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雕塑艺术的趋势 ——附关于建立世界雕塑公园的建议

更新时间:2006-01-06 15:41:17 来源:网络 作者:谭天 编辑:沈飞 浏览量:1856
谭天(广州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全球化”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西方紧接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在艺术领域,雕塑艺术的“全球化”成为其中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化”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说“全球化”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雕塑艺术的“全球化”与经济的“全球化”一样是当代活生生的事实,是中国雕塑艺术不可回避并最富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它将全面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雕塑艺术的现实与未来。在“全球化”语境下,可以粗略看出一种宏观上,矛盾发展的,涉及中外文艺的共同大趋势。而了解这一趋势,深入研究它,则是预测前景,制定中国雕塑艺术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

  在“全球化”语境下讨论,中国雕塑艺术“全球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概括地说中国雕塑艺术“全球化”的走向,在近现代美术史中,就是“中西融和”的历史进程。作为“全球化”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雕塑艺术的现代进程,包含着“雕塑艺术全球化”与“雕塑艺术本土化”的二律背反。
我们纵观世界雕塑“艺术全球化”的过程,在明确提出“全球化”概念之前,远观古代文明古国的雕塑艺术,例如:巴比伦雕塑艺术、玛雅雕塑艺术、印地安雕塑艺术等,近观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下,本土雕塑艺术的消解是“艺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尽管这是残酷的,但这毕竟是事实,也许还是某种带规律性的结果。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这是国人的幸运,但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国门洞开。中国雕塑艺术的单向西化是近百年中国雕塑艺术的主体走向,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本土雕塑艺术的西化;二是外来雕塑艺术的西化。

  一、 土雕塑艺术的西化

  1、雕塑教学的西化
  “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至今已成为全国高校雕塑的造型基础;色彩写生(水彩、水粉或油画)至今也成为全国高校雕塑色彩训练的基础;教学和创作已经基本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从古希腊到罗马米克朗基罗到罗丹再到亨利.摩尔为楷模的教学模式。现代抽象雕塑大量引进西方现代设计的“三大构成”理论。都可证明雕塑艺术教学的西化。

  2、当代中国雕塑大师的西方雕塑背景。
  各种机构、书刊推举的近百年中国雕塑大师的名单中如:刘开渠、王朝闻、滑田友、傅天仇等人都有学习西方雕塑的背景。较年轻的一辈更是接受着西化的雕塑教育。这些中国雕塑家的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雕塑艺术西化的深度与广度。并成为后起的中国雕塑家的学习楷模。

  本土雕塑艺术的不断丰富与壮大,是需不断吸收外来雕塑艺术的精华和营养。中国的北魏和盛唐雕塑艺术就是不断吸收印度雕塑艺术,伊斯兰雕塑艺术等多种外来雕塑艺术的结晶。也就是说本土雕塑艺术吸收外来雕塑艺术应该是多元的、多种多样的,不应该是单一的。遗憾的是。近百年来中国雕塑艺术引进和学习的外来雕塑艺术基本上是单一的,或者说是“全盘西化”的。

  西方雕塑艺术虽几经曲折,终究在中国生根开花普及结果,是中国雕塑艺术近百年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实。这是不是当代弱势文化历史走向的演进规律,并不值得争论。因为事物总是先成为事实,而且无数次的成为事实,才能成为规律。中国雕塑艺术近百年的西化过程是单一的,不可比的,也可能是随机的、偶然的,它不是哪位艺术理论家预言或预设的某种艺术理论使然。

  “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为中用” →“中西融合”,到现在提出的“中外一体”,是站在中华文化艺术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的一种态度的演化过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理论家,只谈“中西”两极,是因为西方雕塑艺术在这个时段处于强势,而中华本土雕塑艺术由于综合国力的原因,处于弱势。处于弱势的雕塑艺术总是目不傍视的盯着强势雕塑艺术,一方面是处于一种防守戒备的心态,随时抵抗强势雕塑艺术对自己的侵犯,以防强势雕塑艺术吞灭自己。一方面则是弱势雕塑艺术关注和学习研究强势雕塑艺术的优点,以便吸取其长处,充实和改造自己,使自己逐渐演变成强势文化。在这个阶段,弱势雕塑艺术是不会正视和重视同样的弱势雕塑艺术,例如在这100年中,中国雕塑艺术并没有出现学习引进印度雕塑艺术、伊斯兰雕塑艺术、非洲雕塑艺术的热潮,更谈不上学习和引进柬埔寨雕塑艺术、越南雕塑艺术、泰国雕塑艺术等外国艺术。

