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黑非洲的精灵

更新时间:2004-12-14 0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3850
黑非洲的精灵 ——浅谈马孔德雕塑艺术

李松山韩蓉

引子
三十多年前,我们在中国国内开始学习斯瓦希里语。后来,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东部非洲的一个小小民族语言竟把我们同黑非洲的精灵——马孔德艺术扯上了关系,它牢牢地把我们夫妇吸引在非洲,一呆就是二十几年。我们创建了坦桑尼亚国家的马孔德艺术协会,建立了我们的“私人马孔德艺术博物馆”,收集了上万件马孔德雕塑珍品,还组织和参加过多次国际展览。
有朋友对我们说:“作为外国人,你们从事的是一项弘扬世界文化艺术的伟大事业。”我们自己则认为:命运给了我们机会和责任。我们要将这早已风靡西方艺术界的马孔德艺术带回中国,希望我们的祖国也和西方国家一样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宝库”。
马孔德民族和它的艺术
在东部非洲,有一条著名的河流——Mto Ruvuma(鲁伏马河),也是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分界河。在Ruvuma河畔居住着“森林的主人”——马孔德民族(Makonde斯瓦希里语意为“田园”)。马孔德人傍水而居,在肥沃的田野耕耘劳作,世世代代过着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故得其名。
马孔德人自古就有“男人从雕”的习俗,他们创造了自己的雕刻艺术,也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雕刻艺术家群体。近几十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统治的消亡,以及世人对人类文化艺术的广泛研究,马孔德艺术名声大噪。为了便于区分和记忆,西方人将这种雕刻以其族称命名,叫做“马孔德雕塑(Makonde Sculpture)”。其实它有自己的名字,并流传至今。它的原名是“威尼亚哥”(Vinyago斯瓦希里语)。近年来中国人又给起了个小名——乌木雕。
马孔德民族是个极会编故事的民族,传说和口头文学内容多样而丰富。一般说来,马孔德人对数字概念不清,也不像其他黑人民族那样具有强辨性,但他们满脑子里装着数不尽的故事,由他们创作出来的雕塑就是这些传说和故事,甚至于梦境的形象展现。
一位外国艺术学者,为了写本关于马孔德艺术协会“一个会员的家里。这是一个穷人之家,在这个没有电、没水的泥巴草房里,一住就是半年,生活可谓艰苦,体验也算到位,但他还是不能理解马孔德人的作品。它们为什么那么美得动人,又为什么妙得不可言传?马孔德人文化水平不高,也没进过专门的艺术学校,可他们的作品又偏偏同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如引相似,到底是谁学了谁呢?还是艺术的情思相通?马孔德人的思维是独特的,他们信奉着自己的宇宙观,崇拜祖灵,雕刻是他们血管里流淌出来的艺术,这艺术的灵感则来自于那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和故事。而他们对人世,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又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德国学者曾撰文美誉马孔德人的乌木雕是“黑色诗歌(black Poem )”,这种赞誉也许比较更为贴切马孔德艺术的真实。
在众多的非洲民族中,马孔德民族表现得更为快乐、豪放。而在马孔德人群中,他们的艺术家则表现得思维敏捷、鲜活,甚至于放荡不羁。但就其雕塑成绩而言,那些绝妙的作品绝对是在一种梦幻,或是想象那些奇异故事时诞生的。
经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上一切的繁荣。然而在仍然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非洲国家,却埋没了无数伟大的艺术家。事实上少现代艺术形成来源于非洲,我们可以在扎伊尔的铜雕、贝宁的浮雕、肯尼亚的马卡巴木雕中,在多姿多彩的非洲腹舞、腰舞、戈戈舞和黑人们的歌曲中找到“现代派”的踪影。特别是在马孔德雕塑艺术中会找到西方现代艺术的根源,它几乎涵盖了现代雕塑的所有形式,并一直与各国艺术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着。
我们称马孔德人的雕刻、舞蹈和绘画是这个独特民族文化艺术的三大主柱,而乌木雕最为著名,蛮声整个世界。
马孔德木雕的载体——乌木在马孔德人聚居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格兰尼迪拉的树木,斯瓦希里语叫它mpingo,中国人称它黑檀或乌木。它是世界名贵的稀有木种之一。其原木的树皮为深灰色,内皮为黄白色,芯材分黑色、深褐色、紫红色和带纹浅褐色等四种。材质优良,耐磨、不蛀、不腐,比重大于水,极其坚硬;一经打磨十分光滑。由于乌木材质同象牙孔德人视乌木是神圣的,鲜活有生命的。当艺人们雕刻乌木时,他们便与乌木开始了交流和沟通,乌木多变的纹理和它自然生成的奇形怪状,会给艺人带来遐想,引导他们去奇思妙想。
乌木还可药用。刀伤伤口敷上乌木粉马上止血,不会发炎,——非洲“黑药”同我国的云南白药一样神奇!另外,用乌木块入水煮沸后的红褐色的水又是治疗眼睛发炎的良药,饮用还可治肚子疼。
关于乌木的传说则更会令人惊叹它的神秘。马孔德雕刻大师萨马其(Samaki)去世后埋葬在坦桑尼亚首都市郊,他的弟子们第二年为他扫墓时,坟前长出了乌木树苗。难道是马孔德人与乌木间的特殊轮回?
