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玉雕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05-12-07 12:41: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6339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专家们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因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所以只有族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双凤耳玉璧                  玛瑙蜻蜓把洗                       玉杯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为玉具如玉刀、玉斧、玉针。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的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理的玉冥器、玉佩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凤、玉鹤。而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历夏、商、周经秦汉到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在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理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庆簪,玉钮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子、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他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缘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玉器的起源

 

中国玉器精湛无比,源远流长,已有近万年的辉煌历史。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以及7000年前南京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择石头制造工具的过程中,逐渐有意识地把玉这种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从而揭开了中国玉石文化的序幕。

在距今4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石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此时期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红山文化的玉器特征

红山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赤峰红山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在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吉林西部等地,迄今6000年左右。红山文化玉器数量大、品种多,代表了当时北方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的玉器的玉材多为蛇纹石质岫玉,少部分为透闪石软玉(河磨玉),硬度4—6,呈油脂光泽,有黄绿色或淡黄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红山文化玉器以动物和圆形玉器为主,精巧而传神。这时期的先民不仅对玉材的优劣有选择,而且追求玉器对称、静态感和稳定感,玉器表面打磨平滑有光泽,具有较高的审美观。红山文化玉器主要用于祭祀、随葬、避邪,同时象征权利和宝贵,表现图腾崇拜和习俗艺术,玉器也蒙上神秘色彩。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分为三类:一为装饰品类,最具代表的有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佩、玉环、串饰等;二为写实的动物类,此类佩玉和艺术品最多,其中有鹰、鸹、燕、蚕、鱼、蝉等;三为超现实性具图腾意义的玉佩类,最具代表的有玉龙、猪首兽、猪龙形兽等。

总体来说,多数红山玉器体形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多为抽象图案。一般多着重大块面抛光,仅在眼、口部做精细雕琢。器型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多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莆形钝刀状。琢制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刮削效果的沟槽;后期才在隐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玉器的工艺特点是平整、圆滑、细腻。

 

              


    ▲玉龙                     ▲玉猪龙(红山文化)           ▲玉猪龙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