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用艺术拨动心弦——采访日记二则

更新时间:2006-01-05 15:27:35 来源:《雕塑家通讯》 作者:李丹 编辑:dafree 浏览量:1676
2004年12月26日,当世界各国人民都在准备喜迎新年的时候,印度洋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卷走了25万人的生命。这是一场人类的大灾难。海啸发生后,我国各界踊跃开展捐款赈灾活动。听说北京雕塑家魏小明和萧立参加了由中国企业家组织的印度洋海啸赈灾义拍会,记者立刻联系采访,但他们都是大忙人,约了几次,最终还是不得不分别采访。

  4月1日晴

  和煦春日下宁静的中央美术学院校园里,雕塑家萧立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拍卖会的情况吗?

  萧立:海啸过后没多久,中华慈善总会、《中国企业家》杂志社联合部分知名企业家、艺术家及各界精英共同发起了“爱心中国义拍活动”,将私人藏品、作品进行义拍,所得款项连同万元一人的竞拍现场入场费全部由中华慈善总会捐助给印度洋海啸灾区。拍品中有具有特殊意义的创业纪念物,捐赠者希望能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激励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受灾国家人民,化悲痛为力量,重建家园。

  记者: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加这次活动的?

  萧立:收藏过我作品的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总裁王中军先生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有这样一个活动。我一听,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立刻就同意了。

  记者:您又是如何选定捐赠作品的呢?

  萧立:我送去义拍的是我大学期间的一件作品——《人与土》。那年我去西藏采风,一个黄昏,我正站在拉萨大昭寺外看风景,忽然看到一个瘦瘦高高的藏民向大昭寺“走”来,他匍匐在地,虔诚地磕着长头。经过漫长旅途的跋涉,此时的他已经是衣衫褴褛,上身几乎赤裸。但是,那只最宝贵的有宝石镶嵌的八宝盒却依然牢牢地背在背上。当时天气很冷,在那一刻,我的思想仿佛凝固了。这个场景使我非常震撼。于是,我用默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做成了这件作品,后来得了奖。当王中军先生问我哪件作品适合捐赠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它。

  记者:是因为您觉得这件作品的寓意与海啸之间有某种联系吗?

  萧立:我想,应该是有一种潜在的关系,也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直接感受。

  记者:您觉得做这件事对您自己有什么意义?

  萧立:我感到很欣慰,自己从事艺术多年,不但是想创造美,而且希望能承担一份社会责任。能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为慈善公益事业出份力,确实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作品是由国内著名的嘉德拍卖行拍卖的,有人收藏自己的作品,也是对自己的肯定。这样看来,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实际上,艺术家不应该总躲在象牙塔里,应该关注社会、关注公益事业。我只是有幸能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我想,所有的艺术家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也都会这样决定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4月8日小雨转阴

  春日的北京一反常态,连续高温过后,竟突然下起了一场“冰雨”,小小的冰碴敲打着车窗,已具“初夏滋味”的北京骤然生出了一丝凉意。为了采访在海啸义卖会上慷慨捐赠作品的著名雕塑家魏小明老师,我辗转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穿过两道密密丛丛的花草,魏老师打开了一道普通的防盗门。

  门一开,满架大大小小的雕塑便涌入眼帘。接过魏老师递过来的热茶,在这透着“天光”的工作室里,我开始仔细观赏每一件雕塑。也许艺术家在提及自己作品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谈。我每在一件作品前驻足,魏老师都会热情地讲解作品的来历和艺术构思。

  一个长着翅膀的少女引起了我的注意,超脱了西方天使写实翅膀的经典形象,身着轻裙的少女立在一把被蛇缠绕的剑上,错落的翅膀并不显得怪诞,反而给人优美、畅快的感觉。“这是非典期间我为歌颂医护人员做的天使形象。构思作品时,在我脑中勾画出了一团优美的线条,这些流动的线条贯穿在作品里,抽象的像一抹轻云。傍晚的天空中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流动在少女的衣服里,形成一双翅膀,起伏变化,我把它叫做‘人间天使’。基座是国际卫生组织标志的变体。这个雕塑我做了两件,把它分别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其实,我还做过一个天使的形象捐赠给了肿瘤医院。那是几年前我父亲得癌症接受治疗的地方,父亲在那里受到了很好的照顾,我对这家医院很有感情。”

  听到魏老师曾经捐赠过如此之多的作品,又想到这次为海啸赈灾义拍的《风中白杨》,我不禁问道:“作为一个业内知名的艺术家,您的作品有很多人愿意出高价收藏,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放弃高额的回报,把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作品无偿捐献出去呢?”

  “我觉得雕塑家和公共艺术家是有很大区别的。雕塑家只要把自己关在工作室中,埋头表现自己的内心就行了。可是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家,他要受到大众审美的约束,在表达他内心对美的感受,美化环境的同时,去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爱心。所以,我的作品在作为私人收藏品的时候是有价格定位的,但作为公共艺术品时,对于真正需要它,但又支付不起费用的,我会选择捐赠的方式。这次义拍的《风中白杨》是用艺术的方式达到帮助别人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正是由于魏老师对艺术有这样的理解,才会有北京丰联广场上他那《爱心使者》的构思吧——在一个花盆上,立着一个优美的少女,少女手中的树叶间一股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涌出,会聚到她站立的盆中,汇成洪流。在她的身旁,有一株象征生命的常春藤在向上延伸,茁壮生长。这就是魏老师所推崇的“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吧。

  采访结束了,当我重新翻看采访记录,发现两位艺术家虽然有着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艺术经历,但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对艺术真谛的理解是那么的相似。他们以艺术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