乌木的生长期之长可算木材之最,二、三百年才能长成30厘米左右树径。在浩瀚的非洲原始森林,唯有乌木是三三两两独居于万木之中,它们不成林,也不成荫。树枝干枯,树叶稀少且小,并微黄带绿。
它们虽无其他树种的茂密高大,朝气勃勃,但却显得老成坚韧。我们经常有机会去原始森林,每当在森林中见到乌木树时,心中总会冒出无名的崇敬。几百年中它们要经受多少次的干旱、水涝、林火,还有动物践踏的考验,其他树木会死去,或又重生,乌木却依然故我。
近年来,乌木越来越少了,当地政府也在担忧。乌木不仅仅是马孔德人雕刻的用材,而且还是制造高级管乐器的材料,如苏格兰风笛、黑管、欧巴。当人们惊叹乌木制品的精美和价值时,是否会为乌木的减少而忧心忡忡呢?
马孔德木雕的分类
但凡到过坦桑尼亚的人都会说,坦桑尼亚有很多乌木雕。当然,乌木雕不一定全是马孔德人的专利,近年来由于马孔德雕刻品的商业化,吸引了不少其他民族的青年也加入这一行列,虽师从马孔德人,或学雕、或模仿,但所做的物件大都艺术水平不高,仅仅可称之为旅游纪念品而已。那些真正可称作马孔德艺术的作品很少在市场上见到。好在近些年许多西方国家,也包括我们东方人(中国、日本、韩国)的行家们都有在加大力度支持和收集马孔德艺术的作品很少在市场上见的行家们都有在加大力度支持和收集马孔德雕刻珍品,建立马孔德艺术博物馆或艺术廊,方使一些艺术大家得以延长其艺术生命,仍然创作着惊世之世。
马孔德木雕大致可分为四类:
1、用器类。包括:手杖、权杖、手镯、项链、项坠、戒指、耳饰、梳子、发夹、碗、盘、勺、刀、烛台、烟灰缸……大型物品还有衣箱、桌、柜。这类物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强调实用性,制作的精细程度随心所欲,无一定规,绝大部分都有由手工雕刻的。材料以乌木为主,红木也有制作。例如,乌木梳子的形状式样对东方人来说可谓怪异,它本身就是件很别致的雕刻品,但却是黑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用品。黑人头发呈弹簧型,细而密,卷曲着紧紧地贴在头皮上,要梳理这样的头发,要求梳齿特别长,齿长可达十厘米,梳体则雕得十分精美。外国人往往买回去挂在墙上做装饰。近年出现了大型梳子,是工匠们专门制作当装饰品的,已无实用价值,正像国人制作大型扇子一样。
2、云形雕。也叫马维谷(mawingu),斯瓦希里语意为“云彩”。匠师们在雕刻时看天空中变化多端的云彩,获得灵感而创作的雕塑,得名“云形雕”。因为它没有具像的造型,以流畅的线条构成主体,所以也有些西方人称它为“抽象派”。一位擅长雕刻云形的艺术家卓基.希达拉(Joji Sindara)曾告诉我们:“匠师创作作品要有自己的根据,我的灵感总是来自天空中的白云,彩云和乌云,从而创作出一件件自己满意而别人也喜欢的作品。我自幼受传马孔德雕艺,学会了观看云景激发灵感进行创作……”的确,这里的天空很蓝很蓝,朵朵白云洁白如银,随风飘动,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清晨,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映红了天界,它使人浮想联翩,从而创造出梦幻和神话。乌云满天时则另有一番景色:墨色的乌云往往跟随着滂沱大雨,来得凶猛,散得也快捷。这是热带非洲雨季的特点,也是黑人思维的特点,他们本性快乐,不会为积极攒钱财而劳神,也不会因贫穷落后而烦恼,一切不顺心都可以很快一扫而过。每当匠人们向天空祈求创作灵感而巧遇这种时刻,无不欢呼雀跃。因为,由此产生的果实绝对是一件极为奔放和有力度的作品。这是马孔德艺人的亲身感受,也是对创作来源最为精彩的描述。
