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静悟传统 激情创造

更新时间:2004-12-14 0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3134
静悟传统 激情创造

何鄂

传统是什么?
     辞书上一般注释为:“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可以供我们借鉴,可以给我们启示,可以继承和发展,惟独不能一概否定,因为那是前人的足迹。
     我从事雕塑事业近半个世纪,领会到:“传统就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将成为明天的传统。我们现在说学习传统,就是学习前人的创造。介绍古文化,要有临摹,研究古文化,也离不开临摹。临摹是为了研究,但我们今天学习传统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摹古而摹古,学习传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灿烂文明,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积累沉淀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几千年的人类智慧结晶。而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能够看到的,只能是高山一隅,我们在一生中所能学到的
     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那么,怎样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领悟文化遗产中传统的精髓呢?又怎么才能使这些精髓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智能与体能,进而激发出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呢?我这里正是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来讲述关于传统与创造的话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命运之神将我带向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这是我一生中巨大的福份。十二年的熏陶和离开敦煌之后对敦煌艺术的无尽回味,竟奇迹般地改变了我雕塑的后半生,甚至可以这样说,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自我。
     这是一个漫长的化生过程,是从无知到认识,到领悟再进入顿悟的心路历程,它整整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要虔诚地感恩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敦煌莫高窟,正是敦煌彩塑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将我一步步引向艺术的殿堂。催我奋发、觉醒的,正是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历代艺术巨匠智慧的结晶。它们静静地屹立在民族艺术之林,并以巨大的推动,呼唤着一个民族新的未来,我幸运有这样的机遇,能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由此孕育了我创造的生机。
     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我经过了这样几阶段:
     最初,我是忠实临摹敦煌塑唐159窟菩萨像、唐197窟菩萨像、唐194窟天王像。临摹时全神贯注,做那一件只看那一件,仔细比量,运用专业技能与基本功,精心塑造和彩绘,力求摹制品与原作一模一样。
     第二阶段,在临摹中,不仅用眼睛观察,开始用心观察,用脑思想,竟有了意外的发现和收获。这是在几年后,我接受了临摹唐194窟第二尊天王的任务,休息中,下意识的将这尊天王和过去临摹的那一尊天王对照片着看了几个来回,从偶然发现两身天王一处、两处、三处不同,引起了我寻找二者变化的浓厚兴趣,竟然使我发现了两身天王有十三处完全不同。这十三处是:神情,一怒一笑;肤色,怒红笑白;头顶,一帽一髻;胡须,一无须一红须;甲胄的领口,一向内弯一向外弯;肩部,一饕餮一翘角;胸上部,一圆边一云头;胸正中,一皮带一绳带;腰部,一皮带一绳带;腹前,一云头一扁方;锁子甲下摆,一前面开口一前面无开口;裤腿,一裹叠一散开;足腕,一平卷边一百褶边。这样精巧的处理,显然是技艺超群、聪明过人的雕塑工匠经过周密推敲后完成的。我想,在当时,他们只能在三个有限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活动:一在宗教规定的题材范围内,二在有限的佛翕内,三在固定的位置内。这三方面的限制,对塑匠的创造才能是一种难以突破的束缚,但聪明的巧匠正是在这三个有限的范围里,施展了巨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竟使两身同样动态、相对而立,间距不到三米的天王,产生了类型不同、神情不同、个性不同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和佩服!
     由于突破了对两身天王的比较,我兴致大增,又对天王所在的唐194窟整铺塑像作了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我注意到塑工们从造像的安排、人物的处理,到色彩的变化、解剖的运用等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造像安排得体,有主有从,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人物处理适度,有张有弛,有紧有松,有刚有柔,有动有静,相互穿插形成起伏和对比;色彩变化斑谰悦目,人物肤色有红有白,红白交错,相互衬托,变化多样;解剖运用恰当,据年龄、性格、动作、神态决定肌肉更加突出。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主体造像的感染力,但造像相互之间却又十分协调,把九身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神态的造像自然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
