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雕塑-城市的灵魂

更新时间:2006-01-06 15:27:54 来源:网络 作者:于化云 编辑:沈飞 浏览量:1445
于化云(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1、城市中的艺术光华

  城市设施首先满足功能的需要,城市雕塑是城市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城市灵魂的艺术。城市雕塑是公共交流的艺术,雕塑家与材料的交流产生作品,雕塑与环境的融合丰富景观,城市雕塑与广大观众的交流陶冶情操。

  一个城市建设的成就,当然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状况不仅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同时能够给予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独特的功能。 刘开渠大师论述城市雕塑时说:“屹立在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者浮雕不分季节,不论昼夜,总是默默的放射艺术的光华。”“它既可以歌颂革命的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的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不仅可以用革命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可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代文化,一座城市的标志;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宜磨灭的足迹。”

2、城市雕塑要满足两个环境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公共性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众欣赏。一件好的城市雕塑必须满足两个环境,一是自然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等,二是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

  雕塑是同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摘自《中国雕塑史》)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有着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但大多建设在宫苑、寺庙、陵墓等处,为封建帝王和宗教服务。雕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认为雕刻为“雕虫小技”。

(1)人文环境与城市雕塑定位
  人文环境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一个地域的历史文脉,小到雕塑安放地人们的文化层次,心理承受能力,精神需求的趋向等等。城市雕塑从精神文明来讲,对人会直接起到教育作用和导向作用。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城市雕塑发展的前提。城市雕塑的建设速度和规模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个没有得到温饱的民族不可能花钱去建设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直接引导社会的文明进步。城市雕塑发展的轨迹证明,社会需要高尚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城市雕塑艺术精品。

(2)自然空间环境与城市雕塑定位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环境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追求。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环境,营造了城市广场、街道、绿地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雕塑在环境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任何一件雕塑作品的诞生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要依据环境景观、历史文脉、设计人的创作动机、甲方的建设意图有机的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个过程是多方位交流的过程,既不能简单的迎合甲方的命题,又不能迁就作者所谓的个性语言,既要考虑自然空间环境,又要考虑当地人们的心理需求层次。

  长安街体现中国政治文化的形象大街,城市雕塑建设定位在“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在长安大戏院前以京剧脸谱设计了《中国风》雕塑,西单文化广场树立了风筝沙燕造型的《蒸蒸日上》雕塑,在国际金融大厦前塑造了立体的一笔草书《龙》字雕塑等。长安街的城市雕塑以民族的、民俗的,体现地方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立意上。

  王府井大街的城市雕塑建设定位在“历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合性”。已新建城市雕塑15座,其中一期完成五座,二期完成三座,三期工程正在进行的是7座。王府井南入口70平方米的《王府井》大牌匾,全部表现的是在王府井大街的北京老字号。大街在施工改造中发现了一口井,在历史文献上有记载,由雕塑家设计了一个盘龙艺术井盖,镌刻上文字,古色古香。东安市场门前设计了三组反映传统生活的雕塑《逝去的记忆》。王府井城市雕塑的建设创造了商业与文化艺术的成功结合。

  实践证明,城市雕塑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地域标志,所以城市雕塑的选题要有准确的定位,雕塑在设计之前,要研究历史,研究环境,研究空间尺度,研究人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3、北京雕塑发展历史和地理坐标

  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有两条明显的轴线,历史轴线和地理轴线,两条轴线形成的坐标,清晰地表现出北京城市雕塑乃至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轨迹,这条轨迹又在长安街上。下面沿着长安街回顾雕塑发展的历史。

  北京建国53周年了,城市雕塑与共和国同时诞生。在建国的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下午五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宣告雕塑艺术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成为公共艺术。

  建国五十年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十大建筑的代表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建筑装饰雕塑的建设;大跃进在中山公园建设的“劈山引水”雕塑等等。

  六、七十年代,东单公园的工农兵塑像,沿长安街各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毛主席纪念堂周围的群雕塑像。

  八十年代之后,城市雕塑蓬勃发展。1982年3月党中央批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雕塑建设的建议》,城市雕塑的概念得以确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八十年代初,北京的城市雕塑在“边边角角练兵”,最初在正义路等处建设了少有的几件雕塑。

  八十年代中期在复兴门建设了“和平”、“海豚与人”,中山公园建设了“孙中山”先生塑像。

  1999年,国庆50周年,长安街,王府井大街建设了一批新的雕塑。

  2001年在王府井大街举办了“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

  2002年在长安街延长线石景山路2号成功建成北京国际雕塑园。

  综上所述,在长安街城市雕塑发展有着各个时代的轨迹。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