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首都北京城市雕塑的现状与症结

更新时间:2006-01-16 10:37:3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编辑:沈飞 浏览量:3653

  一、北京城市雕塑的现状
  1、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的成就
  北京古代和近代雕塑艺术主要集中于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十三陵等古建筑风光旅游区。民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现代意义的城市雕塑建设并未形成规模。从1982年开始,城雕建设受到了卓有远见的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被认为是开创现代中华文明新纪元之举,将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现代文化遗产。首都北京的城市雕塑建设走入了健康发展轨道,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立了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机构
  1982年成立了北京城市雕塑规划组;1984年成立了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作为专家机构,专司雕塑翼翅规划和设计把关工作;1996年成立了首都城市雕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任正副组长,首规委、规划、园林、高等艺术院校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此后,又成立了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第二,制定了专项法规和建设规划
  1988年,市政府下发了《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暂行规定》;1993年,首雕委与首规委办公室联合制定了《北京城市雕塑建设规划纲要》。《纲要》根据首都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北京的历史文化,就城市雕塑建设原则、题材、布局、艺术质量、规划项目、实施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使首都的城市雕塑建设工作有了一个总的蓝图。

  第三,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雕塑作品
  经过建国近50年的努力,全市现已建设城市雕塑近400座,包括五、六十年代建设的一批很有影响的城市雕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农展馆、军事博物馆前的大型人物雕塑等,以及近年建立在西单文化广场、王府井大街等处的现代雕塑。其中三分之二是八十年代以来建设的。尤其是从1995年推出城市雕塑三年规划以来,大大推动了北京的城市雕塑工作,已有近百件雕塑作品矗立在首都的不同场所。

  从分布情况看,这些雕塑作品主要分布于公共设施广场、道路、公园、街道、学校、厂矿等方面;

  从质量上讲,有80%以上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建设水平,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造型,既有精细的施工质量、又与地区历史文化紧密相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从类型上看,大致分为四种,一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意义的纪念性雕塑,如长安街上新建成的雕塑“中国风”、“马踏飞燕”、“龙”、“蒸蒸日上”、“东方神韵”、“书”、“和飞”、“南极石”等,东城区的“129纪念碑”、抗战馆的“抗战群雕”、“铜墙铁壁”、国家体委的“奥运精神”、海淀区的“腾龙升空”、丰台区的“光彩纪念碑”、密云县的“拓荒牛”、顺义县的“焦庄户造像碑”、崇文区的“五女传信”等。二是反映历史和区域文化特征的标志性雕塑,如宣武区的“蓟城纪念柱”、密云县的“京华水源头”、大兴县的“绿海田园”等。三是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历史人物和当代英模人物雕塑,如毛泽东、李大钊、孙中山、屈原、鲁迅、时传祥、张秉贵、小萝卜头、崔大庆等。四是美化环境的园林艺术性雕塑,如通县的同心花园、西城区人定湖公园、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还有“和平”、“海豚与人”、“青春”、“四季长安”、“祖国的春天”、“腾飞”等位于街道、道路、广场的艺术雕塑。周围些雕塑通过凝固的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体教科书,对于增强首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增强首都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教育启迪广大人民群众,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从人类文化发展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考察,北京作为一个具有3000多年建成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城市雕塑现状不容乐观。   2、城市雕塑状况与其首都地位不相适应
  第一,从数量看,一个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政治性、纪念性和反映民族文化的雕塑。北京现有雕塑近400余件,与上海大致相当,如果加上古代、近代的皇家雕塑艺术品,数量也不过近千件。这与我们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人口上千万、市区面积1040平方公里的首都北京是很不相称的。前苏联,小型的园林雕塑和装束雕塑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数量相当可观。据资料统计,仅1967年,莫斯科市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修建了20座大型纪念碑。美国纽约曼哈顿,仅室外雕塑就有300多座,其中聚集了从十九世纪到当代诸多大师的作品。《北京城市雕塑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体现主要历史事件的雕塑,如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碑、五四运动、解放战胜利纪念碑等;体现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人物雕像,如对中国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雕塑等,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城雕数量严重匮乏,尤其现代意义的城雕,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从质量上看,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必须有长远眼光,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美的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城市雕塑作品中,确有一部分次品,如1982年至1992年建设的222座城市雕塑中有一些被专家认定为“雕塑垃圾”,占总数的27.5%。其中有40座是石匠制作的,9座是非雕塑人员制作的,2座是雕塑专业人员的作品,分布在区县内。据有关专家说,这些作品都是未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而自发建立的街道小品。

  第三,从体量上看,倘若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大型雕塑的基础标准,那么,至今,北京尚未有超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类似莫斯科的祖国-母亲、纽约的自由女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具有大都市标志意义的特大型和巨型的雕塑尚未在北京出现,而且在近期内似难出现。这与我们这个大国首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面貌不相称。

  优秀的大型雕塑往往在可观上折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文化氛围、历史风貌及地域特征。因此,世界著名的大城市都十分重视建设大规模的雕塑,如雕塑王国前苏联,大型雕塑几乎无城不有,百米左右的雕塑就有近十座,如莫斯科的“政府宇宙纪念碑”(100米)、伏尔加格勒的“祖国——母亲”(101米)、布列斯特市的“布列斯特要塞纪念碑”(100米)。法国巴黎的“凯旋门”,歌颂了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朝鲜平壤的“千里马”,以它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朝鲜人民前进;墨西哥城的一只叼着蛇的鹰停在仙人掌的雕塑,展现了墨西哥人民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荣历史,成为墨西哥国家的标志。这些雕塑具有最普及、最坚固、最持久的特点,对人们起着日久年长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发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可是我们与世界的发展水平相去甚远。

