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第四篇  青铜器的纹饰(二)

更新时间:2006-02-24 15:53: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9013

第二章  龙纹


    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按孔丘的解释是得夔一已足,而非为夔是一足的动物,实际上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象形。青铜器盉等熏上的立体龙的形象,从来就有两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体龙作为装饰的,则就有两足或四足,从无立体一足的龙,所以这里不采用夔纹这个传统名词。

    商代早期纹饰抽象,龙纹的形象不大具体,但是商代中期的龙虎尊,肩上的龙已很形象,有实吻和长颈鹿角,体躯蜿曲如蟒蛇曲尾。四半方尊肩部的龙为尖吻,有长颈鹿角状,鳞瓣更加形象,而且有兽爪。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龙在商代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种多样的。古籍中对龙的记载也是形象很不相同。侯家庄西北岗殷陵出土的中柱孟,能转动的中柱上有四条龙,分为两种角型:一是长颈鹿角型的龙,一是尖状的有螺旋转纹的龙,后者龙角的简形可以成O状,所以有这种角形和长躯的动物也是一种龙。今方彝器颈上有鳞节,非常生动,但这条龙却有一个虎头,是虎头型的龙。此外,还有曲折角状的龙。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龙的种类。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等,简述如下。

    爬行龙纹是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通常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各种不同的角型,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或作爪形,也有无足的,尾部常弯曲上卷。爬行龙纹在青铜器上大都作对称式排列,它是由各种不同角型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合成的形象。爬行龙纹中大部分的角型都与兽面纹相同,如内卷角龙纹、外卷角龙纹、曲折角龙纹、长颈鹿角龙纹、螺旋角龙纹和虑头龙纹等等,在先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此外爬行龙纹中还出现一种新的形式,就是长冠龙纹,这是取消龙纹头上的角而代之以凤的长冠,但它的头部还是兽头,还不是禽鸟的头,这种龙纹体躯较长,中间有一足或作鳍形,尾部分开向上下卷曲。长冠龙纹初见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中期。这种兽类的体躯也有类似鸟形的,大约是图案变形。

    卷体龙纹是龙体躯蜷曲的形象。卷体龙在前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蟠龙,龙头居中,体躯作圆形盘转,这种龙纹大多施于盘的中心,这是单个卷龙纹,也称蟠龙纹,盛行于商末周初;另一种龙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状,例如火龙纹的龙大多是这样的形状,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后钟的鼓部,也有类似龙的形状。

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这个名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据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者旋,两体交缠,称为交龙。有两龙相交,也有群龙交缠,发展成为极其繁复的形式。在青铜器上,交体龙纹的体躯比较粗壮的,旧称蟠螭纹;经过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旧称蟠蛇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双体龙纹。以龙首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旧称双尾龙纹。其实它的基本模式和兽面纹的体躯向两侧展开的规律相同,因为这种图案常饰在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而呈带状,使龙的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即所谓双体龙纹,实际上是龙的正视展形图。这种纹饰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两头龙纹是一条兽体的端各有一个龙头,旧称两头兽纹。在青铜器上,这种纹饰的体躯大多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条。在实际的主体物象遗存中,从未有过一身而前后两头的龙形,可能是两条斜角龙纹连为一体而成了两头龙,这主要是图案的变形现象。两头龙纹的两个头不相同听,或是一个是正面一个是侧面。简单的独体两头龙纹,大多见于西周中、晚期。缠绕式的两头龙纹则盛行于春秋中、晚期。

                  


   ▲X壶                       爱鼎                  蟠龙方壶

               

        ▲寝鱼爵                        双羊                 酗亚方尊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