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雕塑意境的探寻 ——公共景观雕塑创作有感

更新时间:2006-01-06 15:30:10 来源:网络 作者:黄文宪 编辑:沈飞 浏览量:1299
黄文宪(广西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教授)

  诗有诗意,画有画境,雕塑的意境如何产生?特别是公共景观雕塑之意境如何创造?值得我们环境艺术设计者、雕塑家共同来探寻。

  前时游览四川大佛,隔江远望:只见大佛是大山肚脐之一点,山形似卧佛;佛隐于山间。天然的卧佛山形与人工的坐佛造型相得益彰,一坐一卧,一抽象一具象,共同构成了一种神奇的意境,正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工造物”的思想。乘船近望:山形隐去,石佛巍然,气势庄严足以威慑人心,造成这一景象的是超人的尺度和巨大的物质感,马克思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实体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上得岸来,站在大佛的脚板上,抬头仰望:只见佛眼微睁,半开半合,全然一派冥想的意态。十五、六个人不及佛的一个脚面,使人想起《西游记》的典故: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竟跳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此时此地思绪万千,领悟到人生的无奈,宇宙的无限,佛法的无边……乐山大佛——这座古人创造的艺术杰作就这样由远至近,吸引我们的目光,激发我们的感受,触动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联想到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哲人的思辨,神话的典故……且因人而异的展现出无穷的超然物外的内涵和意境。

  由乐山大佛雕塑意境的产生,不禁想起游览美国纽约自由女神雕塑给我的另一种感受,游览的程序异工同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首先是隔河远望,然后是乘船近望,最后是上岸仰望。正是由于这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动态的“三望”,让我感觉到其意境的步步展现和深化,层层引导和推进的结果,使雕塑和观赏者也就是物和我作为美学的两个互动因素都得到了升华。作为被观赏者的“物”——雕塑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表达的寓意超凡入胜,前者寓“慈悲”是大佛的德行,足以镇压洪水为民造福;后者寓“自由”是女神的旨意,人类奔向光明的火炬。可以说两者都运用物质造型达到了精神显现的目的。作为观赏者的“我”——即本人臣服于雕塑所营造的境界,受于眼,感于心,欣然接受造物的景观,以至象由心生,境自意出,物我两忘,互相观照。体会到崇高感获取之后的快慰,其后表现为心中意象得到印证,物造的意境得到超升。

  仔细想来,雕塑意境的产生,特别是公共景观雕塑意境的产生,似乎有一些内在的因素互有关联着。认真琢磨,我以为有四个条件必须满足,又有三个视距指标应该研究。四个条件包括:

  其一、主题的确定,这是公共景观雕塑成功的关键。乐山大佛的主题是坐镇江流的石佛,自由女神的主题是象征自由的女神,这都是人们精神慰藉需要的崇拜物。大水横行淹众生与洪荒,立佛一座镇压河妖,是民心之所系;专制横行至万民于暴政,立神一尊象征自由,得人心所往;这两者意境之成功,主题选择和确定是关键的第一步。

  其二、位置的认定,这是公共景观雕塑成功的指标。乐山大佛的位置选在青山环抱,在卧佛状的山体中之肚脐位置,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把偌大的山作整体考虑平衡于一点,着实不简单。倚山临江的位置,又应合于中国人信奉的风水学说,从理法的角度,从天时地利的因素来考虑都有独到的过人之处。自由女神的位置,选在密西西比河出海口的小岛上,面临大西洋过往的航船,背后是纽约整个城市建筑的轮廓,当时建造塑像的历史背景是欧洲各国的人民不堪专制制度的压抑,纷纷乘船逃离家园,奔向新大陆。当他们自大西洋越洋而来入到河口时,自由女神高擎火炬的姿态,无疑给人们心灵上无比的安慰。位置的认定使其主题的意指更加明确,同时自由女神的塑像又成了纽约城市环境的一个砝码,平衡了对岸过于拥挤的高楼呈现的沉重感,稀释了整个城市的空间密度。