  如果当下的艺术理论家设身处地站在20世纪初期弱势文化的阴影下,辨证地看待前辈学习西方艺术时的各种言论和思潮,即算是“全盘西化”,也不一定都是错误的,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在腐朽的封建社会最后崩溃的时候,“全盘西化”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其最猛烈的一击。中国有“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一说,“全盘西化”即是典型的“矫枉过正”的事例。这是弱势文化过激反弹的超常表现,然而其以新换旧的精神内核和勇气还是有正面价值的。

  “全盘西化”也是中国美术理论界的传统之一,既然不能全盘否认传统,也就自然不能全盘否定“全盘西化”。

  总而言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中国的政治经济逐渐进入世界强国之林时,有政治与经济为基础,中国雕塑艺术也逐渐由弱转强,中国雕塑艺术在雕塑“艺术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有自己的位置,应该成为“全球化”艺术中的重要一员。既然要成为强势文化,就不应该忽视弱势文化,因此视野从“中西融合”转向“中外融合”,只有争取多极多元的“中外一体”,才能避免单向的“中西一体”。持“中外一体”之观念的艺术“全球化”,从整体上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是不可避免的,或许可以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今后演化的整体战略。至于保存本土雕塑艺术或“国粹”,只是“艺术全球化”中的技术或策略问题。雕塑艺术的“多元化”也只有在雕塑艺术“全球化”的进程中和对比中才有意义。一个民族的艺术,只有它是可以增长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它的增长只有成为人类文明财富的一部分,才不会在挑战中消亡。

  经过“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的历史过渡,“中外一体”应该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在新世纪的新趋势。中外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之间的共性却是人类文明交融的基础和主旋律,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岁月,这个过程也同样在进行。“中外一体”不仅包括“中体西用”、“洋为中用”、“中西融合”,而且还应包括“西体中用”、“中为洋用”,更重要的是将“西方”扩充为“外国”,“中外一体”还包括艺术中的“中非融合”、“中印融合”、“中埃融合”、“中柬融合”等等。只有这样中国雕塑艺术才能在不被西方艺术同化的同时,逐渐更具“全球化”特征,才能保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新世纪迎来新的繁荣盛世。

  二、关于建立世界雕塑公园的建议

  从“中外一体”的雕塑艺术理念出发,北京在21世纪前期的城市雕塑规划,可以先行建立一个“世界雕塑公园”,以具体的措施上扭转我们以往只望西方取经的目光。将雕塑艺术的视野放得更加宽阔,放眼五湖四海,放眼世界历史的各个阶段,放眼世界的几大文明。句特规划可以有几种方法:

  1、可以按世界地理五大洲的位置划分来选择雕塑艺术样品。
  2、可以按世界各国的特点选择。这样选择会更丰富,但有可能有重叠和重复的问题
  3、可以按世界历史进程的方法选择。例如从原始社会的雕像,到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始雕塑;再到古希腊、古罗马雕塑;文艺复兴艺术雕塑再到玛雅艺术雕塑、非洲艺术雕塑、印地安人雕塑再到西方现代雕塑、拉丁美洲,最后到欧洲、美国的当代雕塑等。

  实际操作时这三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或许以世界历史时间为纵坐标,以世界地理位置为横坐标,选取纵、横坐标的交叉点为重点来选择雕塑艺术的样本,可能会更周到和更有代表性。

  关于“世界雕塑公园”的位置,本人认为有几种可能性可供选择:

  1、 是在2008年奥林匹克中心附近,单独划拨一块地方集中摆放,届时可根据提供土地的地形地貌再进行整体的环境艺术设计。这样做的优点是便于管理,便于游人参观游览。
  2、 是在2002年奥林匹克运动员村,根据各国运动员的住所,安放与之相适应的雕塑作品,例如在欧洲运动员村安放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在阿拉伯国家安放埃及艺术雕塑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随意和自然,为2008年北京奥运服务的意愿和目的更明确。
  3、 可以是上面两种方法的合二为一。也就是将“世界雕塑公园”放在运动员村的中央位置,四周为运动员宿舍。这样布局的优点是雕塑比较集中,缺点是运动员村太分散了一点。或者是将运动员村放在中央,“世界雕塑公元”从四周将其包围起来,这样布局的优点会更多一些,运动员村便于集中管理,雕塑作品不拥挤,不会互为背景,可以有独立的景观衬托。缺点是占用土地面积会太大。

  总之,在明确“中外一体”的艺术理念的战略意义的基础,由中国建立一座“世界雕塑公园”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恢宏大器的艺术风度和胸怀,也更能体现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政治抱负和艺术抱负。“中外一体”的艺术理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大有前途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