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上海市面上领导在听取城市雕塑发展工作汇报时提出城市发展“没有绿化不行,没有雕塑也不行”,并且身体力行注重城雕发展时又提出“要多出精品”的要求,这是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的强大,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和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如购房讲环境,在有些居民小区内的好环境,其中包括雕塑的配置扎形成高品味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前不久上海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展”(国宝展)所出现排长队参观,为了欣赏“清明上河图”还继而在画幅前排队数小时,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精湛文化的需求,时代需要精品,人民需要精品。
改革开放以业,我国已建立为数可观的城市雕塑,雕塑艺术也一改过去的单一模式,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并且,国家总的形势鼓舞人心,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但是优秀的精品力作为数不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毋须多言,雕塑家要提高自己艺术水平,精心创作这是出精品的首要因素。另外雕塑本身从艺术体裁来讲要经得起时代考验,要具有永恒性。在具体创作时除了掌握好与环境协调所需要的体量空间、材质等条件以外,它更具备重要的品质,即雕塑所拥有抒发所在区域的人文、历史和精神风貌及其雕塑语言能够表达、善于表达的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完美艺术造型,这些都是城市雕塑中更应强调和追求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提倡“创新”的基本理念。否则,就会落套于目前某些雕塑只是摆弄几片何形状的凑合,或者是加些冠以“明珠”、“太阳”等美名形体构成。这种缺乏生活感受所进行枯燥无味形式主认雕塑创作,是与上述创作精神背道而驰,实乃雕塑创作之大忌。 当前,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雕塑往往被市场左右,雕塑家大部分创作处在受口号式的主题、时间等条件限制,影响雕塑创作深入的发挥。这里面存在单靠雕塑家的努力难以解决的客观原因,因为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毕竟是这几十年的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还不可能了解雕塑艺术创作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创作周期,从构思到雕塑成品最后完成,又需要相当时间的分阶段制作加工等,这种雕塑创作规律往往得不到尊重,而这样的状态看来一时还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除了我们在可能范围内争取条件以外,是否值得思考另一个问题,即改变我们“等待”应征的状态,提倡“主动出击”创作准备,那就是抓紧时间,多种累一批作品,这对每一个雕塑这样的感慨,“眼下是只愁没有好雕塑的年代”,这既是给雕塑家的激励,更是时代赋予的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多出精品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时刻留发生在眼前的一切变化,即可以得到创作激情,多准备些内容广泛、艺术形式多样的好雕塑品,为装缀城市主动做好准备。总之,提倡更加主动投入雕塑创作研究和实践,这既可累积创作经验,并为出精品创造必不可少条件,这也是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市场大潮中雕塑创造必不可少条件,这也是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市场大潮中雕塑家应为社会作贡献,主动地创作些为社会所需要的精品力作。
城市雕塑建设需要规划领先,这已是多年来许多城市雕塑发展的一条工作原则。但是,雕塑规划的前瞻性和落实得如何?这确是值得回顾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必须看到,这些年来我国城市雕塑基本没有摆脱为城市环境“补白”的局面,所制定的城雕规划没能与城市建设同步,没有完全纳入城市建设中统一规划,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城市雕塑纳入城市规划可分三个层次。大型雕塑对城市景观起着重要作用,在总体规划中应确定其位置和规模。如纪念性雕塑群或者重大内容标志性雕塑,需要大手笔的环境设计,要创造与主题雕塑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形成雕塑环境的前奏、层次与高潮才能有强烈的感染力,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一切在总体规划中就应预先制定。我国有许多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在有关景观规划与城市空间艺术设计的专项规划中,已考虑了城市雕塑的内容,这给城市雕塑合理布局提供了根本的保证。第二第三层次是在城市设计与建筑单体(或园林绿化)设计伊始就把雕塑考虑在内,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这三个统一也是关系到精品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否则,即使事先有雕塑规划设想,因为没有与建设同步,同样会产生待工程全部完工后, 再找一块空地“补”一座雕塑上去的被动局面。