  第四,从题材上看,纪念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性的雕塑比其它题材多得多,规模体量普遍大于其它题材。但其中历史事件绝大多数为政治事件,历史人物绝大多数为政治人物,主题也是政治的。科学技术史重大事件,文化史重大事件几乎没有,科技人物、文化人物太少,相当数量的文化人物塑像也是兼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除马恩之外,外国人物仅几个。情趣性的幽默性的、文化意向的和高科技地位的雕塑数量太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政治性题材占主导地位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主导地位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或尺寸概念。

  第五,从布局上看,北京的城市雕塑按数量顺序主要集中于公园、博物馆、体育场馆、学校,少量在单位院内,而在广场、交通要道街道(包括街道绿地)的雕塑作品罕见,公园和边缘地区的雕塑数量大大多余城区,使人感到到市区中心除了纪念碑和纪念堂,几乎是城市雕塑的空白。

  第六,从艺术风格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体育场馆和公园。绝大多数还都是写实的。在今天北京人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空前提高,历史只是和人文科学知识空前普及的今天,以写实占绝对优势地位是有悖审美鉴赏规律的。

  可以对现状作出简单概括:20多年来,北京城市雕塑的城就是很大的,令人瞩目。但是由于我们起点低、经济能力不足、审美水平不高,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题材丰富化、艺术风格多样化、地理布局合理化,尤其是出现世界一流水平的若干杰作,这种局面远未形成。

  二、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的症结
  总结改革开放一流城市雕塑鉴赏的经验教训,比照有关国家和外地城市专家的经验,首都城市雕塑的症结主要是:

  1、社会意识浅薄
  城市雕塑建设远未获得整个社会的重视。绝大多数市民不关注城雕建设,新闻媒介对城雕工作地报道极少,更未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教育的普及工作。加之我国文化审美传统的深远影响,知识社会对城市雕塑的认识极为肤浅,一是仅仅把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筑的附属品,认为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花钱建雕塑是一种浪费,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和环境质量的建设,认识不到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二是仅仅认为城市雕塑是一种装饰的需要,而看不到它的经济价值,看不到城市雕塑是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中重要的文化要素和美学要素。市民缺乏对城市雕塑的鉴赏能力,审美水平低下,与其日益增加的对环境艺术的审美需求,与其日益增强的美化生活的精神追求相互矛盾。

  2、领导决策乏力
  由于社会认识的原因,领导对城市鉴赏也不能说是十分重视的。这里,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在于:首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工作极其浩繁,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得到高度重视,这不可能。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城雕建设?究竟城雕建设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有效?这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3、没有稳定的雕塑建设资金来源,经费严重不足
  资金是城市雕塑建设的保证。国内外许多大城市都有用于城市雕塑建设的专项基金。如美国自80年代以来,实行了“百分比建设制度”,即在公共建设经费中提出了1%,作为艺术建设资金。全美有30个州暨地区通过立法,确立了此项制度。我国上海、广州、深圳等市近年来也实行了类似的办法。上海市除了市财政每年为城市雕塑拨款500万元以外,还制定政策扶持城市雕塑建设。此外,上海市政府还投入专项资金兴建大型雕塑工程,如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龙华烈士陵园园内雕塑。广州市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广州雕塑公园。而北京市现在每年市财政拨款仅50万元,对于城市雕塑建设需要来讲,的确是杯水车薪,在政策法规上,也缺乏对城市雕塑建设的倾斜之举。在缺乏经费,又要建设的情况下,时常出现“量入为出”、“量衣裁体”的现象,难以保证城市雕塑的建设质量,甚至一些“雕塑垃圾”只好先建后废。城市雕塑的维护、管理就更跟不上了。

  4、市场管理混乱
  目前,城市雕塑建设市场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规则,在设计、价格、监理以及建设等方面,都缺乏科学、具体的法制法规,以至于存在诸如设计单位资格认证不严,设计价格五花八门,建设质量缺乏权威性的把关等等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那些“雕塑垃圾”,都是未经管理部门审批,未经资格单位和有资格证书的设计者设计,自发建立的“街道小品”。又如有不少优秀的雕塑设计方案,由于市场价格混乱,高出建设单位难以承受的限度,致使中途搁置,无法实施。

  另外,在承受建设工作中,部门、地区、单位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相互分割又相互牵制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如果我们要尽快改变目前首都城雕建设的局面,协调这些关系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工作。

  5、雕塑理论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缺乏对承受雕塑理论的系统研究雕塑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成果远远达不到世界水准。

  我国雕塑专业人才也不多。全国具有城雕设计资格证书的不过700余人,数量实在有限。但首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集中了一批专业雕塑人才,比哪个城市都多。然而由于首都城雕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太少,身居首都的雕塑家几乎全部在外地或为外地搞创作。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金钱点诱惑使不在少数的雕塑专业人才放弃了雕塑艺术家应有的艺术追求,生产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给国家经济和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整顿雕塑队伍,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任何工作,只要是社会性的,只要社会涉及面较广,就都不是小事,就是一项大工程。把城雕建设看作是一项大型的文明工程,道理在此。对于首都城雕建设相关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决策管理体制、创作与决策的相互作用、国民收入水平等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其中,我们认为,首要的还是认识问题,先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城市雕塑建设的问题,然后探讨如何加快城市雕塑建设的方案。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