖业基本占到市场交易额的80%,而剩下的20%将被画廊、各类博览会等“争夺”。
目前,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投入到这场“争夺战”中,仅在今年2月,上海又有如“冠中画廊”等数家大型画廊诞生,而那些新开业的小画廊恐怕更难统计。画廊的健康、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的话题。
鱼目混珠的画店“十年前,我刚到上海的时候,这里并没有画廊。”香格纳画廊主持人劳伦斯说:“我只在一些美院、画院附近看到几块地方,挂了许多画进行销售。”
劳伦斯所说的地方,实质就是“画店”,它并不进行代理,只是画家将作品放在那里寄卖。这种方式中国古代就已开始,比如明代的扬州八怪就是靠在画店卖画为生。传统的艺术品销售方式在中国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的画廊概念,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
目前,很多地方虽然挂着画廊的名字,实际上却仅是画店。它们将绘画作品成批量买卖,这些作品以行画或不知名当代画家作品为主,并兼营工艺品、复制品、印刷品以及与绘画有关的画框、颜料等,如同一个“大杂烩”或“工艺品商店”。
“欧美的画廊是一种制度,它不仅是作为一种名称,更应该是一种制度进入中国。”余丁说,“它不像普通画店那样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品消费手段,更是由画廊、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私人收藏、公共收藏等诸多环节构成的一个艺术机构。”
记者在采访众多画廊时,画廊主持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强调,他们虽然是商业性机构,但更看重自身对艺术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评
余丁:“衡量画廊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备代理制度,能培养出一批藏家和艺术家。”
画廊画家的“冤情”
明圆艺术中心在2005年投资250万元,与刘海粟美术馆联手举办“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按照明圆艺术中心董事长凌菲菲的最初设想,通过大展能够从中挖掘艺术新秀,与其签约,进行培养、包装。但是事与愿违,几个年轻艺术家全部谢绝。“现在的画家心态过于浮躁。”凌菲菲哭笑不得地报怨,“我们希望和这些‘好苗子’签约,购买他们3至5年内的创作。待到三五年之后,我们再投入资金为他们进行宣传、推出。但是他们却不愿将自己雪藏几年,觉得时间太长。”
像凌菲菲所说的这种情况,很多画廊老板都曾向记者说过。而一些画廊在签约新人方面遇阻时,另一些画廊也不是很愿意培养新人,因为花费时间金钱培养了一个画家,结果可能是最后被别人抢去了,不如马上赚钱来得划算。而以推出明星式艺术家为主体的沪申画廊艺术总监翁菱却表示:“培养新人并不仅是现在最缺乏的部分,这是一项永远要做的工作。”
在画廊为不能与画家签约而怨声载道的同时,艺术家也有自己的苦衷。画家陈家泠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成熟的条件和机遇,我只能从画廊中消失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家泠就在国外与画廊签约,回到国内后,国内画廊的行为却让他失望了。“很多藏家登门造访,有时都是几十万元的价格,我都一律回绝,让他们去找我的代理画廊。”陈家泠说,“但是画廊却没有给予我充分的信任,一直怀疑我与其他地方签约。一个艺术家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我断然不再和该画廊合作。现在我是自寻出路,没有画廊,却还‘活’着,而且‘活’得更好。”画廊与画家原本是一种合作关系,但是现在画廊与画家却常常成了“冤家”。
点评
余丁:“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拍卖市场的火爆,但艺术作品有限,那些有名的画家往往在利益驱使下直接进入拍卖市场,而画廊则普遍缺少好的作品和好的艺术家进行签约。”
无货可供的尴尬
在香格纳画廊中,画廊为每一位签约艺术家都准备了一本档案,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和参展获奖情况。这种档案不仅使画廊对艺术家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同时便于给藏家一个较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是画廊在培养固定藏家时所采取的一种良好举措。
但是,无法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成为众多画廊的通病。究其原因,就是各家画廊的藏品数量太少,有些画廊甚至没有藏品。没有足够的藏品,也就意味着无法培养一个相对稳定的藏家。据记者了解,作为上海顶尖画廊的沪申画廊,目前藏品价值也仅为几千万元。
但翁菱还是非常有信心地表示:“然藏品不足是一个劣势,但是我们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画廊做的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空间。投入上百万元进行一个展览,不是单纯的钱钱交易,藏家在这里进行收藏活动,也是一种对智慧和未来的挑战。”
正如翁菱所表现出的自信,上海很多画廊在经营时,对于藏家热爱艺术的行为给予了最大的肯定。“我不喜欢用‘投资’这个词,如果你真正喜欢一件艺术品,你就会去收藏,无论大小。”劳伦斯说。随着画廊与画廊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出现了某家画廊将优秀作品借给其他画廊展出的互补现象,这样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画廊藏品稀少的缺憾。
画廊作为中介机构,同样面对藏家和艺术家之间直接接触的困惑。对此,翁菱显得很开明:“我们经常会在展览期间搞一些派对,这时藏家和艺术家就会在一起进行交流。虽然,也许会有藏家越过我们直接和画家进行交易,但是我对此并不担心。”在翁菱看来,藏家、艺术家和画廊之间的诚信将会随着时间和画廊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达成。
点评
翁菱:“因为有一点很清楚,艺术家通过沪申画廊可以认识更多优秀的藏家,而藏家通过画廊可以接触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何乐而不为呢?”
人才奇缺成通病
画廊要通过展览、交流、宣传等包装形式,体现艺术品的商业和文化价值。但许多画廊工作人员却显得力不从心,劳伦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上海各大画廊的布展人员就这么几个,若几个画廊同时开展,就会看到他们疲于奔命的身影。一个简单的布展挂画框的就姑且如此,能挑起画廊重担的经纪人就更少了。
“人们涌入拍卖市场,除了冲着名家名画去之外,还因为消费者有一个看法,认为拍卖行的拍品经过鉴定师鉴定,拍卖师也持有证件,更加可信。”凌菲菲说。而画廊的这一职责体现在画廊经纪人身上。但是,目前所谓的画廊经纪人往往也是投资者,他们之前的身份是企业老板和藏家,如今一下子转到了画廊的经营者,“功力不深”、“门槛较低”等问题就暴露出来,也导致了劣质作品甚至假画横行,这也是为何一些画廊开出没几年,就又关掉的原因之一。凌菲菲说:“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东华大学的教授担任艺术总监,在职人员均从美院和相关专业毕业。”
现在唯一培养此类人才的院校仅有中央美院艺术管理系一家。余丁表示:“我们系培养了三届,每届2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在拍卖公司工作或自己开画廊。”
点评
余丁:“虽然现在艺术市场不断扩大,人才需求更大,但是我们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实在有限,没有能力再培养更多的学生。”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