3、群雕。在斯瓦希里语中叫“乌贾马”(ujamaa),它原意是亲戚、宗族关系,坦桑尼亚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也用这个词。也有人称它为“生命树”(tree of life)。把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人物以摞叠形式雕刻于一个木段上是群雕的鲜明的特征。这类雕塑都是直立的,小型的只有二十几厘米,大型的则高达二、三米。手法上多采用深浮雕形式将人物雕刻在树段的周围。也有做成缕空形式,人物更富立体感。群雕所表现的是马孔德人的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群劳动和生活的背景。从人物之间的上下左右非常自然和有机的联系,可以体会到它深刻的内涵。群雕是坦国最为传统的艺术,经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家元首,成为政府或民间交往中最高规格的礼物。近些年群雕逐年减少,因为这类作品费时费工影响匠人的收入。
4、西泰尼。斯瓦希里语是shetani,其意为“精灵神怪”。这类雕塑是也孔德雕塑艺术的精髓,也是世界艺术办和收藏家们最为称道的绝活儿。西泰尼的每件作品绝对独一无二,同一作者要想再做同样的作品都无可能。因这种类似于图腾的作品需要作者在内心中创建一个故事,或一个形象。这形象可能是他所信奉的一个精灵,或者祖灵……这以精神生命,在创作过程中极力表达他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概括某种伦理,反映他的爱与憎。他们运用变形、夸张、错位、省略的手段把自己的作品制作得十分新奇,甚至是丑陋无比。但这些作品常常会触动人的心灵,往往给人们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
西泰尼的创作需要具有极高才艺的艺术家雕刻,他们的作品随着年龄会逐渐成熟,一般在40——50岁之间,是他们创作的鼎盛期,成功者都会建立自己的风格。目前坦桑可称“家”论“派”的在世艺术大师不超过二十人。现在世界上有不少马孔德艺术收藏家和一些国家建立有马孔德艺术博物馆,都对西泰尼雕塑推崇有加,所以,“物稀人贵”,找到好东西还真不容易。
马孔德人的雕刻技艺
人们常爱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技艺高超。对马孔德人来说当之无愧。他们的生产工具极其简单,有斧、锯、铲、锛、锉、刮刀和用乌木制成的棒追,他们不使用刻刀。以上几种工具,除锯、除锯、锉为市面所售,其他均为土造,也有人使用英国造的凿子。
雕刻工艺的顺序为:取一段乌木。(1)去荒。砍掉树皮及不需要的内皮。这时作者心中已确立了雏形。(2)刻荒。用锛子和凿子雕出作品的轮廓。(3)雕刻。在刻荒的基础上细刻,同时注入细部,或改变原想法,因木材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的断裂、空洞或结节。这时候乌木本身的形体结构将给作者某个交代和启发,作者会意识到乌木此时的提示。这是作者最为神秘,也最得意的时期,他们的奇思妙想就此诞生。(4)粗修。(5)细修。(6)打磨。直至完成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雕刻技巧和艺术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工件不太大,他们会跪在地上,一手扶着木头,一手拿着锛子极其准确地砍下一块块碎木。需要大刀阔斧时,则站起来一只赤脚踩住木头,又手举起铁锛疾创。锛子的落点紧靠脚趾,他们却措置裕如。如果没有十拿十稳的本事,是不敢下手的。马孔德人工作时,肢体配合得和谐又有韵律,观看马孔德人雕刻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有些欧洲的艺术家来向马孔德人雕刻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有些欧洲的艺术家来向马孔德人学艺,他们也赤脚夹工件雕刻,但不协调,看上去笨手笨脚。
如今马孔德雕塑艺术已被愈来愈多的国人所接受。马孔德雕塑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我们希望这颗来自非洲的艺术奇葩也绽放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土地上!让黑非洲的精灵在中国安家!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