  其三、体量的选定,这是公共景观雕塑成功的要素。乐山大佛采取坐姿,约四十米高,头长八米,在江对岸,其端庄大方比例均称与山体浑然天成,据史记载,当年建造时上有楼阁,现在倒好,楼阁已毁,大佛可以仰望长空,呼吸云气,恢复初此的原始气势了,这就印数证了雕塑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说。风雨侵蚀留下的历史斑驳更增添了其神圣肃穆的气象。自由女神采用立姿,包括高举过头的火炬加上台基总高约九十米,她独立于江岛之上,仿佛拔地而起,显示出卓尔不群的崇高感,有一种呼唤人类向往自由的力量。当年确定体量尺度都是经过艺术家仔细推敲的,这其中还有工程师对整个结构构架的精密计算,体量过小和太大都不足以适应这样的环境条件。

  其四、材料的敲定,这是公共景观雕塑成功的锁匙。乐山大佛凿山造像,山佛一体,是一个聪明理智的选择,千年顽石出自水火,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永恒留下了注脚。当然大佛的材料不算上好,营造者考虑了雨水的冲刷,植物的破坏,修建了导水的孔洞,消除了隐患,实现了技术与造型的结合。自由女神屹立在海口,有大洋气流风暴的侵蚀,有地震洪水泛滥的灾情,设计者除了采用抬高的岩石基座外,还用整体的钢结构骨架造作成上部雕塑的中空体量,以使下重上轻弹性受力,外部则用几十万块青铜片焊接成形。最后,艺术效果与技术条件互相支撑,终于成全了举世无双的艺术杰作。

  以上所述的四个条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选好了题材,选对了位置,选准了体量,选定了材料,才能顺利地把雕塑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根据我的观察分析,大型公共雕塑的意境形成,对观赏者审美感情有积极调动作用的三个视距指标是值得加以探讨的,我这是把它定作三点,即远点、中点、近点,这是有前文的“三望”引伸出来的。

  远点——距离与雕塑高度以约10:1左右,大型公共景观雕塑在此视距中要能使观者取其势,也就是看到雕塑的轮廓和动态气势,乐山大佛和自由女神看得清大体轮廓,正是此视距。

  中点——距离与雕塑高度以约3:1左右,在此视距中,雕塑能使观赏者取其形,也就是能较全面地把握雕塑形体及表情神态,这是观赏雕塑最合适的距离,大佛在此距离中是最完整的。

  近点——在10米内外为宜,此视距中雕塑的各个局部都变化完整呈现,能使观赏者取其质,也就是体察到工艺技巧的肌理美感。只有前者,没有后者,都使人有意犹未尽的感慨,这与赏画“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的道理是一样的。自由女神在此视距中独有的斑驳铜绿和色彩显示了肌理美感。

  这些视距指标,在我们从事城市具有标志性的公共景观雕塑设计中是必须考虑的。试想:一个设定为10米高的公共雕塑,在100米的距离仍不见踪影,其位置的选择和体量的塑造一定有些缺憾,在30米的距离,人们不能审视全貌和整体,有理由怀疑其动态平庸,或细部琐碎,在四米以内仍引不起人们对其工艺技巧的观赏、体察、琢磨的欲望,一定是工艺极差,令人不悦的。

  《水自天来》、《帆影碧空尽》是本人创作的公共景观雕塑方案,其中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首先,我从主题入手构思出造型草图,然后通过位置的选定,调整修正了原来的环境设计,使其恰好定位在大路的终点处大海的背景前,接下来是体量的认定,在现场反复观察及经过对周围建筑高度路面宽度的计算后,设定为总高十二米,最后从两个方案中取其一、将《帆影碧空尽》方案作为首选,再从色彩、质材、肌理、动势中研究探讨,最后又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声光技术运用中吸取精华,力求使其无论白天或夜晚都有良好的效果。可以设想:在长空大海的映衬下,在喷泉和灯光的配合下,这一公共景观雕塑是别开境界的。

  创造意境确非易事,特别是大型景观雕塑作为由环境、工程、美学、人文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艺术品,要创造独特的景观意境,更非易事,但这是我们应不懈追寻的目标。“语不惊人誓不休”,本着这一精神,研究古今中外成功的艺术作品,启迪我们的创作思维,应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