     这一洞窟中精妙之笔,还在于有一尊独一无二的笑脸天王,有一尊张嘴呼喊状的力士。那力士使你感到他张开的嘴里呼出一股热气来;那绿彩衣裙的菩萨微张细眯的双眼,就像在与你对话,那右手指,就像有血液在肌肤下流动。
     真是妙不可言,令人过目不忘。
     后来,我又在唐代优秀代表窟中,选取了解328窟与194窟进行比较。虽然,这两个洞窟同是宗教造像,又同是以高超的技艺取胜,但不同的塑匠对同类题材的构思、艺术处理,又有自己不同的偏重和独特的手法,所以这两个洞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都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唐328窟的塑像,由佛、弟子迦叶和阿难、两胁侍菩萨、四供养菩萨组成。进窟后第一个印象是冷冰,气氛肃穆、庄严,佛正中端坐,目光垂视,阿难虽年轻好动,但面部表情却认真严肃,迦叶双手合掌,浓眉紧皱,虔诚持重。两胁侍菩萨,形体较大,身着华丽彩裙,金光灿灿,游戏坐,一足下垂,莲花托足,安详而尊贵,那微微下垂的眼神,正居高临下,冷峻、孤傲、超凡,再加上龛台外侧四身形体较小的供养菩萨(其中一身被华尔纳盗走)虔诚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而站在唐194窟内,造像的气氛则完全不同。佛、菩萨、弟子中大部分面容和善,微眯双目,微笑中尚有稚气的微笑、文静的微笑、妩媚的微笑,连一身天王也露出憨厚的笑。你身居其中会感到亲切、和谐、温暖,站在这些造像前,你会觉得这些塑像在随时倾听你的烦恼、痛苦和欢乐,那神情真好似给你安慰和幸福,让人愿意驻足这里,留连忘返。这正是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
     我在观察敦煌彩塑时,还常常假设试图挪动一下某一处衣纹、衣褶,最后总是以否定告终。那些绝代精品,的确是达到了任何一处都是不可改动的,它们太完美了,你只能说优美绝伦,无与伦比。我从这些古代艺术精品中,能够想象出当年塑像的古代雕塑家不但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是有生命来塑像的。他们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将自己的肉体和心灵一点一点的融入作品中,生命消失了,艺术永恒了。
     后来,我先后去看了云岗、龙门、麦积山、兵马俑、乾陵、十三陵等等古代文化遗迹。我带着古代石雕与泥塑彩绘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去到四川大足的宝顶山,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手绘了《牧牛图》的素描长卷。整座摩岩造像通过手眼并用尽收心底。《牧牛图》的十人十牛无一点重复。我将十头牛与十个人分类在两张纸上用简洁符号标出动态,进行比较,清楚地看到这十个人物中有正面的、侧面的,还有背面的。前面四个人物居然是一正面二背面,三正面四背面,第五第六两个合坐在一起又是正面的。这一正一反,再正再反,正是将近在咫尺的人物产生了在山川中上下跋涉的奇特效果的奥妙所在。由它形成的画面纵深透视感,竟把二十五公尺长的雕刻崖壁在我们的视觉中拓展了无数倍。
     我还在十头牛的动作示意排比图上看到了一个新情况,除第一头牛腿显露完整外,其余九头牛大都显露出两条限或少数三条限的。雕刻大师根据石雕的特点,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如用山恋来遮挡牛的后腿或前腿,或用下山的动作使牛身与崖壁形成一体,后腿自然消失,用静卧的动作使牛十条腿不再显露…………这样处理的绝妙处在于完全避免了十头牛四十条腿不断重复的单调局面,使人们面对十人十牛却趣味无穷。那人、牛、山恋之间穿插的一片竹林、一股泉水、一棵树、几只鸟及吹笛人身侧岩石上一只起舞的仙鹤浮雕,一只猴子在树上向下搔动着熟睡牧人的衣袖,等等,无一不是奇思妙想。《牧牛图》是石雕艺术中的绝品,我从中吸取到极为丰富的营养,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我在不断的学习遗产中增强着对古代雕塑家的敬仰。为了表达我的崇敬,创作了题名《巨匠》的作品,我在雕像背后恭恭敬敬地刻了一行字“献给古代优秀文化的创造者”。这期间,我开始陆续创作一些小型雕塑作品如《鲁迅》、《哀思》、《祝贺》、《卖火柴的小女孩》、《黑人少女》等。
     第三阶段是我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深刻认识到,古人的光辉不是我们光辉,古人的创造,不等于我们的创造。古代的灿烂文化重重地推了我一把,使我清醒,明白了应该寻找自己的创造,寻找时代的创造,我终于明白了创造古代文明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实就是两个字“创造”。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精髓,于是,我将自己的雕塑人生置立于创造这两个神圣大字的坐标上。
     些后,我的创作热血沸腾了。
     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城雕《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如《绣花女》、《和睦》、《希望星辰》是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探索、吸收与融化。《和睦》是我对这个时代各民族友爱团结的真势情感与祝福。
     我通过雕塑《流淌的河》、《人生》、《生命》尽情赞美生命与智慧,通过《厚土系列:黄土、沃土、乡土》激情倾诉了我对民族、对西部、对故乡的千千情结。
     通过雕塑《祝贺》、《追溯》、《黑人少女》、《卖火柴的小女孩》、《艾黎何克与中国孩子》、《远山正瑛》等等表达我对世界和平、友谊的深切关注与美好祝愿。
     相会中国,相会长春,友谊使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和春天。让我们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国籍,无论来自西方或东方,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雕塑家们,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共同携手,激情创造吧!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