现在,我国有许多城市编制了雕塑规划,按规划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大项目都比较好的按艺术创作规律办事,取得了可喜成绩。我以为雕塑规划至少有两大作用:一是雕塑布局更加合理、更全面;二是为规划提供了设计条件和设计思路。事实证明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树立的雕塑,无论是设计条件和设计思路。事实证明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树立的雕塑,无论是大环境、小环境都是十分协调,所要表现的内容一目了然,社会效果也十分明显。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外滩综合工程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及青岛沿海十里长街等等,都是在规划领先前提下进行雕塑建设的,不仅定点,而且雕塑尺度、质材艺术表现等都是与环境一起设计,按照环境艺术规律进行雕塑创作,保证了雕塑作品高质量的完成。
前几年,我曾对我国雕塑艺术教育要求改革写过文章,其中从雕塑艺术语言的把握上,我提出目前所进行的基础教育实质上还是沿用三十年代西方学院派侧重的技法教育。经过几十年的雕塑艺术实践,也越来越体会到雕塑艺术语言的表达,绝不只限于技法完美所能包括,相反,雕塑技法只能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已,她更为精锐的内核,应该是雕塑家通过艺术塑造所抒发出作者的审美和造型能力同时,更要有意识的去诱导学习者对美术灵感诱发上去,特别要注意艺术规律中最忌讳的太理性化所带来的影响感情发挥的缺陷,从而保证初学者对艺术灵感的发生时产生的火花创造空间,使其对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中雕塑语言有基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这些年来,我国雕塑之所以往往停留在艺术表现平平、缺乏激动人心的美感的状况下,我以为归根到底毛病就出在这里。因此,雕塑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新时代需要大量精品力作的今天,人材培养走什么样的合理科学的艺术教育的道路,显然也是时代要求我们考虑的课题。随着经济发展,雕塑教育也不能只局限于泥塑训练单一品种,明摆的事实是雕塑语言形成其中一条是质材的运用,所形成的美感绝非泥塑所能代替。 所以当代雕塑为什么往往让人感觉有气无力,我想单一的只会泥塑习惯带来的影响是否也有关系?总之,对于艺术美的理解尤其是三维的雕塑艺术,应该让我国雕塑家具备熟练驾驭各种材质的运用,这也是出现精品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而这就要从雕塑入门就得培养。
此外,作为环境艺术雕塑,后备力量的教育同样要注重对环境认识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全国美术院校多年以前大多开设了建筑设计、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课程,但大都只是一般上课,还缺少进一步进行实践的锻炼,以使他们真正从知识的掌握和感情上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欧洲许多美术学院雕塑教育,从低年级起就要求学生认识环境,在环境中构思,寻找雕塑尺度和艺术表现,到高年级还要制作环境,从中获得作品创造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作为美术“重工业”的雕塑艺术,既然关系到方方面面,那么有关方面的关心、参与,无疑对推动雕塑事业,特别是精品力作出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很重要一条是扩大宣传,特别是有关方面的部门和领导,让他们了解和掌握雕塑艺术发展规律,是提供雕塑发展更大活动空间和条件的有力保证。这二十几年来,应该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不只是为城市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从一个偶面刻画出今日之中国生机勃勃的发展势态,这些也正是时代需要的作为雕塑公共艺术特性,在融入环境中所震发出来的时代强音,起到了为雕塑艺术服务于社会,能记录时代的最好宣传。但是,这样精品雕塑不多。希望能有自己的雕塑刊物,这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它扩大影响,同时展开学术讲座对一些作品进行回顾和总结,包括对如何出精品和防止雕塑泛滥等问题,以及目前雕塑建设有些诸如策略、制度等问题进行探讨,而这更需要方方面面人士关心、参与。总之,我们面临最好的历史时期,要尽一切努力为多出精品的加倍努力。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